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研究报告 > 正文

《名优教师群体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10/4 12:36:33 人气:250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一般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6CJJ090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石门一中课题组  

《名优教师群体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课题

研  究  报  告

 [摘要]:本课题首先从名优教师群体成长的一般过程、自身内在

素养、客观外部环境等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名优教师群体成长的规律。然后在名优教师群体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了名优教师群体的培养策略,即把名优教师群体的培养分成“校级合格教师——校级骨干教师——校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对象”等逐渐上升的四级,并分别制订了每一级的认定标准、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和培养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一)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自2005年异地扩建搬迁后,经过连续3年的生源扩召,办学规模从原来的45个班扩大为90个班,新进了近200位新教师,使得中青年骨干教师由原来占全校总教师人数近30%的比重下降为20%左右,这成为了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石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一中发展,提出了要把我校打造成为“澧水流域教育中心”的目标,学校也提出了要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目标。要实现这两个目标,需要有一大批名优教师群体作支撑,所以名优教师队伍建设是我校的当务之急。

(二)教师发展的需要

我校现有骨干教师中的近50%为“经验型”教师,为了把这些经验型的骨干教师及其后续成长起来的其它教师培养成为:(1)能够依据师德规范做出样板。(2)能够教出名优课,创造出具有创新特色的课堂精品和较好的教学成绩。(3)能够发表规格较高的论文,完成规格较高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创造出新的有理论价值的论文(著)精品。(4)能够在教育教学的平凡的管理岗位上做出经验,成为管理的楷模。要实现上述四点培养目标,就必须要探索示范高中名优教师群体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并用于实际的师资队伍建设中。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名优教师的研究较少,主要是对一般教师的研究。而对一般教师的研究中,又主要集中在规律方面,培养策略方面的研究较少。如费斯勒(R.Fessler)将教师生涯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司德菲(B.E.Steffy)将教师生涯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伯林纳(D.C.Berliner)认为,教师教学专长发展可以划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这些理论对名优教师的成长与培养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不能反映其全部,并且也还存在着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问题。

国内关于教师成长规律与培养策略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教师发展的阶段模式理论和一些培养策略方面的探讨,但总的来讲显得比较抽象,对示范性高中而言,可实际操作性不强。如浙江教育学院的卢真金教授在《试论学者型教师的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一文中认为:学者型教师一般要经历适应、定型、突破和成熟四个阶段,系统的理论学习、技能技巧的完善训练、科学的自我反思和自觉的科学研究,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策略。学者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仅仅是个过程问题?这难免不系统、不全面。另外,文中对培养策略的描述不透彻、不具体,据此进行实际操作难度很大。又如浙江湖州师范学院的王荣德、王嘉德、钱学芳在《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名师的培养》一文中指出,名师培养应努力做到:名师培养目标应有层次性,名师培养方法要有多样性(厚底子、引路子、架梯子、压担子、设台子),名师培养过程要注重全面性(德才兼备、经历准备)。该培养策略过于简化,如怎样厚底子、怎样经历准备等问题,文中都是几笔带过,泛泛而谈而不具体。

所以基于以上情况,对名优教师的成长规律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名优教师成长的培养策略进行具体的、可实际操作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研究意义

从目前教育现状来看,学校只强调教育教学成绩,强调学生要出成果,在教育教学上进行了许多改革,把教学质量的关键锁定在课堂教学管理上,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培养,而忽视了教育的根本——教师的发展。古人云:名师出高徒。低素质的教师如何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出现了机械化的教学,也出现了为了学生出成绩而一味地挤占学生时间加班加点而效率低下。可见为了学生出成绩,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首先必须要进行教师素质的培养提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在提高我校教师整体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名优教师队伍,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师资保证。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所谓“名”,就是在一定区域内有较大的影响,其成功的从教艺术对一个地区有较强的辐射和指导作用,其优异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与取得的可喜成就能够赢得他人赞誉、社会各界赞同。

(二)所谓“优”,就是管理的精英、师德的楷模、教育的典范、教学的骨干、科研的先锋,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教研风格的复合型教师。

(三)群体: 一个学校的兴旺必须要有一大批名优教师群体作支撑,名优教师在一个学校总教师人数中要占有近40%的比例。

(四)成长规律:名优教师在其成长过程、自身内在素养、客观外部环境等方面是有一定规律的,只要认真进行研究和总结,就一定能使它们由隐性变为显性化,从而为名优教师的培养提供行动指南。

(五)培养策略:可从认定标准、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和培养机制这四方面入手,通过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的名优教师群体成长的培养策略,然后返过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五、理论依据

(一)教师生涯发展模式

美国学者司德菲(B.E.Steffy)提出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认为,教师生涯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这对于判断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怎么样,发展中处于什么阶段了,宜采用什么策略进行培养,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详见附件一:序号4)。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建立在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的基础之上的;人并不是被动地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据此可知,对教师的培养既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又要注重情感的作用;要为他们搭建事业平台,使其有充分展现自我和获取成功的机会(详见附件一:序号5)。

(三)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认为评价是人的本质需要。人的本质特征就是改造环境,改造自身,这就需要对外部的、内部的“世界”不断地评估,以调控自己的改造活动。因此对教师的培养要采取及时且恰当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六、研究特点

(一)整体性

本课题不是从某一个方面来研究名优教师的成长规律和培养策略,而是整体研究名优教师群体的成长规律和培养策略,我们将遵循“主体参与,分类培养”等原则,着眼全体教师的培养提高,构建不同层面的名优教师培养策略,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名优教师成长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

