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名师工作室 > 正文

名师工作室发展问题与对策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8/9 18:17:03 人气:287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名师工作室是现代教育中教师抱团发展的一种新样式。它是以某地区、某校名师(一般为“特级教师”及以上荣誉获得者冠名)为领衔人,以打造教育人才品牌为追求,以团队研修、教育研讨、基地活动和网络交流为载体,联合一批有共同教育理想和追求、有相同学科专业背景和业绩的优秀教师组织起来,开展创新型、建构型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目标是打造在一定区域内有广泛影响的“教育大家”“教育名家”,形成一支学有专长、教有风格、研有建树、师有魅力的“教育专家”团队。 
  年轻机制的问题呈现 
  名师工作室融自主力与他动力、实践性与研究性、个体型与团队型于一体,是一种培养人才、打造品牌的新机制,是优秀教师重要的发源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加速器、促进教育品牌建设的助推器,能推进一个地区或学校教育事业优质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持续发展。不过,从一些地区和学校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情况看,作为一种相对比较年轻的机制,名师工作室的运作,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尚需改进。 
  定位更须明确 不少名师工作室聚集了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这些教师有思想、有实践,需要在研究中获得引领。但是由于工作室价值取向不够明确,工作室的主要着力点难免有些摇摆,常常被学科基地活动、各种评优课活动、主题征文活动等所左右。工作缺乏一以贯之的方向,缺乏持续动力。在很多情况下,有利于职称、荣誉、工资晋升的项目受到重视,而其他项目往往被边缘化。少数工作室热衷于个人的成名成家,领衔人变成“工头”,成员变成打工者。工作室开展活动,跟风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具体的目标指向性,缺乏个性。作为高端组织,名师工作室对所在地区的教育、教师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得还不够。 
  加强构建 一是地区不平衡。从全国范围看,沿海地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数量多,活动频繁,影响力较大,而内地、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名师工作室数量较少。二是学科不平衡。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大学科,名师工作室较多,影响力也相对较大;而艺术体育类、劳动技术类名师工作室数量较少,即使有,活动面也相对狭窄。三是活动持续性不平衡。有的名师工作室刚组建时轰轰烈烈,一开始的活动也是有声有色,但一段时间以后,许多工作室的活动开始降温,后续活动并不多,有的甚至名存实亡。 
  根基尚不稳固 一种是缺乏长期规划。名师工作室的运行,很大程度上依靠行政力量推动,工作的思路、安排的计划大多围绕短期目标确立,缺乏更深领域、更专角度、更高层面、更大范围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的内驱力还没有完全确立。另一种是缺乏保障措施。领衔人是著名特级教师,比较强势,则工作场所、工作经费等外部条件相对比较好;但更多的工作室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活动经费往往也没有专门的支付渠道,开展活动自然有阻力。还有一种是缺乏发展动力。大多数名师工作室成员都是学校的骨干力量,课业、事务都很繁重,外出交流培训的任务也比较多,而且大多数成员是中青年教师,工作、家庭生活负担也比较重,容易懈怠,致使少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了工作的要求,有些团队成员实际上很少参与活动。 
  机制尚待成熟 其一,团队协同机制不成熟。有的领衔名师其专长在教育科研,对团队管理缺经验、缺办法,也缺精力,对如何引领团队成员共同成长没有明确的思路;有些领衔名师自身成果较多,成果档次较高,但团队成员跟不上步伐。如何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和支持个性化发展,许多工作室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途径。其二,交流互动机制不成熟。成员在同一所学校的,运行相对顺畅;而成员分布在不同学校的工作室,活动开展的难度较大,特别是跨地区、跨省的交流更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三,评价考核机制不成熟。目前,对于名师工作室的考核,各地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一般只是就公开课、讲座、研讨活动、发表文章等形式上的指标进行考核,对参与名师工作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工作成绩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足,导致有些名师工作室成员热衷于宣传,作秀包装,偏离了培养优秀教师的初衷。 
  定位应须高远 
  名师工作室在培养优秀教师方面,有着充沛的能量和巨大的潜力。如何将这种能量与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成效?优秀名师工作室的成功运作,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启迪与思考。 
  工作室目标定位 名师工作室需要有这样三个鲜明的高远目标:一是培养名师。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定位,首先在于利用名师资源、放大名师效应、培养一批学科教学的骨干力量。二是打造团队文化。要孕育独特的工作室文化,促进教育研究合力的形成,推动一个学校乃至整个区域的教育发展,促使每一个成员在工作和研究中,跳出自身工作的小圈子,放眼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大舞台,自觉完成从“小我”的成绩向“大我”的事业建构的转身。三是引领课改。要促使每一个成员永远鞭策自己,站在教改的前沿,促使工作室的教育产品,永远高立于教改的潮头。 
