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开题报告 > 正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开题报告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11/21 8:38:17 人气:149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开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

宁夏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立项课题(JXKT-XJ-04-007)。

属于理论指导下的应用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国内,一个继博客、微薄、微信后的微课成为了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2010你佛山教培教研中心胡铁生首先提出了“微课”概念,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形成了“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三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特别是2013年以来,微课概念和实践迅速升温,被广大一线教师接受和认可。微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教学中的棘手问题。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5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途径。就学校而言,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它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如此,微课程的发展也必定引发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数字化教学改革。灵武市教育均衡验收通过后,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已初步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然而,如何用好这些设备是我们要研究和探索的,尤其是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基础薄弱学生的成绩更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微课以其跨时空、时间短、可重复、知识点单一、学生易学易记、网络、微信等均可传播的特点,充分满足和弥补了课堂上还有疑问、没有学懂学生继续学习的需求,值得我市教师学习和借鉴。

三、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1.调查了解目前我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一线教师对“微课”的认识问题;

3.“微课”理论、经验的学习和制作的技术培训及学科应用培训问题;

4.通过在部分学校、部分学科教师教学中的试点应用,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微课教学的策略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微课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四、主要研究目标

1.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实验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和理论水平及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的水平和能力;

2.通过在部分学校、部分学科教师教学中的试点应用,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课有效教学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3.让学生学会积极适应新环境下的学习,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增加单位时间内信息的获取量,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发展思维品质。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各功能的探路先锋。利用博客、微博辅助教学教研,微信更成为了目前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迅速、便捷。一些教师开始尝试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视频课程,供没有大段时间学习的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诸多“微”功能均具有“短”、“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简单、容易上手,传播范围广、接受程度高、传播成本低,互动参与性强、可以形成具体相同兴趣的社交群体等共同特点,广泛分布在桌面软件、浏览器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上,这些对于教育领域中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是天然的优势。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最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4年,创始人Salman Khan出于远程帮助侄女、侄子进行课程辅导的需要,开始制作一些教学视频发布到Youtube上。由于发布的内容同时也受到其他学习者欢迎,他开始一边做基金分析,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制作更多的教学视频。2007年,Salman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的在线教育平台“可汗学院”,很快,这个网站的月平均点击量便突破了200多万次。现有关于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的内容,教学影片视频超过2000段,机构的使命是加快各年龄学生的学习速度。截至2012年7月,视频教程被点击数已超过1.6亿次,全球特定用户超过500万人。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2.国内的研究者的主要观点

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在提法上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而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类型多样、情景真实、交互性强、可生成性、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

他认为,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它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是由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组成的一个资源应用生态环境。它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机组成和可扩充性、开放性、生成性、发展性。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得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

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3.国内“微课程”的开展现状及成效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成长,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

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应用名师课堂的需求、现实可行性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

2010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开展了“佛山市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微课)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要求教师在选题设计和拍摄制作视频时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为核心内容,同时提交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短短三个月的征集期间就收到近1000位教师提交的各类参赛微课作品1700多节。2012年3月,佛山市又启动了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微课作品大赛(活动网站为:http://hudong.fsjy.net),该活动已成经佛山教育信息化的口碑项目。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在区域实践中不断完善微课的定义、内涵、组成、分类、特点、建设途径和流程、应用方式;从区域层面统筹“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多个核心环节,并进行整体研究、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与广州市远程教育中心联合开发集上报、管理、点播、交流、研讨、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区域性微课管理平台,已在实践应用中产生了良好的效益。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六、核心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3.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4.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是指为达到有效教学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在内容构成上具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影响教学处理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倾向;第二个层次是对达到特定目标的教学方式的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而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又是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教学手段并灵活运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具有三个特征:(1)对教学目标的清晰意识和努力意向;(2)对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方法的掌握和设想;(3)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方法进行灵活选择和创造。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是文献法、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文献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理解、验证、应用。研究过程与常规教学、日常教研、教师培训结为一体,主要以三种培训推进研究:一是“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培训,主要采用课例分析、专家引领、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二是“研究措施与实施策略”的培训,主要采用理念观摩、经验交流、骨干示范的方法进行;三是“效果测量、数据分析与结论形成”的培训,主要采用个案点评,启发带动,以点促面的方法进行。