(二)本地性

课题以本校的名优教师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用身边的实例作素材,以先进的理论作支撑,指导名优教师队伍的建设,这种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避免了其他研究者过分依赖理论知识给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增加了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七、研究目标

一是营造良好的研究与学习氛围,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使学校不同层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都有所提高。二是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水平一流的“名优教师”群体,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提供师资保证。

八、研究内容

(一)研究名优教师群体成长的一般过程、自身内在素养、客观外部环境等三个方面的规律。

(二)探索校级合格教师、校级骨干教师、校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对象等四个层次的培养策略。

(三)将课题研究与我校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验证成果,找出差距,再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并最终培养出一批结构合理、水平一流的名优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发展。

九、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以学校图书馆、互联网、教科室所订专业方面的报纸期刊为查找范围,大力搜集进行课题研究所必要的资料与文献,着力分析、整理与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二)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我校名优教师进行个体访谈、座谈,并从学校有关部门调阅研究对象的个人资料和其它有关信息。对这些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全面把握教师成长的总体状况和个体差异,为制定、调整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提供事实依据或参考意见。

(三)行动研究法:对名优教师群体培养策略的研究,不能只是纸上谈兵,那样毫无意义,而应该付诸实际行动,要把对名优教师的培养放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在行动中探索、检验和完善培养策略。

(四)观察法:贯穿整个研究过程。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分析,得出名优教师群体成长的一般过程、基本特征等成长规律。

(五)经验总结法:用于整个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特别是在研究后期,主要采用这一方法。不断总结优秀个体教学的经验与成长规律,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策略、方法进行总结与提炼,对名师成长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从而使名师成长的规律与培养策略系统化、条理化。

十、组织管理与研究人员分工

(一)领导小组组长:苏 光

(二)领导小组副组长:王中辉

(三)课题主持人:苏光

(四)主要研究人员及分工:

苏  光:(国家级骨干校长、党委书记、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负责本课题的宏观指导和后勤保障

王中辉:(副校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省级劳模、省骨干教师)负责本课题人员的组织和研究方案的策划与实施、撰写特级教师后备对象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侯宏泉:(副校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全国模范教师、省青年骨干教师)负责撰写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董井林:(中学一级教师、教科室干事)负责撰写名优教师群体成长的一般过程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宋善军:(高级教师、中学青年骨干教师,总务科科长)负责撰写校级骨干教师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唐汇元:(高级教师、中学青年骨干教师,学生科科长)负责撰写校级合格教师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王银平:(高级教师、中学学科带头人)负责撰写名优教师群体成长的自身内在素养和客观外部环境研究论文

程方球:(中学高级教师、学校档案室主任)负责本课题的资料收集整理、编辑名优教师论文集

田启群:(中学一级教师、办公室干事)负责本课题的资料收集整理、编辑课题研究论文集

付坚强:(中学一级教师、电化教学专职教师)负责本课题的资料收集整理、创建学校名优教师网站

十一、保障情况

(一)本课题研究力量雄厚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人员中:

苏光,特级数学教师,湖南文理学院客坐教授,主持多项课题研究获国家级奖励。

王中辉,英语特级教师,《构建名优教师群体梯级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获国家级奖励。

侯宏泉,化学特级教师,《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2006年获国家级一等奖。

董井林,中学一级教师,有《用简单易懂的方法讲授游标卡尺测量原理》等两篇论文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刊物上全文转载。

宋善军,中学政治高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作文个性化与语文教学个性化同步发展研究》课题研究获国家级一等奖。

(二)本课题领导力量强大

本课题由我校校长、党委书记、特级教师苏光先生任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王中辉女士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兼课题主持人,具体组织课题的研究实施。学校领导的加入,体现了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的高度重视,将直接给予课题组以最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持和充分的指导,从而确保课题始终能朝着科学、前瞻的方向前进,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三)本课题研究基础良好

在进行本课题研究时,我校已有且与之紧密联系的课题《构建名优教师群体梯级培养模式的研究》正在进行并且后来获国家级一等奖,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基础。我校的特级教师、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占学科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一批五年内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已在省、市、县内初露头角,分别在省、市级各类竞赛中获奖,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而丰富的素材基础。学校已有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为教师展示才华搭建了平台,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四)本课题物质基础坚实

学校文献资料丰富,图书馆藏书276635册(含县图书馆17万册,与该馆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每年征订报纸80多种、刊物100多种。信息技术设施齐全,有电子阅览室,建有自己的网站。经费上予以充分保证,每年学校将从教育科研经费中安排一万元左右作为课题开展经费,进行课题研究的外出考察、资料的购买、设备的添置和文献的整理。

十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3月 )

选定课题,成立了以校长为课题领导小组的《名优教师群体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小组,于研究前做好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召集本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成员会,讨论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是召开全体教师大会,分析当前我校教师队伍的状况,充分认识名师工程建设在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中的巨大作用,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和配合本课题的各项工作;三是制订《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申请立项。
   (二)实施阶段:(2006年4月——2009年12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有五部分:

1、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互联网、学校图书馆等途径查找名优教师成长规律等方面的资料文献,详细整理,并组织研究人员进行系统深入学习和注意领会。

2、研究名优教师群体成长规律。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大力深入研究,并借鉴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努力探索名优教师群体成长的一般过程、自身内在素养和客观外部环境等三方面的规律,撰写《名优教师群体成长的规律》论文。

