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研究报告 > 正文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作者: 来源: 日期:2022/1/6 10:21:33 人气:173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内容: 

(一)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情况,明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为了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状况,使校本培训更具针对性,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 

第一次是2006年关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及应用能力和基本情况的调查。我们分别从教师对计算机的认识情况、教师初步掌握计算机的情况、教师上网技术的掌握情况;教师拥有个人电脑的情况;教师运用计算机的效能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的结果表明: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很有热情,个人家庭拥有电脑已经基本达100%,但教师对计算机的认识以及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程度上存在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学校很有必要去创造条件,强化对广大教师信息素养的综合培养,强化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全面认识。     

第二次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实践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了关于信息素养内涵及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情况的调查。我们分别从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教学实践关系的认识、教师对“信息素养”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教师选择和处理信息使用考虑的因素、教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情况、对于培训的方法、途径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阅读浏览、获取、处理、利用与教学有关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能够对各种学习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并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合理选择及运用;教师十分看重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种媒体搜集信息并在学科中加以利用的能力。这说明一线的教师们在实践中已深切的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意识到有必要掌握网络知识和相关的技能,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地位开始有了较正确的定位。 

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在课题组成员充分讨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我校制定了《临汾一中教师计算机使用等级水平参考标准》,明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就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及信息伦理和信息教育方面的素养。 

(二)以课题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网络为平台,开展系列培训活动。 

我校以课题为主线,把教育教学科研培训作为培训的突破口。通过开展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素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又促进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最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学习和培训是通往科研的桥梁。 

作为省级示范高中,我校先后承担了四个国家级课题(见下表)。 我们通过广泛发动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形成“人人都参与、科科有课题”的学校教育教学科研体系。课题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情,真正做到以科研引领办学理念,以教研深化课堂教学,以课堂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教师群体的智慧,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和理论的支撑点,把校本研训活动作为推行“研训一体”的重要载体,做到培训专题化,教研课题化。 

 

科研课题名称 级别 获奖/是否结题 

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优化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 中央电教馆 荣获山西省一等奖;

中央电化教育馆评立项课题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信息技术环境下示范高中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中央电教馆   课题组被评为山西省“十一五”教学科学研究先进单位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与教学模式的构建 国家级    申请结题阶段 

高中英语学案编制模式及课堂教学操作方法 国家级 已顺利结题 

 几年来,我们的培训已形成系列化。大致有以下四个系列: 1、教育教学理论系列培训 

教育理论培训的目的是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学科素质和科研素质。我校领导班子清楚认识到:教师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技能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办学的质量和课题实验的质量。要实现全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校本培训必须与时俱进,理论先行。 

专家引领:把专家请到家门口,借专家之理念,改我传统之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和思考,学校先后外请专家讲座,如上海教育专家陈钟梁、北师大教授吴效锋生成教学,刘志华教授讲课堂教学设计,华东师大教授陈玉琨、省教科院贺斌院长等讲教学理念,湖南师大教授朱翔讲教学方法等。 

考察学习:我校每年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到湖南长沙一中、河北衡水中学、石家庄二中、江苏洋思中学、本省忻州一中、怀仁一中、晋城一中等地学习取经,实地参观考察,让教师们开阔视野,吸收新鲜经验和理论。 

内强素质:我们的外派学习有针对性,要学以致用。因此,每位老师外派学习回来后都要写一份考察报告,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学校的实际进行思考和改进,写出学习心得。教师学有所得,回校后在教学中努力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和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大地提高自己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 

在教学理念的培训中,我校注重发挥网络的普及性、便捷性功能,将各种经验总结电子化、网络化,使个别教师的经验总结成为全体教师进步的精神食粮,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促进作用。 

2、信息技术技能系列培训 

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培训活动。 

1)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培训 

我们首先组织全员扫“电脑盲”,在培训中充分发挥本校电脑教师的专长,进行了多次的计算机基本的技能培训,全校100%的教、职、员工都参加了培训并通过了考核,在计算机基本的技能过关以后,再进行了多次、“课件制作(powerpoint, flash, authorware)和网页制作等培训。培训要求教师学会使用课室的教学平台、实物投影仪,学会上互联网;学会使用微软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网络技术培训 

我校部分教师自身发展较快,且有着较强的信息意识,有进一步深入开发网络资源的意愿。学校便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和这些教师结对子,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建立网站,开通博客。 