案例研究法——以真实教学案例的采集、剖析为主要内容,发动教师参与,经过反思、筛选、提炼出不同课型实现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程序,形成稳定的、具有理论支撑的教学结构。

行动研究法——引导教师在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3月——7月):

(1)组织调查我市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梳理问题并讨论对策;

负责人:刘学科等

(2)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对本课题的目标进行初步研究,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申报计划。负责人:刘学科等

(3)选择微课试验老师、微课试点学校,并进行相关理论和信息技术制作培训。负责人:刘学科、龙方、孙佳等

2、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6年12月)

(1)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具体实施研究。

(2)定期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讨交流。

(3)将科研、教研、教师培训有机结合,探索新的微课环境下的校本教研模式。

(4)探究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中学语文、化学等学科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5)开展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

(6)定期开展诊断性学习与反思性学习,加强指导的力度,督促试验教师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及时收集、整理实验资料。

(7)不断补充、完善信息资料库,建设课题研究网站或工作坊。

(8)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

3、成果汇总阶段(2016年12月——2017年7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整理教师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及资源等,整理学生问卷、成绩统计、相关评价等资料。

(3)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

九、研究成果预期形式及内容

(一)理论研究方面

在市级以上的刊物发表与实验研究有关的论文或参加论文评选交流。

(二)实践研究方面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的课堂操作模式。

(2)撰写与实践有关的各研究项目的研究报告。

(3)撰写《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课题实验工作报告。

(4)收集整理优质微课课件、微课典型案例。

(5)整理《教师论文反思集》和《教师秀教学设计、案例汇萃》以及优质录像课例。

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在我市教育均衡验收通过市级、区级和国家级验收后,我市信息技术硬件建设已达到相关要求,全市被列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课题涉及学校四中,既是我市试点同时也已被确定为自治区信息技术示范基地校,三中、崇兴小学既是我市信息技术试点学校,同时也是银川市信息技术示范基地校和微课试点单位,这几所学校负责人不但重视信息技术硬件建设,同时也对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情有独钟,亲自指导、实践,这些为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保障。课题负责人刘学科及成员龙方主持自治区级课题获一、二等奖,其他成员全部参加过微课学习培训,对微课有一定的认识,对实施微课积极性高。

(二)课题组负责人

刘学科  灵武市教培教研中心    化   学    中学高级

(三)课题组成员

龙  方  灵武市崇兴小学        数   学    中教高级

杨  燕  灵武市崇兴小学        数   学    小教高级

王  娜  灵武市崇兴小学        语   文    小教一级

胡  芸  灵武市崇兴小学        英   语    小教一级

包  明  灵武市回    中        化   学    中学高级

黄  立  灵武市回    中        化   学    中学一级

王虎鹏  灵武市回    中        化   学    中学一级

韩  健  灵武市三    中        语   文    中学高级

孙  佳  灵武市三    中        信息技术   中学高级

李文斌  灵武市四    中        化   学    中学高级

(四)课题组成员分工:

姓名   职务     主要分工

刘学科 主任     课题的策划、方案的制定,过程管理、总结材料及成果的审定

龙  方 校长     课题过程指导、成果的审定等

杨  燕 主任     负责小学学课题材料的制作、课堂实践及收集和整理等

王  娜 语文教师 负责小学微课材料的制作、课堂实践等

胡  芸 英语教师 负责小学微课材料的制作、课堂实践等

韩  健 主任     负责本校课题实施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孙  佳 副校长   课题过程指导、成果的审定等

李文斌 化学教师 负责本校课题实施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包明   化学教师 负责小学微课材料的制作、课堂实践等

黄  立 化学教师 负责小学微课材料的制作、课堂实践等

王虎鹏 化学教师 负责中学微课材料的制作、课堂实践等

说明:由于试点学校由一所扩展为两所,为集中精力保证课题在部分学科的试点效果,减少了中学两门学科,将原课题组成员中的王新校长调整为孙佳副校长,原中学物理教师魏可让调整为化学教师包明,原中学英语教师孙英哲调整为化学王虎鹏,特此说明。

 十一、参考文献九、主要参考文献

1.“国内外微课程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中央电化教育馆张静然)

2.“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 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  胡铁生)

3.“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 ( 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  胡铁生)

4. “微课微澜”(中国教育网络  李纪元  张彤)

5.“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建设”(陕西西安大雁塔小学 卢焱)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1125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