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名师工作室 > 正文

名师工作室建设需增强“三力”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8/9 18:05:27 人气:41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释放名师热能、辐射名师效应、促进教师高位发展,是各地“名师工作室”共同的价值取向。为使这一被普遍看好的教师发展机制显真效、结实果,一些名师和名师工作室自觉担待,不遗余力地实践作为、理论探讨,形成原创性的认知和个性化的经验。本栏目将陆续呈现关于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思考、动态和经验。 
  当前,各地名师工作室呈全面栽花之势。这对于促进更多教师发展和名师的自我超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现实的运作情况看,名师工作室要做到全面开花,还需对名师工作室内在规律的把握和运行模式的加强探索。 
  不久前,笔者应邀参加了某市22个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的周期性运行评估与考核,对区域性名师工作室运行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也形成一些思考。愚以为,名师工作室应当紧紧抓住“项目引领”“需求升位”“机制创新”这三个关键词做文章,从而增强名教师工作室的凝聚力、内驱力和生命力,促进名师工作室良性、高效发展。 
  一、项目引领,增强名师工作室的凝聚力 
  名教师工作室的组建和运行,固然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但真正形成团队凝聚力的,是工作室成员的“志同道合”和“兴趣所向”。换言之,是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共同“兴趣”和“爱好”使一批教师最终走到一起。那么,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维系大家对于教育教学研究的兴趣和爱好?答曰:靠项目引领。 
  名师工作室的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研究项目的确立。那么,项目从何而来?又如何确立?我们知道,名教师工作室是由名师领衔的学习型、研究型共同体,是优秀教师互勉共助、集体成长的平台。而“名师”通常是指在某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他们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一般都拥有“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等称号,是宝贵的教育公共资源。每一位名教师都各有所长,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因此,名教师工作室研究项目的确立,只有借助名教师所长,才能吸引和凝聚一批志趣相投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名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就拿我所了解的部分初、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来说,有专注于“苏教版初中语文主题作文教学”的研究项目,有执着于“语文教学方式改革”的研究项目,还有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初中语文自育式学习”研究项目。如此等等,以具体的研究项目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总之,项目研究一定要根植实践土壤,走“小切口,深层次”之路,要遵循“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如果脱离了教育教学实践,远离团队成员的实际需求,那么这样的研究项目就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二、需求升位,增强名师工作室的内驱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一部分教师已经脱颖而出,成为优秀骨干教师;一部分教师却渐趋边缘化状态,产生较为严重的职业困倦感;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功成名就之后出现比较明显的“高原现象”或“荒漠化”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正是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地区强推名师工作室建设,试图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新平台。但是这种强推,需要教师主动呼应,而不是被“赶着走”,或者说需要教师拥有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内驱源于内需。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名教师工作室的成员或是名教师自身,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和愿望,他们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都有提升的空间和可能。 
  但是,我们在对名师工作室的评估与考核过程中,发现教师的发展需求价值取向不明,定位不高,所追求的东西还仅仅局限在教育教学的“技术”层面,希望能够破解“技术”难题,找到可以直接搬用的教育教学的技巧和方法,而没能占领教育的“制高点”,高屋建瓴地构建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立交桥”。 
  如何定位教师自我发展需求才不至于陷入单纯的“技术性”层面?笔者认为可从两个方面建立“高需求”。一是建立以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提升为取向的需求,紧紧围绕教育思想的形成,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理性的提升而落实“学习”“实践”“反思”“积累”“研究”等行为,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做好文章;二是建立职业角色丰富与超越的需求,例如在一定的周期内,工作室成员自求在“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这“五级梯队”中有所提升。为引导和满足这种需求,江苏省常州市教育行政部门专门制定了不同职业角色的标准与要求,试图通过引导教师的需求升位,增强教师“持续远行”的发展内驱力,促进专业素养提升和职业角色的自我超越。 
  三、机制创新,增强名师工作室的生命力 
  从各地情况来看,名师工作室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模式有着共性。比如大多采用“名师引领制”“项目研究制”“同伴互助制”以及“成果辐射制”,目标始终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的运行模式无疑是全新的,这也就使得名教师工作室的职能和机制有别于学校教研组、区域教研室和教师培训中心。 
  但是,我们发现,有的名教师工作室运行基本上采用“观摩课堂”“课例研讨”的方式,形式单一,内容贫乏,时间久了,无论是领衔人还是工作室成员,都会“审美疲劳”。这样的运行模式和机制显然不利于凸显名师工作室特质,不利于增强名教师工作室的生命力。当然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有的工作室创新运行方式和机制,激发教师全程全面热情参与。例如有的全力打造“211工程”,即2节“同题异构课”,1场研究沙龙,1次微型讲座;有的工作室围绕“项目研究”,着眼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倾力打造“三个一工程”,即每月读一本专业杂志,写一篇教材分析,完成一份课堂实录。 
  当然,任何的机制,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谓适合,不是硬性外加的行为规范,而是根据工作室价值追求、目标定位和教师发展需求而生成的机制。它是团队成员自主构建、自觉遵守的平等契约和行动路线。总之,不同的工作室需要不同的运行机制,而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是增强名师工作室生命活力的不二选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华罗庚中学,江苏,金坛 213200)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885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