经过几年的培训,我校教师现在已经100%做到“五会”,即:会浏览校园网(互联网),会下载运用网上资源,会使用教室的电脑多媒体三大件设备(多媒体教学平台,实物展示台,大型显示器),会使用课件点播系统,会文书处理和常用的课件制作。全校能运用电教手段上课的老师比例为100%;开展电教的学科比例为100%;采用电教手段的课时比例为89.5%。由于参与的教师多,利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老师们的一种习惯,由于电教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提高教师“整合”研究能力培训。 

我校是山西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承担了中央电教馆课题《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优化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为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中学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和开展评价研究的能力,我们通过组织系列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思想,以最新的教育观念规范教师的教学过程,学校还组织了"四技能"(教具制作、电化教学、多媒体课件、学科整合教学技能)的培训,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整合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为提高教学质量助跑。 1、饮水思源:自主研发,创建网络资源。 

随着我校课题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许多教师逐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自主研发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并上传到国际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我校初中部教师亢建波创建的“小亢数学网”,他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将初中教学中相关的所有图形制作出来,实现了“变静为动”“微观变宏观”, 对于一些动态探索题目,甚至可以动手做“数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学习,创新思维也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家长评价是一个非常健康、非常放心的纯学习网站。 

高中部年级组组长张先德,将高中三年物理课的每一章节全部电子化(内容包括教案、学案、课课练、专题讲座、论文等),保证了物理教学的系列化、全面化。可贵的是张老师将这些资源通过校园网全部无偿的与其他教师分享,有力的促进了全体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英语教研组长赵国兴老师、教科研中心主任陈建平老师作为我校的“称号教师”,积极承担省、国家级课题,并将参与课题研究教师的讲课进行录制,利用网络进行资源的共享,实现全校性的校本化现场教研,为校本教研的开展拓展了新思路,开创了新局面。 

2、网络教研:超越时空,与专家面对面。 

针对校本教研容易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以及教师在研讨过程中有时碍于个人情面,对所研究的话题难以引起共鸣等问题,我校积极倡导教师进行网络教研。 

校园网络教研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我校的网络教研,目前有两种形式,一是自我搭建平台,即教师自己创建网页、博客,与登录的教师进行交流;另一种形式是登录一些比较著名的论坛,如教育论坛,人教论坛、教育在线论坛等。 

网络教研创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研修模式,空前拓宽了教研的范围,它以开放、互动、共享、共进的活力弥补了传统研修的不足,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例如,古县一中的王老师与孟老师探讨教学理念的困惑;马朝霞与语文老师开展阅读交流;年轻教师在网上求解疑难问题;正如我校教师陈杰芳在其成长日记中所写:在那里可以和很多在教学方面有独到见解、理论和实践水平都非常高的专业人员学习、交流、探讨,并和他们“亲密接触”,应该说在网络中学习,是另一种形式的实践,是在体验着别人的实践,感受着别人的内心思考。 

3、教师博客:架起沟通的桥梁,缩短心灵的距离。熟话说:大爱无疆,为了消融师生因对面交流而带来的隔阂,让师生填平心灵沟通的沟壑,号召教师开设博客。 

互联网的交互性,便捷的特点促进了师生之间、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延伸了教学管理的空间、缩短了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丁秀芳老师在谈到自己的博客“秀句芳声”时,感慨地说:博客的存在成了师生沟通的桥梁。他们情绪浮躁时,我耐心安抚;他们鼓先争勇时,我临阵助威;他们取得成绩时,我摇旗呐喊! 

??很多学生在留言中表达了他们对老师的尊敬,对班级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对成功的期盼。小小博客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感情更深了,集体的力量更凝聚了。 

(四)以深化课题研究为出发点,检验教师信息素养为宗旨,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开展系列竞赛活动。 

1、开展课件脚本设计、多媒体网页设计比赛竞赛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设计技术的掌握和提高。 

教学设计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中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好的设计,再强的计算机高手也做不出好的课件或教学网页。所以,在教师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后,我们对教师进行了如何撰写教学课件脚本的培训,规范了脚本撰写的要求,使学校课件制作小组的教师和设计脚本的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获得统一,形成合力,提高课件制作水平,最终提高教学水平。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每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平台,开展了教学课件脚本设计比赛和多媒体网页设计比赛活动,促进了教师教与学的统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素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信息意识也进一步加强。 例如:亢建波老师富有学科特色的“小亢数学网”,丁秀芳老师的“丁秀芳博客”成为教师交流的空间、师生畅谈心声的平台。 