3、构建名优教师群体培养策略。(1)为名优教师的成长设立从校级合格教师、校级骨干教师、校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培养对象等四级成长阶梯。(2)启动“校级合格教师培养工程”、“校级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特级教师后备对象培养工程”。(3)通过师徒结对、教学比武、教学反思、校本培训、课题研究、以及评选“教坛新秀”、“星级教师”、“模范教师”等形式,尝试构建名优教师培养策略。(4)撰写《校级合格教师培养模式研究》、《校级骨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模式研究》、《特级教师后备对象培养模式》等论文。

4、课题研究中期请国家、省、市教育专家来校听取课题中期汇报,根据情况指导、调整研究方向。

5、结合本课题的实施,创建“名优教师网站”,编辑《名优教师论文集》、《名优教师师德报告集》。

(三)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是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建立健全各种有利于名优教师群体成长的规章制度,编辑《课题研究论文集》,撰写《名优教师群体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十三、研究结论及分析

   (一)名优教师群体成长规律

1、名优教师群体成长的一般过程

名优教师的成长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模仿学习期、自我消化期、总结提高期和创新探索期。
   (1)模仿学习期

模仿学习期一般是指新教师(新招聘进校的教师)参加工作后最初的第1—5年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逐惭适应整个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成长为一名优秀青年教师,有的还获得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

模仿学习期的主要特征。A:工作热情高。B:虚心好学,可塑性强。C:学科知识丰富,教材知识不熟悉,实践性知识缺乏。D:注重知识性的教学,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很少甚或没有研究。E:教学效果有待提高,心理压力大。

模仿学习期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是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和师生的整体水平这两个。这是因为新教师缺乏做教师的经验,心理准备上也不足,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模仿学习期的主要发展任务。主要发展任务是通过师徒结对,不断地熟悉教学。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熟悉教学可归纳为“四熟悉、四把握”,即熟悉教学环境,熟悉教学对象,熟悉教学内容,熟悉教学评价方法;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求,把握教学的基本环节,把握教学的基本方法。

(2)自我消化期

自我消化期一般是指教师参加工作后的第5-10年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教育教学知识、能力以及实践经验得到逐步积累,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变得越来越成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

自我消化期的主要特征。A:开始关注教育理论。B:教材知识比较熟悉,实践性知识增多。C:开始深入细致地观察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D: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有教育教学论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E:心理压力不断减小,自信心也不断增强。

自我消化期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是学校环境和教师主观发展目标这两个。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水平、校纪校风校貌、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它们能极大地激发教师的成才欲望,创造出更多的成才机会。教师的主观发展目标,是其成长的内部动力。

自我消化期的主要发展任务。主要发展任务是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此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优化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炼、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总结提高期

总结提高期一般是指教师参加工作后的第10-15年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完全掌握了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各方面都变得成熟,往往是本学科的教研组长,被评为高级教师,成为了学科带头人。他们在教师群体中的威信相当高,并为学校领导和上级部门接受、认可。  

总结提高期的主要特征。A:对教育理论有较深的理解。B:教材知识高度熟悉,实践性知识丰富。C:能采取有效办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也有较强的和家长进行勾通的能力。D: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E:形成了自己创造性的教学风格。

总结提高期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是教师的主观努力。主观努力程度越强,就越容易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从而为成为名优教师做积极准备。

 总结提高期的主要发展任务。主要发展任务是通过深刻领会教育理论,进一步形成自己创造性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他们尽量完善教育教学技巧,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发现和运用新方法、新策略,特别是要超越以往就事论事的教育教学水平,对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进行探索性思考,自觉运用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工作。

(4)创新探索期

创新探索期一般是指教师参加工作后的第20年以后时期。在这一时期,有的学科带头人开始探索和创新,系统地总结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教学风格,逐渐成长为教育教学专家。他们在学科领域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还获得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是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

创新探索期的主要特征。A:坚持反思,能够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实践。B: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耐心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效果好。C:具有强大的学科魅力,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提高教学效率。D:对于学困生,有一种不可遏制的想要教之育之的冲动。E:教育科研能力强,发表了具有一定份量的教育论文和教育著作。

创新探索期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影响因素是教师对职业成就的需求。职业成就的需求越大,就越能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就越能实现其进一步的发展。

创新探索期的主要发展任务。主要发展任务是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地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教育教学规律的完善,教育教学特色的形成,从而发展成为一名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有自己丰富的教育教学成果的一名专家、大师。

2、名优教师群体成长的自身内在素养

实践证明,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通过培养而成为名师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具备成为名优教师的内在资质。下面详细介绍要成为名优教师应具备的自身内在素养。
    (1)高尚的师德

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对学生要

有父亲般的严格要求和母亲般的慈爱之心,特别是不能歧视差生。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传。

(2)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

首先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准确地讲授教材内容。其次要有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再次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每位教师无论从事何种教学,都要把文史地、数理化、音体美等学科知识作为教师知识结构的整体来认识。最后要有多方面的兴趣才能,如果教师在文体及劳动技术方面有某种特长,就更有条件接近和深入学生,赢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3)优异的教育教学能力

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制定课堂教学计划、确定适量教学内容、灵活选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组织领导等方面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达到如下要求:A、采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B、口齿清晰,准确鲜明。C、生动形象,富有激情。D、逻辑严密,富有哲理。

