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素质教育推进的主体性条件分析——特级教师的视角

作者: 来源: 日期:2017/12/29 8:52:14 人气:24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摘 要: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确实面临着诸多困难,但特级教师却在相似的大背景下冲出了应试教育的围困,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开拓了多种可能。从特级教师人生轨迹的视角来看,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具备如下主体性条件:秉承教育精神,洞悉素质教育的灵魂;聚焦课堂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的真谛;凝练教育特色,彰显素质教育的个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条件;特级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理论促进教育改革的机制与条件研究”(DAA09013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润洲,男,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金华 321004)。
  与其他教育理论相比,素质教育从提出到试点再到成为国家教育政策,其生命力不可谓不强盛,但在实践层面,其整体推进的历程却非常艰难,个中原因有许多,比如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盛行、考试制度的羁绊、教育体制的制约、教育经费的困乏等。不过,在相似的教育大背景下,特级教师却冲出了应试教育的围困,为素质教育开拓了多种可能。那么,从特级教师人生轨迹的视角来看,推进素质教育到底需要哪些主体性条件?
  一、秉承教育精神,洞悉素质教育的灵魂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并不在于其形式,而在于其精神。教育是一种历史久远的实践活动,自然有区别于其他实践活动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教育精神。那么,什么是教育之为教育的特质?如果说政治的核心是权力、经济的核心是利益的话,那么教育的核心就是“育人”。有学者探寻了“教育”概念演变的轨迹,指出教育从古代到现代曾发生了如下演变,即从第一义(本义):道德人格的善,转变为第二义(第一义的转义):健全人格的完善,再转变为第三义(第二义的转义):社会性人格的完善。[1]论者虽有鞭挞世人因有教育的第二、第三义而遗忘教育的本义(使人善良)之意,但无论是教育的本义,还是教育的转义,都旨在使人成为人这一宗旨并没有变化。然而,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下,教育却日益成了外在利益追逐的牺牲品,成了“人学空场”,而教育“育人”的特质则遭到遗忘或唾弃,从而分数、升学率却成了教育的核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素质教育才逐渐萌生并得到倡导。因为素质教育并不是另外一种教育,它只是一种回归教育本真,让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教育。说得清楚些,素质教育无非是把教育关注的中心从“分数”移植到“素质”,注重人的素质培养,而非单纯的分数提高。自然,素质教育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但它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更强调知识、技能的内化与习得,而不是机械的训练和复制的记忆。可以说,真正的教育就是“育人”,这种“育人”的教育把学生当人看,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
  而特级教师之所以能够冲出应试教育的围困,为素质教育开辟了多种可能性,首要的是因为他们把学生当人看,尊重、信任、理解学生。比如,于漪认为“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面对这些丰富的“书”和多彩的“世界”,老师只要认真阅读和细心观赏,就会品尝到其中无穷的乐趣。[2]特级教师之特有许多,但关爱、理解、尊重、信任学生恐怕是他们的特质之一。特级教师陈金才在《永存感激》一文中,记述了他曾写批判稿批斗作为教师的徐天湘,徐天湘不仅没有因他的批斗而怀恨在心,反而夸赞他“写得不错,蛮有文采。就是有几个句子不怎么通顺。拿来我给你批改。”从此,徐天湘老师就经常给陈金才改作文,讲历史故事,并在陈金才心中播下了做一个像徐天湘那样老师的心愿。[3]试想,徐天湘老师处在那种被批斗的屈辱境况中,为什么他还不忘教育?可以说,当时他不会想从教育中得到什么“宽恕”、“救赎”和“回报”,他只是凭着教育之精神在做着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此种教育精神感染、激励、塑造着陈金才的教育情怀和品质,为他埋下了成为特级教师的种子。
  教育精神能让现实的教育赋有灵魂,使教育保持教育的本色,而素质教育无非是凸显了教育本色而已。柏拉图曾把世界分成两种:一种是我们用肉眼看见的现象,它是由个别事物所组成的、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的世界,他称之为“可感世界”;一种是我们用理智心眼观看的世界,它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知但可被人认识的精神世界,他称之为“可知世界”。自然,“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并非像柏拉图所认为的那样是两个对立的世界,而是同一个世界的两个维度。但当人们只是沉浸于“可感世界”而忽略了“可知世界”,或者是用“可感世界”拒斥“可知世界”时,教育世界就难免遭到世俗的经济、政治等的要挟而变成非教育。确切地说,当人们只是把教育视为利益的交换、权力的博弈而遗忘了教育“育人”的根本之时,教育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异化。特级教师之所以能够冲破应试教育的罗网,其根源之一就在于秉承、弘扬了教育精神,从而使教育保持了教育的本色。
  二、聚焦课堂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的真谛
  倘若素质教育并非是一种额外的教育,只是一种秉承教育精神,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实施就不分课内与课外,课内与课外就不是判别素质教育的标志。实际上,素质教育只是为了矫正片面追求分数而无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弊端,倡导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课堂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渠道,恰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素质教育的突围中,特级教师大多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改变那种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形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了多种学生乐学、好学、爱学的教学样式。
  在特级教师的成长中,他们大多经过公开课的赛课而声名鹊起。许多人都艳羡他们的成功,但其人生故事却告诉我们,他们成功的背后都浸透着追求课堂教学不断完善的艰辛与付出。窦桂梅在初讲公开课《王二小》时,曾一次次教学设计,一次次试讲;一次次推翻,一次次再来。在家里试讲,她让爱人和孩子当学生,近20天里,她说上句,不到4岁的孩子就能说出下句;放学后试讲,她对着空桌椅练,把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当成其可爱的学生。[4]王崧舟为了透彻把握课堂教学的逻辑,不仅听了上千节课,而且运用课堂教学的“实录还原”和“情境填空”,既洞悉了课堂教学背后的深层语法结构,也提升了自己课堂教学的创新重构能力。他上《万里长城》一课,就前前后后改了不下12次,几乎到了面目全非的境地。