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网络教研 > 正文

教育信息化带给信息技术教师的思考与挑战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4/7 18:31:40 人气:72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教育信息化带给信息技术教师的思考与挑战

☆何基中1,2 王清1
(1.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2.合肥市星火小学,安徽合肥 230041)

摘 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日渐凸显,试图从教学生命的价值、认识、实践三个层面审视和思考教育信息化对其主要的践行者——信息技术教师带来的影响,以及随之而来所面临的观念变革、角色定位、能力与素养提升三方面的挑战,并结合自我发展的实际,提出寻求教学生命突破和实践创新智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师;思考与挑战;应对策略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走上教育改革的前台,推动更为深入的教育发展,而所有改革的成果将对教育者的生存与发展发起挑战,尤其是其践行者——信息技术教师,更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不断思考如何将教育信息化所承载的价值与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行动与行为,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品质和教学创新的智慧。

一、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思考

教育信息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当我们以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态度走近时,我们走近的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以及所有参与其中的更加丰富的交互联系构成的教育生活世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与学习实际,从价值、认识、实践三个层面思考它带来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一)价值层面

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途径和方式。无论它如何变化,也改变不了教育的最根本内涵: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教育的最根本目的还是使人成为人,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学生的态度、同伴合作的态度、学科认同的态度和自我学习的态度都极大地影响着教育观念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态度上,要做到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将对教育教学的虔诚升华为教师的理性、爱与良知[2];对学生的态度上,要做到情真意切,以情动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对学科的态度上,要做到有阳光心态,在实践与创新中尽享学科的真实体验与独特感悟,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与生命成长的命运相连,从而让师生在相互平等的关系中身心敞开,更有利于教学生命的突破;在对自我学习的态度上,要做到认清信息化发展的形势,树立危机意识,提前打算,自我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养,终身学习。

(二)认识层面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具体到每一个不同学科以及相同学科不同的教师,其理解和思考都不相同,但从教育改革都是促进人的发展这一根本宗旨的理解上是一致的:教学活动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科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学科价值和教学内容尚在不断探索之中。新课程标准提倡“联系学生的实际”,这个实际并不仅仅指社会、生活,也包含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课程。在实践教学中,许多教师觉得素材难找,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任务更难找。如果教师平时善于发现和挖掘,不断积累、加工,甚至自主开发和创新,打破学科界限,进行科学的学科整合,将是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最好最直接的手段。

信息化环境支持的技术、手段、方法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媒介由粉笔、黑板到投影、白板,由阅读纸质教材到可阅读的电子教材、有声教材,由口授、手写到多媒体与网络的交互应用;教学观念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心中有学生,采取尽可能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学,在互动中交流体验与感悟,在分享中交换经验与建议;教学方式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面对面的讲授中偶尔夹杂着微视频、伴以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讨论,由教师演示、学生观看转变为演示中插入更多的交流与互动、伴以更多的示范和展示;教学内容的挖掘上注重“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教学理念,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等显性内容少而精,解决问题的步骤(过程)、策略(方法)等隐性内容要进一步展开、深化[3]。复杂、深奥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简单、通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具体、生动。

技术不能自行融入教育教学。如果没有好的教师将教学策略与内容有效地融入课堂,那么,再好的信息化环境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只有当它已内化为教师的真实体验、内心的共鸣、生命的感悟,对教学产生一种有力的支撑时,才会激发教师与学生产生使用的激情和深入探究学习的兴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经历的每个阶段与过程的变化都充分有力地验证了这一结论。从仅仅为了“点缀一下”而强行“塞入”教学,到针对教学的某些不足进行必要的“弥补”而“加入”教学,再到作为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支撑教学的“要件”而“嵌入”教学,到教师设法施加影响,创构一种全新的教学时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价值选择”而“融入”教学[4]。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学校教学与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主动地肩负重任,尽力帮助其他学科教师解决在信息化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开展创新性教学,协助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计算机作品制作等评比活动,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在自我发展与实现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实践层面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只是一种环境。它能否与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创新教学理论,与适切有效、符合教学属性的方法一起被教师深层次地整合到教学中,有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体验与感悟。同时,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本身就是一个技术与学科文化逐渐适应、思维转变和文化变迁逐渐提升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它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融为一体。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要重点关注教学的“开放性”,不能让学生受范例、教材甚至教师个人一味地说教的影响而被框住创新的灵动;要敢于适当放手,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更要留出一定的时间来交流分享作品的好的想法与做法;将师生的创意、灵感与经历通过分享、交流、合作,相互启发、彼此点拨;课堂因为思维火花的点燃而变得“百花齐放”。

如何确保技术被用好、用巧,这不仅要遵循简单、适用的原则,更需要根据课堂具体情况而定。试想,教师在课堂上用几分钟就能轻松解决的事却非要花很大力气借信息化教学环境,结果收效甚微,得不偿失。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的广播、监控、分组等功能方便教师进行课堂组织管理、同步教学,小组讨论与合作,因此成为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广播次数多,切换频繁,介入时机不对,容易打断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引起学生不满,从而产生抵触、烦燥的学习情绪,教学效果受到负面影响。

