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校本课程 > 正文

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8/9 16:45:21 人气:24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摘要:“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结合学校与学生的需求,在分析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薄弱点后,开发了涉及环境教育、生命教育等领域的《地球的孩子》课程。由于纸质教材成本高、更新慢,评价得不到很好落实等原因,我们设想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校本课程平台,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集成资源呈现、教师备课上课、学生互动学习三位一体的课程平台,克服传统课程的缺陷,使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在校本课程信息平台开发的同时,注重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融入创新教学模块,促进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关键词:校本课程;信息技术;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08-0060-04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在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过程中,各校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校本课程。我校结合学校与学生的需求,在分析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薄弱点后,开发了涉及环境教育、生命教育等领域的《地球的孩子》课程。纸质的校本教材由于以文字图片为主,内容不够生动,而且印刷成本高,得不到及时更新。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教师为主,学生很难参与其中。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过程性成果得不到很好保存,学生学习评价较难开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它推动着教育模式和方式的变革。在这个时代,信息技术介入教育领域,是教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学生在课程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必将日益凸显。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校本课程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 
   
  一、如何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平台 
  我们设想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校本课程平台,利用信息技术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服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体化、超链接结构形式,信息技术将成为校本课程体系呈现的载体,这个载体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不断完善的新型载体,建立动态的多媒体网络化校本课程资源与教学环境,把信息技术作为解决校本课程问题的重要手段:搜索与筛选、讨论与分析、应用与解决、反馈与展示,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 
  我们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就是要克服传统课程的缺陷,使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平台是个关键,我们必须根据需要构建出集成资源呈现、教师备课上课、学生互动学习三位一体的课程平台。我们在考察了众多Web平台后,选择了动易2006作为我们的课程开发平台。动易平台支持文字、图片、多媒体等一系列媒体的上传与链接,是课程内容的呈现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为我们开发课程与实施课程带来方便。整个课程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 
   1.问题与资源的设计 
  我们认为,教材是教学的范围,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我们以问题的形式构建教材体系,有的呈现专题知识,有的则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学生根据现状思考问题。专题知识是指通过收集整理与建设和本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媒体形式,并将其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分类、组织,以网页形式制作成的专题网络教学课件;是教师或专业人员经过分类筛选将适合于本专题学习、研究的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以数字化形式记录下来的知识。专题知识来源于生活,是与本专题学习密切相关的、满足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教学资源,同时也给学生一定的参与空间。 
  我们设置了绿色校园、绿色家园、资源与能源、关注动植物四大模块,分别关注学生身边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这些内容方便学生开展学习,对学生生活也有指导作用。“绿色校园”关注了校园的绿化、义卖活动、文具使用、校园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爱护学校环境,养成节俭、环保的思想。“绿色家园”就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如家居绿化、家庭污染、周边环境污染等等,让学生从身边做起,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境意识。“资源与能源”主要从常见能源、紧缺资源方面,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思想。“关注动植物”则是让学生进一步关注我们身边的朋友,从小养成爱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的思想。 
  课程内容从原有文本教材入手搭建框架,基本以了解现状和解决问题的模式来组织教材。在教材建设中,我们加入了大量多媒体资源,扩充最新信息,让教材更加吸引学生。教师、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自由进行教材的扩充与重组,使教材更加充实。 
  2.学习工具的设计 
  学习工具是指学习者能应用专题知识和专题资源进行网络学习的工具,这为协作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间。一般网站可设计 “留言”、“统计”和“短信”等工具,供课内外师生公开交流,或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别交流,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搭建了桥梁。 
  我们设计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以一课为一个基础栏目,以一个问题为一篇文章,每篇文章以导向性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发表评论”进行回答或者提供资源,学生的回答同时又成为后面学习同学的学习资源。 
  同时,针对教材中一些调查,我们通过投票系统,让学生在线投票,即时统计,让教师快速掌握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3.学习评价系统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学习,评价是一个关键,如何设计一套完整的评价系统也是开发课程成败的关键。学习评价是指为学习者提供自我学习评测的手段,通过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以及总结性考查的评测问卷,学生可以在线完成自我学习的评价。 
  在平台下,每个学生拥有一个账号,学生必须输入账号才可以发表评论,回答问题,参与投票,这样就相当于我们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时间,解决了学生是否能主动参与我们的学习、作业完成情况如何等问题。每次学生参与学习、完成作业,我们可以给学生加分;教师看完学生的作业,根据质量,还可以给学生加分,这样,平时成绩的评定就相当方便了。 
  我们还设计了智能化的测评系统,教师可以根据网站提供的动态问卷生成系统,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学生通过账号答题,实现网络化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价。 
  目前,网上答题主要分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计算机自动给出评分,主观题要教师给出评分后计算机合成得分。同时,试卷考虑师生、生生之间同步、异步的交互,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模式,在学生作业发布浏览中加上评论模块,实现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结合,学生得到及时的反馈,同时让学习者感到自己学习活动并不是孤立的,并非只有计算机和自己在对话,而是始终有人一起参与的,是人性化的。 
   
