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网络教研 > 正文

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深度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4/7 18:18:04 人气:42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深度融合路径研究

魏 非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日趋广泛。从当前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与问题出发,以教师培训专业化发展趋势为依据,提出了由可用技术、可为空间以及可信策略三方面构成的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路径。教师培训可以在优化学习方式类、提升学习体验类以及改进学习品质类等新技术支持下,借助实施系统管理、发展技术素养、培育数据文化等策略,实现对培训内容、培训活动、培训环境以及培训评价等教师培训核心要素的改进或变革,继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深度融合,并加速培训专业化的实现进程。

[关键词]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路径

最近几年,“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界行动的主旋律,围绕实现“专业化”的教师培训发展策略也在不断地丰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显在或潜在的动力被反复提及:建立自主选学平台探索自主选学机制、推进网络研修社区开展混合学习等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师培训模式[1];如果设计和使用恰当,信息技术能够使教师培训更有效、更可靠以及更灵活[2];信息技术毫不意外地成为助推教师培训变革的核心要素[3];大数据技术可以使需求分析、目标内容、模式方法和培训行为等发生变革[4]等信息技术推动教师培训发展的观点屡屡出现。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中应用现状如何?未来应该如何努力?在教师培训改革背景下,本文拟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的路径做一些探讨。

一、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自20世纪信息技术介入到教育教学开始,教师培训界就开始了尝试与探索,既有教师培训内容层面的设计呈现,也有教师培训组织与实施方法层面的整合管理。时至今日,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广泛应用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网络培训、混合式研修、在线社区、MOOCs等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的弄潮儿;信息技术突破了“培训教学”范畴,覆盖了从策划到实施再到评估的整个流程,包括应用在线问卷开展需求分析、概念图进行项目构思、项目管理软件进行过程管理等[5];此外,教师培训还利用信息数据丰富和发展培训内涵,例如“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通过一组精心设计的问卷来收集教师的能力状态数据,继而实现了基于能力的培训策略[6]

上述迭出的应用事例描绘了富有生机和成效的信息技术应用态势,但在仔细推敲了这些繁盛的实践之后,我们却很难再持激动与乐观的心态。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起步、应用、融合和创新四个阶段的划分,当前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融合的层次仅处于“应用”阶段,还未达到“融合”阶段,更难谈“创新”,这是因为,信息技术极大地扩大了教师培训的覆盖范围,也提高了实施速度,但却没有对教师培训品质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也未构成教师培训变革创新的力量,具体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管窥:

(一)信息技术已经极大丰富了培训模式,但还未根本影响培训品质

从教师的学习环境来看,学习与专业生活仍然相对隔离、对教师研修的干预是滞后与被动的、缺乏适应性或个性化的支持等;从教师的学习资源来看,内容呈现形式单一、教学案例设计不足、网络课程活动缺乏情景化与多样化设计[7];从教师培训的设计来看,缺乏课程引领意识[8]、教师培训项目设计非专业化明显及其理论基础薄弱[9]等;从教师培训的评估来看,存在着质量评估缺位[10]、缺乏有深度的评价[11]等问题。

(二)信息技术已经在培训管理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但仍然属于简单迁移范式,难以为培训提供具有决策意义的支持

尽管信息技术已经在项目设计、项目评估、团队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其本质仍然仅属于“简单迁移”范式,即利用一些通用的或社会性工具达成教师培训需求。然而这种应用程度却非常“有限”,其根本原因在于通用性工具没有真正反映教师培训的根本规律与核心需求,这就使得培训管理工作难以统筹规划,且很难分析出培训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挖掘出要素之间、环节之间潜在的关系与影响,并为专业化培训的设计与实施提供决策依据。[12]

(三)信息技术已经影响了培训的组织管理模式,但还未触动培训组织范式的结构性变革

目前我国的教师培训从整体上来看,基本属于由行政单位统一组织与实施的统筹范式,在这种范式之下,教师个体选择学习机会的权利极为有限:需求、内容与形式都由培训组织者单方决定,教师能够行使的仅是“满意度”评价权,而满意度评价结果既缺乏深度的质量分析,也未能很好地反哺评价实践。[13]近年来,在上海、浙江地区施行了基于教师自主选学的“学分银行”模式,赋予了教师个体更多课程选择的机会,但从其本质上来说,仍然是教育行政单位主导、由学分管理机制驱动的自上而下组织范式。

二、培训专业化:信息技术应用的依据

在培训专业化压力日趋加大之时,如何优化与创新信息技术应用,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加快培训专业化进程,我们还需要做更多思考,本文通过对多方面文献及实践的分析,对教师培训专业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提炼,继而找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培训的关键点。

(一)“专业”与“整合”

近年来,教育部频繁出台了《“国培计划”课程标准》,“国培计划”项目管理、乡村教师培训指南等方面的教师培训管理规范,都在力图引导教师培训的发展走向,规范教师培训机构行为,继而实现基于标准化、规范化的专业内涵提升。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受到关注的是教师“终身学习”要求,《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指出,要“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14]

