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网络教研 > 正文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举隅

作者:陈海洋 来源: 日期:2022/1/6 16:36:13 人气:50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举隅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很多,本文只着重探讨人们近期关注的部分热点选题,旨在抛砖引玉。

 1.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既承担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必须信息化,必然信息化,已是为事实所证明的雄辩命题。而如何认定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如何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倒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会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无疑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2.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其相匹配的新教育观念、思维模式 

由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所以势必对中小学传统的教育观念、思维模式形成巨大冲击。有专家说得好,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维模式问题,应该运用全新的思维模式,从根本的思维模式转换入手。实践表明,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最大的障碍便是滞后的教育观念、思维模式,换言之,教育观念、思维模式的转变应成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最重要的任务。因而理所当然地要求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功能、师生关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时空观、教学的质量观、终身教育观等诸方面作深刻的反思与深入的探讨,从而推陈出新地形成能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育观念、思维模式。

 3.现代教育理论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任何改革都需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教育改革当然不能例外。教改实践表明,我国中小学方兴末艾的教育信息化事业,亟需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思想基础与理论武器。这里应强调的是,我们既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也应注意从如火如荼的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果如此,则既能有效指导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州顺利推进,又可以为丰富当代国际教育理论的宝库作出咱们特有的贡献。 

4.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从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看来,不少学校的领导及教师还存在片面模糊的认识,他们只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建设,而对与之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圈:一方面在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的计算机机房、校园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却大量闲置,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要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物理环境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道理很简单,信息化物理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重视信息时代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效益。

 我国中小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 

5.现代教学设计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教学设计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成熟的一门新兴综合交叉性学科。它既可看作教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视为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专家们认为,现代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科学的系统整体原理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及需求,“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操作程序”。教学设计包括了三种活动:教学分析活动、教学决策活动和教学设计的结果评价活动。教学设计着重创设的是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法、条件、经验、情境和资源等。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技术、有着科学依据和应用天地。它连接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传播与信息理论、管理与工程理论等多种学科。 

不难看出,现代教学设计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尤其是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6.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教育信息化,离不开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因而,为学生创造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也就成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具备教育信息存储、处理和传递功能的、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需要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网、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常规电教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决不仅指硬件系统,而是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有机组合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促使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 

7.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这里说的教育资源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信息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和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教育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和利用来进行。时下不少中小学赶浪潮斥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网的设备设施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种被形容为“有路无车无货”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严重匿乏的状况,己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顺利发展的“瓶颈”。因此,为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解决已迫在眉睫。

   8.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研究 

本文所指的“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涵义为:服务于中小学教学需要的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存储与传播(呈现与控制)教与学信息的现代教材类型。其实质也可以说是一种包含着教与学信息和教与学控制策略的计算机软件。冠以“现代”二字,旨在与传统音像教材(如电视片、幻灯投影片、录音带等)的区别。现代电子教材以其“信息容量大”、“检索方便”、“教学信息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交互性”和“非线性”等突出优势,深受迈向现代化的中小学教改实践的青睬。因而中小学现代电子教材的研究与开发,也自然成为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最重要的内容。

 9.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内容的拓展 

面临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严峻挑战,“教师教什么”与“学生学什么”这种以往看来勿庸置疑的常识问题,竟成了教育现代化关注的热点问题。学习知识总量的过重,学习内容的陈旧,并不是简单一个“减负”就能解决的。教学内容的变革。既有“量”的增减问题,更面临“质”的拓展与更新。信息技术声势浩大的推波助澜,使得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大变革成了加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同时,多媒体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为教学内容的及时拓展、更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10.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 

面临信息技术的冲击与挑战,中小学不仅课程内容要变,课程结构、课程体制和课程评价都得加以变革。就课程的本质与课程的功能来说,教育信息化要求中小学的新课程体制应成为一个开放体系。 

可喜的是国家教育部推出的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力图体现新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与学习观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也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套教材具有“注重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和开放性,重视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的教材结构体系,重视教材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选择”等特色,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来说,无疑有着非凡的启迪意义。 

11.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针对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的严峻事实,中共中央1999年6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所谓“创新型人才”,一般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基础与核心则是创造性思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与任务、就是要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2.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信息素养的培养 

面向信息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就是信息素养。专家们认为,基本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等。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起,构成了信息时代的社会成员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必备基础,是信息社会中每—个人赖以生存、生活和学习的基本素养,被誉为“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因此,必须将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尽快整合到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中。惟此,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小学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育管理的全面改革与创新。这也是信息素养应成为以“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最重要内容之—的根本原因。 