2、依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赛促教,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之中,不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技术问题,而是教师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整合应用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因此,每学年我们都举办一次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活动,通过教师自愿报名,学校评比的方式推选出优秀参加市级及全国的比赛。此举大大推动了全校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研究、实验的积极性。 

在教学大赛中,面对以往教学评价中“赞扬声一片,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弊端,我校采取“22”评价模式,即要求所有评课教师必须说出你认为讲课教师的两个优点和两条有待改进的建议,为教师的进步提供更为客观、直接的帮助。目前,全校听课手册进行了重新设计,增补了“22”评价栏目,以此督促教师提升听课理念。 

3.原生态课展示,以新促老,实现教师队伍整体发展。 在十五期间,我校以“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优化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课题研究为契机,推出三种教学模式,即问题式、探究式、情境激发式,对教师教学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新课程实施以来,针对怎样落实以人为本,实现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目标,面对新课程模块教学,大量的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老师们感到有很多的不适应,尤其是部分上年纪的教师,自觉不自觉的就发生了“复辟”,满堂讲、满堂问、上课讲不完,自习继续讲,多媒体手段不使用,对教材牢骚满腹。针对这一现象,我校教科研处提出,以年龄较大的“称号教师”为主,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想以此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入,结果大大出乎所料:没有人主动报名参加,即使学校推行点名制,但仍有部分教师以各种理由推辞不参加展示活动。 

本着校本研训的理念,我们召开学科教研组长会了解情况,又召开“称号教师”专门会议,统一思想,解除顾虑。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各教研组积极配合认真备课,通过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课的展示,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探究,推出了依托多媒体手段支撑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导学式、学案式、问题开场白式等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专家点评,使全体教师受到了一次非常有益的培训,大大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从而达到了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目的。 

4、开展研训反思,交流经验,促进信息意识的增强 

教师的成长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总结、是否勤于反思、是否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为了促进教师信息意识的增强,总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经验和体会,同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我们还举办了“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优化”征文活动,教师踊跃投稿。在征文中,教师畅谈了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各种小窍门,畅谈了获取和利用信息给自己的学习、教学、生活带来的收益和乐趣。教师在交流中互相得到了有益的启发。学校也从中了解到教师信息意识、技能的发展和进步的情况,为以后的学习和培训提供的实践依据。特别是一批年轻教师基础好、素质高、善于钻研,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勤动手有创新,教学设计合理,课件制作精致,深受师生的好评。例如:左琴、董来英、霍金萍、刘蒲英、庞艳丽、赵军、侯亲变、肖冬平、邱晓蓉、任敬等,通过同课异构,在很多学校做巡回培训,受到非常好的反响,同时他们自身体会也非常深刻。 

 二、研究的方法

集体探究和个别探究相结合,网络技术与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方法有机结合。 

1、运用行动研究法,构建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运用实验研究法,确定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对比研究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素养方面的作用及其对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 

3、结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通过上课、随机抽测等途径,对实验过程进行调查。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查阅大量资料,结合实践撰写一定数量的论文或经验总结。 

 课题研究结论与对策 

面对取得的成绩,我们深感信息技术为我校各项工作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架设了沟通的桥梁。回顾、总结,我校教师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关键在于: 

首先,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各方面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创造一切条件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其次,学校重视创建数字化校园网,为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供信息化环境和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第三,学校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了系列的培训活动,搭建了多种展示的平台。 

第四,教师自身重视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积极主动的利用各种资源,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促进自己专业知识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依托信息技术,适应新课程模块教学的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导学式、学案式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影响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课题开展以来,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专业素养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变;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得到拓展,学校各项工作硕果累累: 

1、教师信息素养不断提升,各项评比工作捷报频传。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模式不断多样化。在全省示范高中验收中、省级教学能手评选、高级教师等评审工作中,我校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出了新颖巧妙的教学设计、和谐自然的课堂气氛、灵活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捷报频传,喜讯连连。(详情见附件1 

2、教师专业素养整体提升,成为人才资源汇集的摇篮。 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百年老校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新老教师的交流学习,相互促进,使我校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人才汇集的中心。 

2008年,我校教师杨益民、王玲玲被评为“山西省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孟飞、杨东俊被评为“临汾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为当地政府决策当好参谋。 

在山西省新课改中,我校教师王效菊、刘跃梅、田文昌参与了新课改教材编写工作。 在临汾市教育局备案的专家库中,我校教师占到30余位;有15名教师在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担任“顶岗支教”兼职教师,许江敏、杨益民、孟飞、杨东俊、董天保、王金生、郭洁秀、陈建平、王五星等十多位教师被聘为山西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 

