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开题报告 > 正文

《人力资源强国概念、范畴及指标体系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2/6 21:40:10 人气:167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动态

第1期(总第299期)    内部资料    2008年1月10日

 

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重大课题开题报告

    编者按:经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领导小组严格审查,我中心申请的“人力资源强国概念、范畴及指标体系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两个项目,被批准为重大研究课题予以立项。2008年1月9日,教育部召开重大课题开题报告会,部长助理郭向远同志主持会议,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袁贵仁同志做重要讲话。现将我中心两个项目的开题报告摘要刊登如下。

 

人力资源强国概念、范畴及指标体系研究[1]

开题报告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力研究员

  一、研究的缘起和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源是指总人口在经济活动中可供利用的最高人口数量,即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就学人口、家务劳动人口和军事人口。人力资源强国(A Country of Profound Human Resource,简称CPHR)是指人力资源存量丰富、开发充分、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是全体国民的人力资源实现充分开发、普遍提升、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国家。

    学术界一般认为,人力资本理论最初兴起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中期。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为活跃,对于强国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综合性,即综合国力的研究。政治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人口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力“主要由自然力、人力、经济力、政治力、精神力和科技力等力量组成。”

    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思想,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和人口发展理论创新。2003年,由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主持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首次提出“人力资源强国”的概念,实现了人力资源研究的新突破。2005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到人力资源强国。”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对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有关科教兴国思想的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确定的政策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人力资源强国概念、范畴及指标体系研究是教育部落实“十七大”精神和中央战略决策的重大研究项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1、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2、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民族整体素质、实现科学发展与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课题是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开展的专题研究,是教育部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大战略研究项目。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研究人力资源强国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尝试提出人力资源强国理论框架和相应的定量分析方法,探索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政策,为中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提供理论支撑、路径模式、评价标准和实践对策。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1.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理论创新。在比较世界若干国家崛起过程中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作用的基础上,研究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理论框架、形态特征和评价指标等理论问题。本研究将对古代农业社会、现代工业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强国”概念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探索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开发、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和人力资源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等重大关系。

    2.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指标研究。依据易得性、可测量性和可比较性原则,利用联合国、OECD等国际组织标准数据,参照瑞士洛桑国际研究所的方法,从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和贡献能力三个维度,从劳动力、教育、健康、就业、教育投入、国际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对人力资源强国进行测量、评价。采取存量评价和增量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所处阶段、发展水平和未来趋势进行评判和预测,以监测人力资源开发和强国建设进程。

    3.国际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评价与实证分析。参考世界银行标准,按照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等不同水平国家的分类,采用综合评分法对世界各国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水平和发展阶段进行评价和实证研究。

    4.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策略研究。重点研究如何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要从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才竞争的宏观背景出发,凝聚教育、劳动、人口、卫生和体育等方面专家的集体智慧,研究中国建设入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思路,特别要提出教育发展的政策选择和重大措施。

    本课题包括四个子课题:

    子课题一:《人力资源强国概念、范畴及理论问题研究》。学习和借鉴国际同行的理论,重点研究人力资源强国的基本理论问题,特别是对基本概念、主要标志、范畴领域等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和研究。

    子课题二:《人力资源强国指标体系研究》。比较世界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经验,研究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形态特征、发展阶段和建设模式等问题。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对人力资源强国进行测量和评价。

    子课题三:《全球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研究》。以OECD组织成员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为对象,收集60个以上国家的数据,采用综合评分法对世界各国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水平和趋势进行评价。

    子课题四:《2020年中国人力资源规模与结构预测》。采取存量评价和增量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所处阶段、发展水平和未来趋势进行评判和预测,以测评人力资源开发和强国建设进程。

    本课题最重要的难点突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人力资源强国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分析框架,制定人力资源强国的综合性指标体系。二是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主要步骤和重大措施,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上取得实践性突破。三是在对中国人力资源的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于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路径和模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思路是:以党中央“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政治决策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环境与人口的协调发展,坚持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共同开发的原则,以如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重点,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国别和区域的实证分析相结合,提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策略和对策建议,力争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人口研究,揭示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数量关系、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通过描述性分析,辅之以专家访谈方法,纵向比较(历史性)和横向比较(国别与区域性)方法,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和特点;通过专家咨询和趋势预测,为人力资源强国理论建设和现实推进提供咨询性、政策性和战略性研究成果。

  四、工作方案

    课题组已经初步搭建起以中青年博士为主、有影响全国的教育与人口研究专家学者组成的优秀科研团队。这一团队具有跨学科、交叉研究特点和较强的研究实力,能够较高质量地完成本项研究。本课题研究的计划和实施步骤如下:

    1.前期基本理论研究(2007年10月到2007年12月):梳理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概念、本质、意义及基本框架、模式等重大理论问题;

    2.数据分析与指标设计(2008年1—4月):采集国际通用教育与人力资源数据,运用2005年全国1%人口等数据,参考国际研究成果,进行指标设计,提出人力资源强国指标体系的建议方案。

    3.形成子报告与分析研究结果(2008年5—6月):完成各项子课题研究,整理和分析重大研究成果。

    4.形成最终研究报告与成果出版(2008年7—10月):提炼子课题研究成果,完成主报告,报教育部及有关部门参与。在进一步修改充实的基础上,正式出版有关研究成果。

    五、中期成果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形式的中期成果:一是研究报告:《人力资源基本概念、范畴及指标体系研究》、《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研究》,将上报教育部及有关司局,为制定决策研究服务。二是研究论文:《人力资源强国的概念及范畴》,将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强国概念、范畴及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  



[1] 本项目课题组负责人为我中心张力研究员和高书国副研究员,专家组负责人为我中心谈松华研究员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1205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