“班班通”的互动课堂动态地展示了教学过程,弥补了静态文本的不足,让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把它当成播放课件的工具,不考虑实际,一放到底,学生眼花缭乱,来不及思考与想像,一节课下来,除了几幅跳动的画面依稀可记,再也找不到可以交流与分享、体验与感悟的东西了。这样的互动,其实也只是手动、身动而不是心动、脑动,有人将其讥为“满堂动,满堂问,满堂放,满堂夸”的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5]

“校校通”的网络已经连接,“人人通”的网络空间已经创建,为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提供了充裕的条件。遗憾的是,这些环境并未很好地被融入教学应用中。如果打开教师的网络资源平台个人空间会发现,大多数教师并不将互联网与个人网络空间用于与学生、家长或其他教师的交流、分享,以及组织活动和备课等,即使是在职培训,他们也仅习惯于在工作时间,或者在办公桌旁,或在培训现场参加修习,很少在家、上班途中或休息时间在线学习,因为他们不想让在职培训打乱了个人生活。

二、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挑战

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合理地转变、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将权威的一言堂的统一指挥者角色转变成平等、对话、交往、协助的指导者角色;如何在信息无穷大、技术无穷变、网络无穷宽的信息化环境下,达到知识技能不断新、能力素养不断升、角色作用不断变的效果;如何将适切的技术合理地融入教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如何选择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际、认知水平,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等都是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观念变革的挑战

在网络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元,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多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网络、他人的交往学到很多教师不知道的东西。过去强调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的知识储备的观念引起了现代人的质疑,今天的教师所拥有的水应该是不断更换的、常清的、流动的,应根据不同学生所拥有的不同大小形状质地的杯子的要求而变换倒水的位置、姿势和水的总量[6]。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甚至主动地向学生学习,才有可能走在前面。在今天,学习、应用、创新已经合三为一,学习就是建构,建构孕育创新,为了创新而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当学生自己也能成为创造知识的主体时,教师应教会学生什么?学生应学会什么?教师应教什么?学生应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的效果如何?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新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新技术如何更方便学生的“学”,如何让教师“教”得信息化?如何让学生“学”得信息化。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每周只有一节课,教师能否有效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直接挑战着教师的教育观。

(二)角色重新定位的挑战

人类对于自我的认识很久以来就是在不断地超越之中,就连哲学家也慨叹: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起到什么作用?信息技术教师也一直在追问。

互联网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和重新配置,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易得性让学生获得想要的信息成为可能,他们不再是一张白纸来到课堂,而是带着各自的资源和背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由“发号施令”的统一指挥者角色向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学会意义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协助者转变;由教书育人的角色向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角色转变;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以研究者的行动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做到如何不唯教材、不唯结论、不唯方法,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习惯和求新、求异、求奇的思维意识。因此,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的职责更多了。除了本职教学工作以外,还兼网络管理、计算机设备维修、“三通两平台”的运行与维护、信息的发布与网站管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多种角色,教学几乎成了“副业”。如何充分合理地规划时间,处理角色冲突,做到教学、学习、学校信息化工作三不误,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能力与素养的挑战

1.技术素养与能力的挑战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时时更新。可以清楚地看到,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们信息技术素养的逐步提高,有的学生已成为计算机高手,要想指导他们,教师不仅要“专”,更要“技”高一筹。其他学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依赖也慢慢减少,很多本该信息技术教师领先一步的东西,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更新得不及时,或知之甚少,甚至从未涉足;渐渐淡忘的教学基本理论,缺乏灵活运用的教学基础技能,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教育科研能力桎梏了信息技术教师发展的动力。

教给学生的知识究竟教多深,教多少才合适?教深了,学生不懂;教浅了,学生无兴趣;教多了,消化不良,教少了,学生不解饥渴;如何教得不深不浅,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既适应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又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个教与学的最佳组合问题,对我们的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挑战[7]

2.学科教学素养与能力的挑战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择需要洞察力。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充其量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非生命性的“原材料”,如何让这些非生命性质的“物性”资料通过教师的能动作用,结合学科的性质进行一定的补充、整合和选择。有效地转化成为真正的教学资源,并与教学中教学主体的“生命性”教学资源一道形成教学合力,“内化”与“活化”是教师的教学智慧[8]。这无疑是对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能力与素养的一种挑战。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师的短板,因此要关注如下问题。如何围绕目标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与正确规范地表述,及时地调整和加工可能出现的“大而空”、“窄而浅”,甚至人为地“割裂”或“机械套用”的三维目标?如何根据学情从学生的自主需要、个体差异出发,灵活恰当地取舍和替换教学内容而不致迷失在花样翻新的形式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选用和重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知识内容,过滤过时甚至已被淘汰的知识?当教学进入新一环节时,如何注意新旧知识间、前后环节间的关联性、拓展性,使它们环环相扣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会因为知识的零散和琐碎,导致学生思维的断层,不利于迁移和应用。