3、课题研究进展顺利,硕果累累。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已收集精品学案、课件141余篇,其中校本教研案例一本;录像课50余节,精品课例10余节,录像资料一套;共收录论文97篇。 

教师个人专题网站,博客创建如雨后春笋,成绩喜人。亢建波老师的“小亢数学网”、丁秀芳老师的博客“秀句芳声”、心理咨询教师郝忠莲的“郝老师心理咨询”等成为教师进行网络教研的平台、师生沟通的心灵之桥、班级文化建设的家园。 

4、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喜人。 

部分荣誉称号: 

2007年,被临汾市教育局评为“2007年高中教学质量优秀单位”; 20079学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0710 在全国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师生建设调研活动中,我校被“中国师生建设研究“总课题组;中教苑教育咨询中心确认为“中国师生建设示范单位”。 

20084月,被中共临汾市委、临汾市人民政府评为“2007年度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20095202009(第三届)中国百强中学”评选结果揭晓,我校凭借出色办学业绩和鲜明办学特色光荣入选。 

2007年,我校陈杰芳老师所带的高三年级298班取得了一个班考取清华5人、北大3人;一本线达线人数46人;二本线达线人数52人的傲人成绩。同年,陈杰芳老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分析298班取得成功的原因,这与陈杰芳老师注重信息素养的提升,善于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精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密不可分的。 

2009年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受到社会的一致称赞,我校教师张先德代表山西省参加了9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 

5、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引领临汾地区教育的发展。 作为山西省首批示范高中,我校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积极发挥辐射作用,并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对口支教工作先进单位”。 

首先,送教下乡,为山区学校送去先进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促进兄弟校的发展。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教师先后到洪洞、霍州、古县、安泽、浮山、乡宁、大宁、蒲县、襄汾、曲沃中学等送教培训人次达200余人次以上。 

其次,开展区域教研式的校本研训,实行开放式办学。随着教研活动的广泛开展,课题活动的深入进行,我校成为校际教研活动的中心。请外地的知名专家,和本校的专家进行专题报告,邀请其他学校的老师到我校参与教研,同步研讨。尤其是我校的“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更是成为临汾地区教育的盛宴,每次大赛洪洞一中、临汾三中、侯马一中、襄汾中学、安泽、古县、浮山、蒲县、师大教育硕士、赵曲中学等兄弟学校教师听课人数达到300余人次。 

6.课题研究成效显著,课题组喜获省级表彰。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我校与兄弟校之间架设了多渠道、快节奏的沟通桥梁,为教师、学校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面对取得的成绩,课题组全体成员倍感欣慰,受到学校领导及教师的好评。更令人欣喜的是我校课题组被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山西省电化教育馆评为:山西省“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单位。这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我们进一步探索的激励,我们必将进一步依托信息技术,研究新问题、探讨新思路、实现新进展。 

 课题研究改进与完善 

一、课题研究的反思 

1.缺乏理论指导,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课题开展的实施阶段,课题组各成员在课题组领导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学校教科研中心在学校网页上也建立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论学习专栏,推荐了一些相关的教育研究理论文章。但是由于学校领导忙于学校事务性工作,教师们忙于课务教学,很少有时间阅览或研读相关理论文章。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利用课题组例会,教研活动等形式集中学习,组织课题组组长学习理论,并指导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使课题研究有理论指导,实验小结有理论支撑。 2.需进一步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高中课题的开展,离不开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我校基于课题开展的需要,收集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的理论文章,但在运用过程中,总感觉将理论应用于指导实践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另外,我校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但如何将经验提升转化为理论,仍稍感力不从心,仍需专家的指导。 

3.课题缺乏子课题组的交流合作各子课题在研究操作时,往往是各学科组根据不同情况,各自开展研究,这就使得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沟通与协调,部分工作的开展还是依据经验进行,缺乏理论的指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强对子课题的管理,加强各课题组的协作与沟通。 

二、课题研究设想 

根据我校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按照我校发展规划,结合专家组的点评建议,我校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将做好几个方面: 

1.以点带面:充分利用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带动全体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2.紧跟时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校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教师资源,开发系列选修模块课程,并将课程讲解视频化、网络化,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 

3.网络教研:尽管目前我校教师利用网络与专家进行交流的风气已经形成,但仍需进一步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逐步深化、规范化网络教研。 

 

                                                                                          200911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3081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