[5]钱守旺深知“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学需练基本功”,为了练习板书,他买来字帖,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三笔字”;为了改进教学语言,他常常用录音机把自己所讲的课录下来,然后反复播放,矫正语句、语气和语调,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还从学校借了十几位特级教师讲课的录音带和录像带,有空就听、就看,认真研究名家驾驭课堂、从容施教的语言艺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他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大胆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适合教师讲解的内容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努力探索一种班级集中教学、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6]钱梦龙则从自己自学的经历中体悟到语文教学应尽量提些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设置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悬念和情境,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像他当年自学国文那样学习语文;教学生读课文时,则自己尽量少讲,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冲破了当时语文教学普遍采用的刻板串讲法的窠臼,为素质教育开辟了一种可能样式。[7]的确,在课堂教学这片天地里,蕴涵着无限的创造空间,课堂教学并非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并非不能实施素质教育,恰恰相反,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阵地。
  在素质教育推进中,有些人片面地把素质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认为“课堂搞应试,课外搞素质”,以为搞点琴棋书画、搞些课外活动就是素质教育了,把素质教育排斥在知识教学之外。其实,任何知识最初都源于社会生活,源于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知识教学本来就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过更好生活的认识基础。在生活的视野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本来是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的,即使是最抽象的数学教学也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之中。比如,张思明在数学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去商店调查、去银行咨询、去工地测量,再上计算机编程,写下了上万字的资料笔记和求解报告,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知识的应用竞赛、问题解决的创意和论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可以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从而把教和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很好地把课内和课外贯通、融合在一起。[8]
  三、凝练教育特色,彰显素质教育的个性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换言之,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着各种各样的具体形态,而唯独没有固定不变的样式。特级教师之所以是特级教师,不仅在于其秉承着教育精神、创新了教学形态,更在于其在创新教学形态中逐渐凝练出自己的教育特色,展现了素质教育的多样个性。无论是魏书生的民主教育,还是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抑或是窦桂梅的主题教育等,都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形式。
  的确,班级授课制下的课堂教学有时难免呈现出同质性与齐一化,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但课堂教学同样是一个富有变化、充满创造的天地。正如魏书生所言:“语文教学每一个简单的环节都有一百种不同的做法。倾听学生谈理想,有一百种听法。说‘请喝水’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这样听、说、读、写更多的内容,当然更有成百上千种做法。”[9]特级教师在素质教育的突围中,抓住提高学生素质这一素质教育的灵魂,努力寻找、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教育特色,展现了素质教育的多样个性。比如,钱梦龙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语文导读法”。[10]邱学华则针对传统的“先讲后练”课堂教学无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大胆地提出“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让学生先做练习,有困难可以看教科书,可以与同学讨论,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自己解决问题,而学生练习后,教师也摸清了学生学习的困难,这时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创设了“尝试教学”模式,提出了尝试教育思想。[11]窦桂梅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尝试通过“主题”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从整体上着眼于人性的开发与启蒙,认识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与美好,建立人与世界的和谐美好的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对审美的追求,从中提炼出自己的主题教学思想。[12]王崧舟努力追寻着自己的一套:一套课程理念、一套教学技术、一套课堂话语、一套专业的观察方式和思考方式,最终成就了其诗意语文的教育思想。[13]杨屹则从最初上课忘记带挂图而不得不在黑板上画下寥寥数笔,到最后形成了情趣教学思想,即“以情激趣,以趣诱知、知情合一”。在情趣教学中,她把文本深入到作者的心灵世界,做到“同情之了解”,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的温度和人格的高度,触摸精神的硬度和情感的细腻,聆听历史的脚步声和心灵的呼唤,[14]从而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展示了另一幅景观。
  可以说,素质教育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一灵魂,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样式。在素质教育的突围中,特级教师正是在把握了素质教育灵魂的基础上,努力追寻、创造着各种各样的素质教育形态,在彰显出素质教育个性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名师的地位。诚然,特级教师是少数,但这些少数的特级教师却让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曙光,是诠释、践行素质教育的辐射源,导引、指明着素质教育发展之路径。
  参考文献
  [1]陈桂生.略论“教育”概念演变的轨迹[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7-91.
  [2]于漪.思念[J].人民教育,2003,(6):38-39.
  [3]陈金才.永存感激[J].人民教育,2005,(12):42-43.
  [4]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我一生的追求[J].人民教育,2003,(1):42-43.
  [5][13]王崧舟.剑气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J].人民教育,2006,(7):41-43.
  [6]钱守旺.三尺讲台写春秋[J].人民教育,2005,(7):42-44.
  [7][10]钱梦龙.路是这样走出来的[J].人民教育,2003,(5):43-44.
  [8]张思明.永远不变的角色[J].人民教育,2003,(11):39-40.
  [9]魏书生.自强不息[J].人民教育,2006,(1):42-45.
  [11]邱学华.笑谈尝试人生[J].人民教育,2005,(8):44-46.
  [12]窦桂梅.激情与思想:我永远的追求——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5):3-13.
  [14]杨屹.一路走来[J].人民教育,2005,(21):39-40.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370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