分析教材的能力。能够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准确、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内容,纵横联系、扩展充实教材内容。

板书能力。在形式上要求做到布局合理,正副板书的位置选择要适宜,板书的内容要简明扼要、分量适当,板书要字迹工整,没有错字、漏字的现象出现。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能力。能够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精心组织与引导,积极参加到第二堂活动中去,及时而准确地对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总结。

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和常规管理的能力。对于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倾向,能够及时而恰当地进行思想疏导,既不是听之任之,让其漫延滋长,也不是惊惶失措,简单粗暴地以行政手段压服。能够积极热情、态度诚恳、坚持正面教育,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前提下以理服人,绳之以纪。

永保“童心”的能力。中小学教师接触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学生们往往把教师当作自己最亲近的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父亲、母亲,是大哥哥、大姐姐,是可以说知心话的“大朋友”。这就要求教师要永保“童心”之青春,不管教师的实际年龄如何,其心理年龄一定要很年轻,一定要笑口常开,一定要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幻想力与创造欲给予极大的赞赏与关注。

(4)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为了保证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名优教师非得要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而之所以要开展教育科研,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提升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的需要。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都懂、都可以担任,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而目前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是有待提高的。

提升教师本人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通过教育科研,能够对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又能对未来的教育教学进行预测和把握;既能对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和提升,又能对教学规律进行探索和把握。通过教育科研,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做到了备课“深”,上课“实”,作业“精”,教学“活”,手段“新”,批辅“细”,负担“轻”,质量“高”。

(5)社会活动能力强

教师深入社会开展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的需要:

深入社会、了解生活的需要。青年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生活环境中,不仅在学校受教育,也受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或影响,并且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的影响又不完全一致。在当前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情况下,社会教育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如果忽视社会教育的功能,学校教育的目的也就很难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社会活动能力。

教师要和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协调教育的需要。教师同家长取得联系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在校内、校外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互相交换意见,客观准确地对学生做出评价,提出统一的要求,有效地进行教育。如果教师和家长缺乏必要的联系就会出现不协调教育,甚至是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作用互相抵消。特别是当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或思想品德出了问题时,教师和家长往往会出现互相埋怨以至责怪对方。

(6)健康的心理

愉快接收自己的教师专业身份。一个教师,必须首先承认自己的教师身份,按照自己的专业身份进行活动,约束自己拒绝从事与自己教师身份不符的活动。有些教师,这山望着那山高,以自己的教师身份为自卑,也看不起自己,不愿意对别人讲自己的职业身份等,这是心理健康不佳的表现。

能够忍受一定强度的教育焦虑。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这样的工作需要教师能够忍受一定强度的教育焦虑。遇事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镇静,处逆境不气馁,逢险情不失措。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魄力,不能怕承担教育责任而缩手缩脚。

善于处理各种教育人际关系。善于从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入手,克服自身缺陷,设法缩小彼此间的心理差距,消除各种隔阂,加强相互了解与谅解,设法争取他人的帮助和帮助他人,努力搞好与学生、家长、教师以及领导的教育人际关系,更好地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能够笑脸常开,以自己愉快、乐观的心情去感染学生;能够包容学生的过错,善于看到和感觉到学生内心世界及其复杂情绪的和谐性;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相当满意。

(7)注重自身的风度仪表

名优教师都十分注重自身的风度仪表,注重生活细节,充分利用它去影响塑造学生的品行、配合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影响社会的言行。

仪表。教师的穿戴应当端庄、得体,既体现职业特点和个人气质,又不失亲和力。时代在前进,教师的穿着应当跟上时代,应当体现出职业美和现代美,穿着是一门学问,也是美的教育的一部分。教师不能不修边幅,不能让学生觉得他(她)太过时、太土、太随便。

言谈。教师的言谈应该和气、文雅、谦逊,温和而有礼貌,不讲粗话脏话,不强词夺理、恶语伤人,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谈吐不鄙陋野俗。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求准确、精炼、科学、生动,尽量讲普通话。

举止。教师举止的基本要求就是稳重。稳重就是举止得体,庄重潇洒,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坐有坐样,站有站相,体态活泼而不失端庄。教师在课堂上,应当笑口常开,教态要自然、适度、得体,注重用眼睛说话。

(8)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教育是个“良心活”,教师自主性操作非常强,对其很难进行全面的具体量化管理。如果一个教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受不强,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就会对自己要求不高且努力不够,在困难面前就会只知抱怨而一筹莫展,根本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而成为名师。

我校的名优教师,为不影响教学,结婚选择在假期,不请一天婚假;爱人生病住院,“六亲不认”坚持上课;把每一堂课都“当成结婚”那样去认真对待。所有这些不正是事业心与责任感强的表现吗!