  二、如何实施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 
  基于信息化平台下的校本课程学习,就是利用其跨时空、大信息量、多样性、交互性、个性化、情境化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融入创新教学模块,使其成为课程开发的工具、学生认知的工具、师生交流与情感激发的工具。我们在校本课程信息平台开发的过程中,注重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促使学生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下建构知识,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我们以多媒体教学、Miniquest、Webquest等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如何在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其有效性,逐步进行优化,构建出最符合校本课程特色的教学模式。在实验过程中,研究学生学习工具的选择,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研究有效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使用信息工具,在信息环境下有效构建知识、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并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将校本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有机统一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环保思想。如《精彩的义卖》、《文具的处理》等,学生对这些情况已经比较了解,这些课主要是根据课程提出的问题制订方案或者提出倡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投票系统、留言系统的使用,以及文字处理软件的简单使用。同时,渗透了节约、环保的思想。再如,学生在学习搜索引擎和网页的保存的时候,教师结合《保护珍稀动物》,让学生学会搜索喜欢的珍稀动物图片以及问题资料,并进行加工整理,学会保存图片、文字与网页。学生搜索到很多有关珍稀野生动物的资料,并对网页内容进行甄别、筛选,通过阅读网页内容,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学会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基础,工具的学习要在一定的内容支持下进行,否则学生的学习便会漫无目的,不懂得学以致用。将校本课程的内容注入信息技术课,不仅能使学生信息素养得到提高,而且也让学生学到了校本课程的知识,渗透了环保意识。 
  2.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校本课程教学 
  信息技术课上只能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结合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教学,要全面实施校本课程,主阵地在校本课,而多媒体教学、基于Miniquest或Webquest的教学就成了我们常用的模式。 
  低年级的学生阅读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参与开发课程的能力有限,在低年级中进行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运用课程平台提供的丰富图片、视音频和动画资料,激起学生共鸣。这些课主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现象进行评论,指出正确的行为方法,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信息素养的稳步提高,基于网络的学习则成为主要的课堂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家居绿化》一课时,课前教师让学生们关注房前屋后以及房间内外的绿化情况,认识这些植物,不懂的可以咨询或上网查找,并且将自己的资料写入博客,以便课上交流。上课时,教师以课程中一段花鸟市场的录像导入,接着让学生结合博客介绍自己喜欢的盆栽植物,然后通过课程平台交流家中的盆栽植物放置情况,最后交流盆栽植物布置居室的优点与注意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口头发言,有搜索信息,也有网络交流。学生根据产生的问题,分步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在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课后让学生自己种植一些盆栽花卉,把自己的心得添加到课程平台中,这样,对以后学习的人来说,又形成了课程资源。 
  有些知识并不是学生身边熟知的,那么就必须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教学《酸雨》一课时,教师利用Webquest提出框架性的学习主题和建议,为学生提供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如调查、考察、访谈、上网搜集资料等。接着,学生自由组合,以3~5人为宜,讨论并形成具体的研究小课题的实施计划、方案。学生到社会上、生活中、因特网上搜集和加工信息,同时开展组内合作与交流,将研究成果制作成电子稿。在校本课程平台上,与同学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特别是中高年级课堂,信息技术以网络资源形式存在,改变了学习材料单一性的现状;信息技术构建成一个学习环境,是学生搜索的工具、提问的帮手、分析的伙伴、表现的舞台;信息技术使丰富的资源具有超媒体特性,促进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信息技术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处于一个稳定的环境中。 
  3.在教学中关注、评价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了课前的准备、课中的互动、课后的拓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特别是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更多地保留了学生思维的轨迹,记录了真实的学习过程,杜绝了传统课堂模式下学生随声附和、不加思考回答问题的现象,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信息化开放的课堂对学生发展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让各种层次的学生学习到自己想学的东西。而且在平台下,每个学生拥有一个账号,学生输入账号才可以发表评论、回答问题、参与投票,这样就相当于我们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时间,解决了学生是否能主动参与我们的学习、作业完成情况如何等问题。每次学生参与学习、完成作业,我们可以给学生加分;教师看完学生的作业,根据质量,还可以给学生加分,完成过程性评价。 
  信息技术的加入,使得校本课程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变化,它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发展的思想,扩大了交流范围,甚至可以进行跨年级的交流,在学习中,学生可以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启发和见识,有利于学生完善自身。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学生家庭条件的不平衡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课程,特别是课后拓展学习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不平衡性将会逐步缩小,现在,我们必须利用学校的一切可利用的设施,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条件进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了课前的准备、课中的互动、课后的拓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多地保留了学生思维的轨迹,记录了真实的学习过程,杜绝了传统课堂模式下学生随声附和、不加思考回答问题的现象,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信息化开放的课堂对学生发展提出了分层次要求,让各种层次的学生学习到自己想学的东西。在校本课程平台上,有关教材、课堂的内容是开放的,学生只要有网络条件,通过网站提供的资源和学习工具就可以进行全面的学习,并能加入到课程开发的行列中来,师生、生生交流也延伸到课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获得学习成果,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学习是目前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更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生活化的发展,相信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802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