(二)“系统”与“持续”

早在20世纪末期,沃克里奇(Vukelich)等研究者建议在职教师培训应该是持续的、帮助教师发展合作关系的[15];澳大利亚教育与培训部认为,教师专业学习活动设计应当是持续性的、支持性的,并且全面整合到学校、网络、区域和中心所构成的文化和运作系统中[16]。近年来,国家在多项政策中也在强化这些要求:要建立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片区研修中心、校本研修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17];区县与学校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乡村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和校本研修规划[18]

(三)“个性”与“灵活”

《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构建基于实践的真实场景、推动教师的终身学习[19];2014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与Coursera(免费在线大学公开课项目)的协议,Coursera及其合作院校、非营利组织将为教师们提供50门高质量的教师职业发展培训课程以及为每人提供一张为期两年的认证证书免费券[20]。蕴含了“个性”“灵活”等指向终身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愿景已经成为世界教师培训发展的重要共识。

三、可用技术、可为空间、可信策略: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路径

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课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化:可用技术、可为空间、可信策略。“可用技术”夯实了信息技术深化教师培训品质的可能性与基本条件;“可为空间”诠释了信息技术在教师培训中的核心价值;“可信策略”确保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与成效。这三个基本问题的回应有助于改进当前实践的不足,并勾勒信息技术促进培训专业化的实践路径。三个基本问题与培训专业化目标之间的关系参见图1。

(一)教师培训中的可用技术分类

基于专业化发展趋势的认识,本文认为应该关注以下三大类技术:

1.优化学习方式类

支持更为便捷、更为灵活学习方式的技术,如移动技术、平板电脑、物联网、BYOD等,能够支持移动化、碎片化以及协作化的学习方式,同时能够增加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实现基于实践场所的学习形态以及支持深度参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等。

2.提升学习体验类

能够丰富学习者感官、提升学习体验的技术,如游戏和游戏化、3D打印、AR和VR、物联网等,能够创造更富吸引力和交互形式的教学情境,甚至产生浸润式教学,扩展人类理解和探索的三维空间。

3.改进学习品质类

支持实现差异性学习、改进学习质量的技术,如学习分析、基于动作的计算、可穿戴技术、自适应学习、情感计算、传感技术等,通过自动感知和捕捉学习对象、学习情境以及社会关系,并依据科学的分析模型以实现自动化、个性化的学习诊断、学习建议以及学习服务。

上述三类技术工具近年来反复被“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提及,被视为未来五年内教育中技术应用的主流。这些技术支持实现的教育实践,隐含了人们对更为便捷、体验更为丰富的学习形态发展的期待,同时也勾画了未来学习方式、教育范式以及教育空间的发展图景。

(二)信息技术应用的可为空间

信息技术的可为空间是以制约培训实施或影响培训成效的“教师培训核心要素”为依据,包括内容、模式、环境以及评价四个方面:

1.优化培训内容

已经崭露与正在发展中的信息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内容的表现性、交互性与情境性。嵌入式测试、基于反馈的差异化支持等技术能够提升课程的互动性与及时反馈特征;移动应用中包含的注解工具、创造和写作工具、社会网络工具等可以使学习者能够更为自然地实现与内容的深度交互;3D打印技术、可穿戴技术、基于动作的计算以及物联网能够让学习者沉浸在听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官互动的环境中;AR技术、可穿戴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能够模拟真实世界的体验,提升课程内容的表现力与体验感;VR技术甚至能够促进产生“沉浸式课程”,让学习者能够深入语境,真实感受问题及解决现场。

图1 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2.创新培训模式

灵活、多元以及更显“智慧”是教师培训模式孜孜以求的发展目标。开放的系统架构进一步扩大和丰富教师自主选择培训服务的空间;在云计算、移动设备、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培训活动能够与实践实现无缝对接,每位教师的工作环境,都可以成为他们发现问题、获取培训指导、最终解决问题的实践场[21];基于游戏的学习通过角色扮演、任务解决以及模拟等方式能够增加学习者的愉悦体验与社会互动,让学习者以不同方式参与到学习之中,在复杂情境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技能;通过广泛、海量的教师学习、教师实践、教育环境等数据的洞察,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动机水平、学习障碍等重要信息能够得到捕捉,为学习者生成最佳适配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以及提供适应性支持。

3.丰富培训环境

集成移动技术、学习分析技术、自适应技术、量化自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以及使用位置数据、动作感应、访问社交网络和网络搜索等功能,信息技术能够无缝地创建一个智慧型学习体验环境。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掌上电脑、平板、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等设备的广泛应用可以扩展用户与其他空间的交互;嵌入式传感技术、运动检测、位置感知、社会网络以及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更是能促进学习与参与跨越多个物理的概念以及社会空间[22];在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移动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持下,可以感知并获得学习情境、学习设备、学习者特性等信息,为进一步优化学习环境提供了依据。