(9)有敢于竞争的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战线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时代前进呼唤竞争意识,社会发展需要竞争机制,许多名优教师脱颖而出都是通过激烈竞争选拔出来的,特别是那些青年教师,要想成为名优教师,一般都是通过多次比赛、选拔、评比才最后确定的。可见竞争意识在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3、名优教师群体成长的客观外部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要使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名优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客观外部环境。

(1)良好的教育政治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

一个教师能否立志在几十年之内使自己成为名优教师,直接受到教育政治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的制约。为了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为了名优教师的成长,要做到以下几点:大力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大力宣扬优秀教师的光辉形象与业绩。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制定正确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创造有利于名优教师脱颖而出的机遇和条件,也是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3)家庭的关爱和支持

家庭是“事业的港湾”,也是劳动者享受亲情爱情和休养生息的场所。中学教师的劳动是很繁琐很辛苦很劳累的,压力大,要取得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成为一名名秀教师需付出更艰辛的努力,而且还常常会发生家务劳动和工作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家庭的关爱和支持,其情形是不可想象的。

(4)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

学校是教师的精神家园,名优教师的成长需要有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如学校领导的重视、同行的帮助、榜样的激励、宽松的工作环境、先进的教师文化等。

领导的重视。一所学校的领导如果重视对教师的培养,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就会大大加速教师的成长步伐。如果一所学校的领导只看重学生的卷面分,而不重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那么就无异于杀鸡取卵。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只能不择手段地加班加点,搞应试教育,而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进。长此以往,教师自身的素质永远得不到提高。

同行的帮助。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不能靠单打独斗,惟有互助合作才能实现共赢,教师才能共同受益。我校实行的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是实现同行帮助的有力平台,通过集体备课,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榜样的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成功教学经历,会激发其它教师向优秀教师看齐,激励其它教师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形成“你追我赶,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优秀教师活生生的典型会使其它教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宽松的工作环境。教师的劳动自主性非常强,单纯靠制度的约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要为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促进其更好地工作与成长。为此首先是学校的评价机制应该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其次是学校的用人理念应该是“三个不吃亏”: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

先进的教师文化。“和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校先进教师文化对名优教师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先进的教师文化通俗一点讲就是:一是牢记“三句话”——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二是具备“三境界”——每个教师都要有“大教师的境界,好教师的水平,傻教师的精神”。三是坚持“七多七少”——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多做,少说;多吸收,少批判;多思考事,少琢磨人;多互助,少互斗;多为成功想办法,少为失败找理由。四是追求“四个特别”——特别有智慧、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团结。

(5)考核评价机制

鉴于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对教师的评价,如果只凭学校领导的印象,只凭当事人的夸夸其谈,或只凭学生成绩及只凭群众的选票,都是不全面、不科学,因而也是不准确和不公正的。为此我校制定了《教师综合考核方案》来对教师进行评价,该方案分教师测评和学生测评两部分。

A、关于教师测评。这是定量评价的部分,就是对教职工的教学成果进行检测,具体操作是根据每个学期期中、期末两次测验的成绩划定一个平均的达标值,然后根据该教师教学班级的达标人数,对教师这个阶段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等次分为甲、乙、丙三等(详见附件三:序号32)。

B、关于学生测评。这是定性评价的部分,是学生对上课教师客观地评出等级,并给出中肯的意见。我校把学生评教的内容分解成了10个指标,每1个指标又有具体的评教内容和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详见附件三:序号33、34),这样可以有效地化解要学生笼统评教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6)目标激励机制

适度的日标激励机制能够激发教师成长的欲望,要把具体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将长远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目标必须具有梯度。目标过高,令人望而生畏;目标过低,使人感到达到它轻而易举,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

(7)活动辅助机制

实践已经证明,活动是青年教师成长的舞台。除了引导教师参与校外各级组织的评优课、评价评选及教学竞赛活动外,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校内系列练兵活动,如: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课题研究活动、著书立说活动等。

(8)奖惩激励机制

为了激发、挖掘教师的潜力,要注重不断优化积极导向的奖惩激励机制,考核、评优、晋升等都应以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实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相结合,工作效果、态度、贡献大小与评功奖优、职称评定相结合,集体精神和发挥个人特长相结合。

(9)优胜劣汰机制

人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往往是有惰性的,因此完善学校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有利于产生适度压力,促使教职员工保持忧患意识,自我加压,不断进步。近几年来,我校进一步推进名优教师培养的选拔机制,选拔看实力,上岗靠实干,考核重实绩。

(10)情感激励机制

在名优教师培养活动中,领导如果与教职工建立密切的情感关系,可以使教职工产生被信任、受尊重的体验,产生比有形的物质奖励更深刻、更持久的激励作用。要特别重视情感在学校管理中的激励作用,视教师为挚友,在管理中讲求以情治校,办事原则体现情,思想工作注入情,精神鼓励蕴含情,物质激励富于情,以情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11)名师传帮带

老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知识结构、教学素养等方面都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青年教师虽然工作热情高,但缺乏经验,他们的成长、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老教师的传帮带,离不开老教师的点拨、示范和指导。

(12)交任务压担子

实践表明,名优教师都是使用出来的,这正如“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一样。不给岗位、不给平台,潜能就发挥不了,经验就得不到积累,智慧也不可能得到升华。只要是人才,就要舍得给岗位,给任务,压担子,引导他们深入到较高水准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帮助他们丰富阅历、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13)扩大视野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名优教师的成长不能只局限于本校、本地区的小天地,而应不断扩大其文化知识、业务视野,广泛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更快地攀登教育教学高峰,这就需要不断地为名优教师提供学习别人提高自己的机会,来加快名优教师的成长速度。

 (二)名优教师群体培养策略

1、名优教师群体认定标准

 (1)校级合格教师认定标准

任教1—5年的教师,符合下列条件中的任意五项条件者,可被认定为校级合格教师:①曾被评为校级先进教师(含“希望之星”、“绩效之星”等)。②任班主任工作满一年,或担任副班主任工作满两年,近三年内所带班级曾被评为校级先进班集体。③任教毕业班一届以上,成绩名列全市同类学校前列或居年级前列。④一年中四次大考(期考、段考)至少三次教学考评为优秀的。⑤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以上。⑥在市、县级上过至少一堂公开课并获奖,或在市级及以上教学比武中获奖。⑦有一篇以上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或在市级以上研讨会交流。⑧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中获市三等奖以上奖项。