信息化教学如何被合理地评价,一直困扰着信息技术教师。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而技术、能力和素养往往又无法像传统学科那样,简单地通过纸笔测试进行评价,所以教师要注意如下问题。如何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课堂观察、举手统计、形成性测试、小组检测和必要的评价记录,对学生的作品不断改进、完善;如何利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灵活选用,多元评价,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信心;如何注意评价的语言艺术,尽量多用陈述性评价,少用主观感受性评价;评价时如何抓典型,以点带面,让学生从“共性问题”中了解自身作品存在的问题和优点;如何注意在评价结束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改进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评价结束,整堂课也随之结束,使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

真实深刻的信息化教学反思是信息技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财富。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应静下心来细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难点是否突出?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好,还需要调整、改进?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把这些想清楚,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教师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9]

3.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发展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挑战

信息技术教师要有对新信息敏锐的直觉,时刻追求新知识的热情,拥有能正确检索、组织、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合理的辨别、选择、创新的核心素养。除了不断学习新技术外,还应多接触其他学科知识,多阅读报刊、杂志,多从网络学习。任何一种信息媒体都会有创新的表现形式,都可能被用于实际的教学中,让更多创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融于课堂,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的自我提升策略

思考和挑战指向的可能是一个深刻的事实和自我省察,而实践和行动所展现的才是动态、开放、深厚和丰富的意义与价值,信息技术教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刻不容缓。

(一)要有阳光心态,活出生命精彩

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真正走进中小学才十几年的时间,相比其他学科,还很年轻,学科地位刚刚呈现。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不只是呼吁、批评,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工作、学习、研究“三位一体”,以乐观、开朗、阳光的心态和博大情怀坦然面对工作、学习、生活境遇中的苦与乐,失与得,以生命自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绽放活力,活出自己生命与职业的精彩。

(二)积淀文化底蕴,提升基础性素养

宽厚、扎实的文化底蕴是教师教学品质丰富和学习创新发展的前进动力。对于信息技术教师,创新意识尤为重要,任何一个信息媒体都会有创新的表现形式,这一切的创新表现形式都可能被用于实际的教学中。文、史、社、哲等的人文素养,美术、摄影、音乐欣赏、建筑设计等的艺术素养,组织、传播、管理等的管理素养……这都构成了教师的基础性素养。这些能使拥有者读懂人生与世界,能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能保持精神生活的活跃与更新,能学、能做和能克服由专业生活不可避免地带来的智力发展的局限和视界的窄化。而这些文化底蕴的积淀是在修身、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丰富和完善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基础性素养是一锅“文火”慢慢炖出的汤,靠“急火”猛攻是出不来的,它是教师一辈子自养自怡的过程[10]

(三)重视自我发展意识,,提升专业素养

地图,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到各地去做特殊的旅行,但是,它并不能告诉旅游者走向何处去,只有旅行者的愿望和计划才能决定他的旅行目的,就如同旅行者自己早先的愿望和计划决定了他现在所到的地方以及他现在要从哪里出发一样[11]。自我发展的内在追求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内动力,信息技术教师更不能例外,应主动转变思想观念,正确定位角色,重视自我发展的意识,制定自我发展的人生规划,并努力实现。而这需要行动的勇气和不屈奋斗的精神作支撑,用终身学习来充实自己的生命。

决定事物发展的关键在于内因。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提升的关键还是自我提升,它是最具活力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1.搜集资源,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包括支撑教学过程的各类软、硬件资源,如教学软件、课件、CAI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再对搜索到的众多物化资源进行一定的筛选、调配、转化、整合的优化,最后确定为适合不同学生和教学目标的具有可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的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查找有关信息,对相关专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博客、空间、论坛、电子邮箱、微信等通讯方式与他人实时交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及烦恼,通过在线学习网站、电子百科全书、数据库和微课视频等资源自主学习,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勇于实践,努力创新

教育科研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养,是教师教学活动“常教常新”的魅力保障,是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专业引领的有效手段,能使教师的学习、工作、研究三位一体。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开展教学的实践和行动研究,结合校本教研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通过集体备课、同伴合作的方式集思广益,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共同成长。通过问卷、教学日记和调查访谈、教学观摩、案例研究,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方法,不断解决这些问题,改进教学效果,提升自我能力。

3.积极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教师自评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条件之一,对照评价规则和标准,以开放的心态正视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分析教学成效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经过艰苦卓绝、成年累月的学习、实践、进修、思考和钻研,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作为年轻的群体——信息技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必须静下心来,守住心灵,处处、时时观察学生生命的灵光闪动,聆听学生生命拔节成长的声响。实实在在地从改变自己开始,以积极的自我意识,主动学习的愿望,坚强的意志,借助实践、反思和再实践、再反思的动力,不断寻求教学智慧的突破和自我发展成长的超越,做一个有意义的教学生活的主动创造者。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0.

[2]高伟.回归智慧,回归生活:教师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81.

[3]魏雄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95.

[4]吴康宁.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四种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 2012,(02):10-14.

[5]邢红军.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J].教育科学研究,2011,(04):5-21.

[6]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01):13-19.

[7]杨晓奇.教学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23.

[8]杨晓奇.教学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0.

[9]金娣,王钢.教育评价与测量(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12.

[10]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94-295.

[11] [美]约翰·杜威.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7.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1566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