4.深化培训评价

整合了评价理论的信息技术能够创造新的、更好的方式评估关键问题,实施形成性评价,并能在规划、设计、管理以及评价数据分析中覆盖到利益相关者[23];信息技术可以支持实现更为全面的评价,综合学习行为,如出勤率、课堂参与、观点、考核任务、资源访问情况、社区交互、实践成效等全面判断学习与实践的努力程度、学习者的情感以及已经形成的社会关系;信息技术可以丰富评价的变式,譬如基于标准的测试,根据增加难度系数锚定到相同的核心知识点,实现动态和个性的评价。

(三)信息技术应用的可信策略

1.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系统管理

利用信息技术建构的管理系统,可以关联培训中所有要素、所有环节以及所有参与对象,并充分利用、挖掘和共享培训过程产生的资源、信息、交互以及关系等,支持培训研发、实施、监控、评估以及团队管理等工作,其“系统性”至少需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时间维度上,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与相互参照,不仅要能对当前项目的运作过程进行全面管理,还可以根据教师、专家、合作单位、项目等管理对象过去行为特征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发展性预测,以实现提前预测、尽早干预等;在空间维度上,充分体现整体、联系和开放的观点,注重对具体管理对象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关联性、动态化分析。

2.发展培训团队的技术素养

在一个技术丰盈的环境中,培训者和组织者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将直接关系技术应用的成效以及项目实施的成败,正因如此ASTD2013年培训者胜任力模型认为培训者提升技术素养、发展“学习技术”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24]作为信息时代的培训者和管理者,应当保持对新兴技术的敏感性和接纳力;要能在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中融入各类技术手段以解决培训问题;要能在培训授递中灵活利用社交媒体、合作学习系统等软件;并能运用技术工具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还应该关注到数据的价值,能够创造良好的数据运用机制和文化氛围。

3.培育组织层面的数据运用文化

数据运用文化是指数据在教师培训机构内形成常态的和与业务紧密结合的应用方式,通过数据应用以改进机构运作、项目管理以及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成效。教师培训管理中的数据包括了教师学员的行为数据、课程资源的使用数据、机构管理的流程数据以及其他推动项目实施的交互数据等。上述数据所构成的海量数据库能够支持获得新的、更为深刻的洞见以及实践应用,例如实现常态的需求分析、精准的需求诊断、教师学习的过程干预、培训项目的全面评估等。要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数据运用文化,需要做到下述几点:参与到信息流中以实现基于证据的运用、提供理解数据的资源、对于数据运用期望的交流、提供数据运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发展机会、发挥领导力以培育数据运用的文化。[25]

四、总结

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深度融合是教师培训变革的内在要求。当教师培训越来越多期待突出其实效性、适应性、个性化要求之时,传统培训手段显然难以奏效,而信息技术天然所具有的信息聚合、数据整合、快速传播、仿真模拟、大数据存储等优势,以及已经在生活、生产、教育中所产生的巨大变革力量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可以成为培训专业化旨归下创新实践的重要力量。本文从当前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出发,依据培训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从可用技术、可为空间以及可信策略三个方面勾勒的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路径,希望能为当下的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14][19]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EB/OL].[2013-05-16].http://www.jyb.cn/info/jyzck/201305/t20130516_537980.html.

[2]Jung I.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Providing Online 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Korea’ s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01(2):N/A.

[3]闫寒冰.从促进师训变革的角度看能力提升工程的问题解决之道[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7):5-6.

[4]汪文华.大数据时代的教师培训变革[J].教师教育论坛,2015,28(4):31-33,50.

[5][12]魏非,姜昌华.从简单迁移到系统重构——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培训管理研究与实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5):60-68.

[6]祝智庭,闫寒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5(9):5-10.

[7]胡小勇,徐旭辉.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络课程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4):62-66.

[8][11][13]闫寒冰,魏非,李宝敏.教师培训专业化现状及发展路线图——从“国培计划”的实践误区说起[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5):43-50.

[9][10]朱旭东,宋萑.论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13(3):1-8.

[15]Vukelich C,Wrenn L C.Qual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What Do We Think We Know?[J].Childhood Educa⁃tion,1999,75(3):153-160.

[16]Austral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Professional Learning in Effective Schools:The Seven Principles of Highly Effec⁃tive Professional[EB/OL].[2015-03-02].http://www.educa⁃tion.vic.gov.au/Documents/school/teachers/profdev/proflea⁃rningeffectivesch.pdf.

[17]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EB/OL].[2015-09-07].http://www.jyb.cn/info/jyzck/201509/t20150907_636203.html.

[18]教育部.关于印发乡村教师培训指南的通知[EB/OL].[2016-01-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601/t20160126_228910.html.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1557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