 (2)校级骨干教师认定标准

任教五年以上的教师,符合以下任意五项条件者,可被认定为校级骨干教师:①教龄5年以上,近5年考核均为合格以上,其中至少有一年为优秀,或近三年内获得过县级以上先进称号。②任班主任满三年,且在近三年内所带班级曾被评为校级先进班集体,或协助班主任工作有力。③至少教过两届高三毕业班,所教班级学科成绩名列全市同类学校前列。④音、体、美,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教师有一定经验,能承担校内有关大型活动组织筹划工作,效果好,能在县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比赛中获奖。⑤在市级以上教学比武中获奖。⑥能够开发、承担学校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⑦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近三年内有一篇以上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在市级以上研讨会交流。⑧近三年所带学生在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中获二等奖及以上,或指导学生市级以上发表作品三篇以上。⑨积极承担培养本校青年教师的任务,能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效果显著。⑩一般要求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对于做出显著成绩的初级教师,也可破格评选。

    (3)校级学科带头人认定标准

参加工作10年以上的骨干教师,凡符合以下任意五项条件者,可被认定为校级学科带头人:①近5年年度考核均在合格以上且至少有一年为优秀,或近5年获得过县级以上教育系统先进称号。②担任过三年以上高三毕业班教学,所教班级学科成绩名列全校前列。③音、体、美、信息技术有一定经验,能承担校内有关大型活动的组织筹划工作,效果好,且县级以上比赛中获奖。④近三年在市级学科教学竞赛中获奖。⑤近三年内承担过市级公开课。⑥能够开发、承担学校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参加过市级以上教研课题并获奖。⑦近三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价值的专业论文二篇,或获市级以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⑧近三年指导学生经选拔参加市以上学科竞赛并获三等奖以上奖项或指导学生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三篇以上作品。⑨一般应具有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但做出显著成绩的中学一级教师,也可破格评选。

 (4)特级教师后备对象认定标准

参加工作15年以上的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为校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或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凡符合以下任意五项条件者,可被认定为特级教师后备对象:①担任本学科教学工作12年以上,且近五年年度考核均在合格以上且至少有两年为优秀,或获得过县级以上教育系统先进称号。②担任五年以上班主任工作,所在班级获得过二次优秀班集体称号,或协助班主任工作成绩显著。③担任过五年以上高三毕业班教学,所教班级学科成绩名列全市前列。④近五年内承担过市级以上公开课。⑤近三年在市级学科教学竞赛中获奖。⑥能够开发、承担学校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主持、主研过市级以上教研课题并获奖。⑦近五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价值的专业论文三篇以上。⑧近三年指导学生经选拔参加市以上学科竞赛并获三等奖以上奖项,或指导学生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三篇以上作品。

2、名优教师群体培养目标

(1)达到校级合格教师的培养目标

新教师经过2-3年的培养,要达到校级合格教师的培养目标:能承担班主任工作和高中学段的教学工作,并初步形成教育教学特色而受学生欢迎;能独立命题,并达到中等水平;主讲校级公开课,积极参加校、市级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并获奖;有教科研论文在校刊《教与学》上发表或在校级论文研讨会上交流,并获好评。

(2)达到校级骨干教师的培养目标

校级合格教师经过3-5年的培养期达到校级骨干教师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居年级和本学科前列,并受学生的欢迎和学校肯定;主讲市级公开课(或竞赛课)并获奖;每年有教科研论文在市级专业报刊上发表或市级研讨会上交流并获好评;能够积极承担培养本校青年教师的任务,能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效果显著;能指导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胜任备课组长工作,能组织好本年级本学科的教改和教科研活动;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任职资格。

(3)达到校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目标

校级骨干教师经过3-5年的培养使其一部分达到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目标: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形成自己的风格,深受学生欢迎和学校肯定;主讲市级以上公开课(竞赛课)并获奖;每年有教改和教科研论文在省级专业报刊上发表或在省级研讨会上交流并受好评;能够积极承担培养校级骨干教师的任务,能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效果显著;能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教改及教科研活动;能胜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和学科竞赛导师或教练工作;能组织好本组的教改与教科研活动和本学科的大型集体活动;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任职资格;在本县具有较高知名度。

(4)达到特级教师后备对象的培养目标

校级以上(含校级)学科带头人和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经过3-5年的培养使其一部分达到特级教师后备对象培养目标:一部分校级学科带头人晋升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或被评为特级教师;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业绩名列全市前茅;有鲜明的教学风格,主讲、省、市级示范课;有与高中教育教学教改密切相关的专著出版或担任该著作的主编或副主编,每年有两篇以上教改或教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专业报刊上发表,或在省级以上研讨会上交流并受到好评;能胜任省、市级教改或教科研重点课题的负责人工作;能够积极承担培养本校学科带头人的任务,能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效果显著。

3、名优教师群体培养措施

(1)校级合格教师培养措施

上岗培训每学年开学前安排专人和专门时间对新教师进行上岗培训。

青蓝工程。学校聘请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作为新教师的导师,举行拜师仪式,签订“师徒合同”,明确要求导师既要关心新教师的业务成长,也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进步,真正搞好“传、帮、带 ”。