  工作室构成 这个团队必须精英荟萃,团队成员必须德艺双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一是领衔人必须非常优秀。师德高尚,理念先进,有强烈的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发展意识,有明晰的教学主张、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娴熟的教育艺术,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及研究能力或产学研开发能力,有丰硕的教学教研教科成果,有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有培训和指导教师的能力。二是成员必须出类拔萃。爱业敬业,专业素养全面丰实,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勇于改革,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智慧,形成较鲜明的教学个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已崭露头角,具有与领衔人相通的教育追求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三是组织必须紧密高端。美国教育家托马斯・J.萨乔万尼说得好:“共同体是由于自然的意愿而结合对一套共享的理念和理想负有义务的个人的集合体。这种团结和约束的紧密性足以把每个人从一种‘我’的集合体改造成为一种集体的‘我们’,作为‘我们’,共同体的成员们是紧密编织而成的富有意义的关系网络的一部分。”所以,这个组织必须有极强的学力、研究力和活力。   工作室根基必须扎实丰满 名师工作室作为一种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优秀教师的组织,必须将根须深入到学校教学实践中,孕育于学校的文化,充分运用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汲取学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教育文化养料。同时,要深入到学校的社区环境中,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融入周边文化背景,与兄弟学校、相关单位开展各层面的交流学习活动。最关键的是,深入到特定领域有着重要学术成就的专家学者之中,让当今教育界引领一方的专家来讲学,为工作室专业发展把脉、定向;让当今教学一线的名家来与工作室成员一起探讨研究。从学校环境到社会环境,从社会环境到专家环境,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支撑,才能抬高工作室的运作层次。 
  舞台越大发展越多元 
  工作室载体要丰富多彩 任何一种思想理念、策划设计,只有落实到现实的教育教学之中,才能促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在与现实的不断磨合中,才能促使其不断进化。这一切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有序有效的活动载体。其一,工作室要指向个体成长。用“月光书房”“个人书摘”等指向个体自我学习,用“文化讲坛”“心得汇报”促使成员之间交流学习心得,用“课程开发”“专家会诊”指向优质课例设计,用“每周磨课”“思想者俱乐部”等指向相互之间探讨成败得失。其二,工作室要指向团队展示。江苏省陈铁梅工作室开展的“十个一行动”,给人展现的是团队的活力:①每月开设一次活动;②每次活动开设一节课;③每次活动开设一堂讲座;④每次活动开展一场研讨;⑤每年安排一次观摩;⑥每学期精读一本书;⑦每年外出一趟采风;⑧每人建有一个博客;⑨共同做好一项课题;⑩每次活动编辑一辑《简报》。其三,工作室要指向辐射引领。多开展示范引领性活动,开展支教、送教下乡活动,为一线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范例。 
  工作室倡导多元发展 首先是大方向趋同。工作室要围绕总体目标,紧扣研究重点开展研究。其次是个性化求异。在名师工作室,各人有着各人的研究方向、工作目标。像江苏省王笑梅工作室的成员,各自研究“基于问题式阅读教学”“小学对联教学研究”“童年写真嬉乐作文”“基于‘学’的儿童智慧阅读创构研究”……不同的研究主题彰显着不同的学术思考和不同的研究深度,同时更顺应了每一个成员不同的阅历、个性,不同的性格、习惯,不同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对儿童、对语文的不同认识与理解。这种顺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成员的研究热情,挖掘和利用每一个人多年工作中储备的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智慧思考,因此,也更容易取得成绩。 
  工作室发展需拓展空间 工作室的各种活动不能局限于一所学校,甚至不能局限于一个县区一个城市,而应该不断寻找机会,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一是走向校际显活力。比如,江苏省曹群名师工作室成立1年,学校一级以及与兄弟学校之间合作的活动常态化开展。二是走向区域求张力。比如,江苏省丁卫军名师工作室成立2年来,举办区一级活动5次,大市一级活动2次,省一级活动1次,与省外交流研讨1次。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工作室的展示空间和影响力,同时也让研究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寻获互动与碰撞,从而得到了更多角度的升级机会。这样做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工作室研究档次的阶梯状提升。三是,走向高端找潜力。工作室还可以走向高校,走向科研机构,借助媒体力量,开展深度研究。 
  重信息数据 一是主动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名师工作室的各项研究具有极强的经验性、实践性,同时也局限于一所学校、一个地方的信息收集,所以要由基于经验的研究主动向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教学研究转变,主动顺应大数据时代、网络时代的新环境,利用新技术开展新研究,不断提高研究和实践的水平。二是主动向研究方式信息化、网络化方向转变。要创造性使用好现代通讯手段,突破地域限制,探索出一条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随时随地的研究、讨论、交流、展示的新途径。三是主动向学生学习方式信息化研究转变。基于网络通讯技术的课程改革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在这样的变革中要由传统学习方式研究主动向学生学习方式信息化研究转变。这样,才能在新的技术浪潮中,占领教育科研的制高点。 
  结束语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作为名师成长的共同体,名师工作室为广大学校提供了一个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在其专著《共同体》中说:“共同体总是好东西”,这个词“所传达出的所有含义都预示着快乐”。名师工作室的成功运作,立足于高远的专业发展追求,尊重多元发展的目标,依托于丰富的、符合教学研究实际的工作载体,有效地利用了各方面的资源,其专业研究的带动力、影响力不断加强,促进名师抱团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902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