13.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中小学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根本变化。由以往只利用黑板、粉笔、文本教材等传统教学手段,采用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正逐渐向着以学生为个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当然亦不排斥必要的传统教学手段的配合)进行交互式开放性教学的局面转变。新型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学形式,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的时、空局限,促进了师生角色、师生关系的变化,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极大地提高了中小学的教学效率。 

14.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评价的变革 

众所周知,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标准,一直是制约着中小学教学活动、教改实践的“紧箍咒”。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既然以“推进现代素质教育,培养能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当然免不了要拿传统的教学评价“开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水到渠成地催化了教学评价标准的变化、理所当然地为全新的教学评价注入“以学习者的满意度为核心”“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为终极标准”的价值内涵。 

15.中小学CAI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为新世纪的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开辟了新的内容领域。“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各科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其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对个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已被视为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核心,是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途径。 

16.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管理的变革 

教育信息化给中小学教育管理带来的思考是,并不是一拥有校园网等信息化教学、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就会飘然而至。不少曾以拥有—些电脑公司拼命吹嘘的“校长办公系统”为荣的学校。其管理的僵化落后依然如故。教育信息化的确可以给中小学带来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是它要求的前提条件是,除了拥有信息化的管理设施外,还必须配套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现代教育管理机制乃至新型的办学模式,同时也必须由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教育管理人员来实施。这就是说,面临教育信息化挑战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其变革应是全方位的。 

17.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强调学习与生活融合的网络教育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学习方式,是人类学习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全球最大的网络通信设备生产商思科集团总裁约翰.钱伯斯预言:“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谁将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宣布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项工程对网络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在我国中小学的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在我国中小学普及网络教育尚存在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网络教育的理论指导问题、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教学形式的变革问题以及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问题等。这就需要我们在狠抓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应花费足够的精力,认真应对尚属薄弱领域的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探素。

 

18.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应该花大气力,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专家们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相执不下。其实对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有这么几点是可以肯定的(1)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因教学对象的年龄及接受能力而定(如中学与小学的教学就不同,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也应有别);(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3)教学内容对“学习计算机、用计算机学习、从计算机学习”三者都要涉及,并要注意三者融会贯通。此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编写、选择,课程的具体设置,教法、学法的探索,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都值得中小学一线教师深入研究。 

19.服务中小学的教育信息技术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的教育现代化,打造了全新的技术平台。这种信息化的技术平台,促使了教学环境、教育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例如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促使教育教学设施的网络化,完善了多媒体交互式学习环境等等。可是需要提醒的是,对绝大多数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的兴趣与重点不应专注于信息技术本身,就像以往中小学也不去研究建筑技术、电教设备的制造技术一样。中小学应采取拿来主义,关心的重点应在“何种信息技术能为中小学教改所用”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服务于中小学教改”。换言之,服务于中小学的教育信息技术应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这种专门的研究领域要求中小学从应用视角与效益视角来关心、研发诸如校园网络技术、教学软件开发技术、电子阅览室配置与维护技术、远程教学技术等中小学急需的教育信息技术。 

20.中小学网络信息伦理研究 

本文所指称的“网络信息伦理”,意为“人们通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社会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信息网络尤其是国际互联网对中小学德育来是一柄双刃剑。其正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社会信息网络日益强大的开放性与难以监控性,使得中小学生难免各种电子信息“海洛因”及多元价值观、道德观的冲击、侵蚀。因此,新型健康的中小学网络信息伦理观的树立与操作体系的建构,就显得十分重要与紧迫了。 

21.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被视为教改的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师的角色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变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可持续培训,其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教材、培训的方式方法、培训的体制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价等,理应得到全体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22.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的教科研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新问题亦将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花很大的气力,去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所引发的各类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就研究领域来说,它应该是全方位的;就研究方法来说,它应该是开放的;就研究的出发点来说,它应该考虑到中国的国情;而就研究的目的来说,它应该服务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教改实践。 

23.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 

有人戏言,教育信息产业是“钱”途似锦的大产业,此言不诬。有专家指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人心,中国要么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软件进口国,要么就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软件出口国,中国的企业家无疑会选择后者。新兴的网络教育,专家们预言,将成为社会的第三大需求领域。仅“校校通工程”中就蕴含着无限商机。中小学能受到信息产业的追捧,这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应该说是一件难大好事。既然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的市场是中小学,其产品与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中小学师生及家长,那么只有了解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支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会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 

以上所举课题,只是对该研究方向泛泛而谈,点到即止。其实每一个课题都可以延伸为子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同时,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问题,其研究的思路、角度、方法与手段,均可因人而异,各显神通,但最好都能联系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来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起到更大、更现实的作用。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3097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