活动促进。开展“五个一”活动,即读一本教育类好书,承担一项教研课题,讲一堂好课,制作一个共享的课件,带好一个班级。过好“五关”,即钢笔字、粉笔字过关,普通话过关,微机初级过关,理、化教师实验过关,英语、语文教师语言过关。

    (2)校级骨干教师培养措施

信任重用优先安排校级骨干教师承担各级各类公开课、评优课、基本功竞赛;对于教学效果突出、工作责任心强的校级骨干教师,多给他们上高三毕业班锻炼的机会;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年龄优势,让经过培养而成熟起来的校级骨干教师担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在教学活动中不断锻炼提高。

导师带教。学校聘请师德优良、教学业务过硬、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科带头人对校级骨干教师实行导师带教制,带教制要做到“五个一起”,即一起分析教材,一起把握教材难点、重点,一起设计教案,一起命题试卷,一起听课评课;选聘师德高尚、经验丰富的优秀班主任指导校级骨干教师,鼓励他们积极争当优秀班主任。

竞争激励。充分给予校级骨干教师竞争的机会,促使其尽快成长。激励校级骨干教师冒尖、成才,让基本功扎实、教学效果好的年轻教师带毕业班;学校定期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优质汇报课,一学期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并力争在学科年会上或教育杂志上发表;要求校级骨干教师都能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

(3)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措施

专题研修。按计划、有步骤选派校级学科带头人、模范班主任赴国内高等院校进行专业培训;组织培养对象赴国内著名中学参观考察,学习名校先进经验,或组织部分优秀外语教师赴美国学习英语;要求每年至少精读一本有关教学参考书,并写好读书笔记,定期检查与交流;每学期学校将定期举办计算机学习、教学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等专题讲座;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校级或市级以上公开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专业引领。选拔部分校级学科带头人担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各类比武课的主要评委;引导他们关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重点了解和掌握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本学科领域的教科研发展;安排参加各级新课程培训;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以上教研论文,上一次水平较高的公开课,带动一个学科组,在本校以上做一场专题讲座,参加一项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实验。

导师帮教。以特级教师和特级教师后备对象为基础建立校级学科带头人的导师帮教队伍,导师经过“看、听、察、议”对校级学科带头人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准确了解,提出诊断意见。导师要指导校级学科带头人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承担一个科研课题,每学年写出阶段性成果;学校建立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跟踪培养档案,对未完成年度目标的培养对象,实行淘汰制,取消相应的职务津贴。

(4)特级教师后备对象培养措施

课题攻关。要设立专项基金,拨出专款来支持特级教师后备对象的出版著述,鼓励他们申请、承担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奖励优秀论文作者和课题主研者;特级教师后备对象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著书立说,努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形成特色。教育思想上要有特色,要能够打破常规、匠心独具、别出心裁;教学风格、班级管理要有特色,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积极的探索,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要在经费、时间上保证他们按时外出学习、考察,不断接受新的教育思想;要让他们承担校级以上示范课,或担任校级以上比武课的评委,在教学探索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理论提高。将培养对象分批次选送到高一层次的高等院校短期培训或请知名专家来校指导,学习特级教师的基本条件和评审的基本要求、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知识等;选聘特级教师对培养对象进行跟踪指导;为培养对象订阅专业杂志,鼓励他们参与业余进修;为培养对象进行课题研究、著书立说提供时间和经费保障。

     4、名优教师群体培养机制

(1)校级合格教师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新教师财政编制的解决机制,对成绩突出的校级合格教师优先解决财政编制。二是建立健全新教师的锻炼使用机制,对成绩突出的校级合格教师优先上毕业班锻炼,优先晋升中学一级教师。三是建立健全对新教师的关心体贴机制,在生活上和政治上关心、体贴青年教师,通过工会、团委会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外出旅游,为青年教师牵红线、组织家庭,让青年教师在辛苦之余处处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2)校级骨干教师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的校级骨干教师培训机制,以学校为培训基地,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开展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开展教学交流、考察等活动,尽可能在时间和费用上提供便利;优先解决职称晋升、干部提拔、外出参观考察等实际问题。二是建立健全校级骨干教师的考核机制,学校对他们实行一年一次考核、三年一次滚动,并专门制定了校级骨干教师业务考核实施细则,考核的业务内容分工作量、论著、课题、成果、学术活动等五大方面,对优秀者实行奖励,对达不到培养要求者予以淘汰;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科研津贴挂钩,做到评价考核与使用、待遇相结合;要求校级骨干教师定期拿出教学成果,主持教研课题,开办专题讲座,上公开示范课等。

(3)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校级学科带头人的使用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辐射作用;健全导师带教机制,以特级教师为指导教师,签订师徒合同;开展教科研活动,使校级学科带头人在教科研活动中展技验能。二是建立健全校级学科带头人的奖励机制,凡被授予市“名优教师”称号的教师,学校可高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每月发放50元的科研津贴,在晋升高级教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学科带头人评选中,享受优先推荐权,在年终评先中享受一定加分。

(4)特级教师后备对象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特级教师后备对象的奖励机制,凡被授予市“名优教师”称号的教师,由学校教师基金会颁发一定数量的奖金,学校组织一次外出参观学习,学校可高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每月发放100元的科研津贴,在晋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特级教师评选中,享受优先推荐权,并规定每年对特级教师后备培养对象进行一次年终考核,三年组织一次复评,复评不合格者,取消特级教师后备培养对象的称号及相应待遇。二是建立健全特级教师后备对象的课题研究申报支持机制,鼓励培养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研究课题,并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

十四、研究成果和成果社会反响

    (一)研究成果

1、结题报告《名优教师群体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1篇。

2、论文发表7篇,论文获奖16篇,经验发言8篇(详见附件二)

3、建立了名师网站1个。

网址:http://www.smyz.cn/教师频道/名师风采/tabid/130/Default.aspx

4、编辑了《课题研究论文集》1本(详见附件二)。

5、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名优教师培养制度与方案(详见附件三)。

6、编辑了《名优教师论文集》1本(详见附件四)。

7、编辑了《名优教师师德报告集》1本(详见附件五)。

8、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取得了显著效益。

 (1)教师业务能力普遍增强

全校教师课堂教学达标率为90%以上,普通话达标率为95%,计算机高级通过率达100%,能胜任高三毕业班教学的达80%,能胜任班主任工作的达70%。

(2)教育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近6年来,学校承担立项课题11项,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两项,省级奖励五项,其余三项正在研究当中;全校教师在市级以上报刊公开发表或获奖的论文800多篇,其中在省级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或在全省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或获奖的论文有400多篇;教师主编或参编的学术著作共20多部。

(3)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全市前列。2008年,考入清华、北大8人,一本录取332人,二本以上761人,并获市理科状元。2009年,考入清华、北大7人,获全省文科状元,一本上线录取362人,二本以上录取898人。2010年考入清华、北大4人,一本上线录取403人,二本以上录取1111人。

 (4)名优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有特级教师4人,中高级教师18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8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6人、市级骨干教师6人,市、县级学科带头人18人。

(二)成果社会反响

通过该课题研究,培养了一大批名师,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达到了“名师兴校”的目标,对周边市县的基础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三年来,共接待永州、醴陵、新田、邵阳、沅江、祁阳、茶陵、株州、张家界等全国各地兄弟学校180多所。长郡中学60多人来校交流,接连几天对我校的管理进行跟踪拍摄,然后进行专题研讨。张家界市天门中学委派6名教师在我校住了三个月,全程学习学校管理方法。洞口中学一行50多人来校参观,回校后开展了石门一中现象大讨论。武陵源中学校长两年来经常来校学习,并长期保持联系,借鉴我校的管理经验。张家界一中、慈利一中等湘西北十多所学校都采用我校制作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料。

学校多次在省、市、县会议上做学校师资队伍管理与建设的发言,赢得了兄弟学校和同行们的好评。如《抓好师资培育关,夯实课改支撑点》在湖南省新课改总结会上发言;《探讨学校管理艺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在攸县教育管理人员培训会上进行了的专题讲座,取得了强烈的反响,同时,我校杜渫等6名骨干教师为该县全体高三教师进行了高考复习方法指导。

十五、讨论与思考

(一)讨论

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应理顺四种关系:

(1)“点”和“面”的关系。名优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应该给他们以重点支持和培养,但是,他们是从教师整体中产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就很难产生高水准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而且学校的发展要依靠又红又专的教师整体队伍。因此,在选拔和培养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培养对象时,不能忽视其他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2)“青”和“蓝”的关系。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需要培养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老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地位和作用。

(3)“德”和“才”的关系。我们下大力气培养的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将肩负重任,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畏艰苦,锐意进取,并且善于与其他教师团结合作。因此,我们在选拔培养工作中必须坚持德才标准并重,不能只偏重业务水平而忽视思想政治表现,要在德能绩勤四个方面全面考察,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4)“干”和“群”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我校始终面临一个教师队伍与干部队伍均匮乏的矛盾之中。解决这一问题最现实的方法是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培养更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让名优教师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

(二)思考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一所学校的名优教师,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由于课题小组成员都是任课教师、班主任,课题主持人为学校校长,教学和管理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对课题的研究有很大的冲击。主研人员由于工作调动而中途变更,后续接管人员对工作不太熟悉也对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十六、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一)都说“教学相长”,故学生对名优教师的成长应该也有影响,但究竟什么样的学生以及学生要怎样学才能促进名优教师的成长?这是一全新的课题,据笔者所掌握的信息,还未有人对此进行过研究。

(二)名优教师的成长有没有生物学基础?有又怎样?对此的研究将是一个学术前沿性的问题。

十七、主要参考文献

1、孙俊三.如何搞好教育科研.

2、易志勇.省级教育规划课题研究的总结.

3、马德芳.怎样做教育科研课题.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编.教师职业道

德.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5、刘光梅.中学教育学.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6、臧乐源.教师学.河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7、李建周.教师心理训练.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8、陈雁谷.心理学教程.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9、玉丽.让教师成为有竞争力的职业.人民教育,2010(11):17-18.

10、湛卫清.构建学校核心价值观.人民教育,2010(10):5-8.

11、丁琦.中学名师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2、周群. 中小学优秀教师成长规律初探.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4):15-20.

13、卢真金. 试论学者型教师的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31-36.

14、费玉林.中学骨干教师的成长规律研究和培养方法探索.教学与管理,1999(7):37-39.

15、陈玉凤.中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模式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6、王荣德,王嘉德,钱学芳. 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名师的培养.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2):1-5.

               湖南省石门县第一中学课题组(执笔:董井林)

        2011年12月2日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2057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