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需求调查研究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10/2 10:35:11 人气:59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需求调查研究*

          ——基于对30位中小学教师的深度访谈

魏轶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信息与数据统计研究所,北京100088)

摘要:面向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为了解教师对信息化培训的实际需求,作者对30位来自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一线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所有受访教师都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表示认可,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更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不能完全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培训缺乏连续性和循序渐进性是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建议构建国家、省级倡导的普适性培训与区县、学校组织的针对性培训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技术培训方式,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区域信息技术领头人的影响力,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快速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训;需求调查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顺利推进和有效开展。一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 “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重要政策文件中,均对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做出了具体部署。

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我国组织开展了各种层级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相关培训活动。2005年,我国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截至2011年底,各地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近600万人[1]。2013年,教育部在已经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微软携手助学项目、中国移动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等项目基础上,启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截至2016年,培训教师940多万人次[3]。除了国家倡导的这些全国范围内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各地也在积极组织开展当地的专项培训。这些培训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018年4月,我国发布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特别强调推动教师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挑战,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明确要求到2022年,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我国将实施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通过示范性培训项目带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教师信息化全员培训[4]。教师是培训的主体,为提升培训效果,有必要了解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的直接需求。为此,本研究从一线学科教师的角度出发,探寻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的真实看法、切身感受和具体需求,并以此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开展提出对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着眼于一线教师,聆听一线教师的声音,主要使用质的研究方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根据实际情况,访谈包括一对一和一对多访谈两种方式,为保证访谈效果,一对多访谈时最多同时访谈5位教师。访谈对象为来自四川、北京、河北、安徽、吉林、福建等省份的中小学教师,包括10位小学教师、8位初中教师和12位高中教师,共30人。全部访谈教师均为非信息技术学科的任教教师,任教学科包括数学、语文、物理、英语、化学、政治、历史、美术等,基本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全部学科,具体见表1。其中两位教师同时还是学校负责信息化的副校长。

表1 受访教师情况

经文献调研和专家研讨,为深入了解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的态度及需求,确定了访谈的主要框架,包括对信息化应用的评价、已参加的培训情况、预期的培训情况、希望得到的其他支持等四个维度,具体见表2。

表2 访谈框架

三、主要发现

1.所有受访教师都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更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

研究发现,所有的受访教师都或多或少参加过各种层级、各种形式的信息技术培训,其中所有教师都参加过面对面的集中培训,还有3位教师参加过网络远程培训。所有受访教师都愿意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希望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他们表示,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受学生欢迎,课堂效果好。一位初中英语教师说,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练习听力和英文写作,既便捷又能节约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可见,通过长久以来的系列培训活动,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理念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受访教师都表示目前自己接受的信息技术培训还不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更专业的信息技术培训。约1/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能力足以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2/3左右的教师表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能借助培训使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获得大幅提升。

2.培训内容不能完全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有研究表明,培训内容与培训效果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培训内容的恰当与否直接决定培训效果[5]。当受访教师谈到对自己参加培训的评价时,很多教师谈到了一个共性问题,即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的衔接存在脱节,这个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①培训内容偏理论。有教师表示曾参加过的信息技术培训,约有一半左右的课时是纯理论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固然重要,但信息技术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意识里,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具备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②培训内容偏技术。有的培训没有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和技术水平,存在技术性太高、教师掌握困难的问题,还存在培训内容中的信息技术在培训对象所在学校并不具备使用条件的问题。一方面是培训内容中涵盖的信息技术太难学不好,或者学了没有实际应用的环境,另一方面自己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又无法在培训中得到解决。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提到,自己在教学中需要排版、打印试卷,还需要在Word里制作田字格,但这些具体的技术操作往往不在培训内容中。③缺乏学科特色。访谈发现,受访教师参加的信息技术培训大部分都是不分科的、普适性的培训。但实际情况是,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培训的需求各具特点,受访教师普遍反映希望能得到更具学科特点的信息技术培训。

与此相对应的是培训队伍的专业性,研究发现93.3%的受访教师参加的信息技术培训项目中,承担培训任务的是高校专家、信息技术人员、电教馆教师等,仅有两位受访教师提到曾参加过由具有教学经验的学科教师担任培训教师的培训。

3.信息技术培训缺乏连续性和循序渐进性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点,大部分受访教师表示信息技术培训基本上会在假期或周末组织,一般采取统一集中、面对面的培训方式。由于不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之间存在差异,统一组织的、难度一致的信息技术培训难以满足所有教师的需求。教师作为从教专业人员,本身对教育教学有着自己的经验积累。按照库伯的经验学习理论,经验学习模式包括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和主动实践四个阶段,而且四个阶段循环往复、螺旋上升[6]。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过程,也需要不断结合实际工作,通过培训中感受到的具体经验获得相关经验,并不断地进行观察、总结与反思,获得抽象概念后再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研究发现,受访教师接受到的信息技术培训持续性还有待提高,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频率并不固定,根据培训机会的多少,有时可能一个学期会有几次培训机会,有时可能一学年只有一次培训机会。②随着某次培训课程的结束,教师拿到培训证书后,这次培训就完全结束了,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很可能出现并不会将培训内容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或者应用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等问题,缺乏后续的跟进与支持。③76.7%的受访教师曾参加过两次以上的信息技术培训,但这些不同的信息技术培训之间并无培训内容上的连续性,不同培训之间的培训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

4.大部分教师希望能获得更好用、易用的教学资源和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

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丰富、易用的教学资源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通过对30位中小学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学资源深得受访教师关注,14位受访教师对各层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不太了解,还有教师表示使用过相关平台,但认为平台上的各类资源纷繁复杂,比如平台上有很多同行教师上传的教学设计、说课课件等,自己想要下载可以编辑、加工用于教学的音视频素材却难以找到。对于教师来说,想在浩如烟海的资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并非易事,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查找。

除了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用、易用的优质教学,教师们还希望能够得到技术支持。对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高技术含量的课件开发制作并非他们的长项,但很多教师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对学科教学中如何融合信息技术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他们迫切需要得到技术支撑,使他们的设想得以用技术手段实现。

四、思考建议

通过与30位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深度交流发现,经过近年来各项信息技术培训项目的开展,教师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满热情,对各类信息技术培训项目满心欢迎。基于受访教师普遍反映的关于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和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培训机制,构建国家、省级倡导的普适性培训与区县、学校组织的针对性培训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技术培训方式。

1.建立分层培训机制,满足不同能力水平教师需求

不同能力水平的教师接受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既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又无法满足所有教师需求。建议建立分层培训机制,在2014年出台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能力标准,对同一能力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级,以此对应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培训课程,以保证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低的教师学得会、信息技术能力水平高的教师获得更好的提升。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学段、甚至同一区域不同学校的教师所提出的信息技术培训需求都是各有差异的,国家级和省级组织的统一培训很难针对性地解决教师的具体需求。为此,国家级和省级的培训应将培训定位为普适性的培训,具有系统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帮助教师实现奠定基础、开阔视野的基本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7],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结合访谈结果,建议在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时,保证每学期至少1次的信息技术培训,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提供持续的培训支持。

2.鼓励探索分科培训,突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为使信息技术培训能更切实地解决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对教师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分析。建议加大对区县级、学校级信息技术培训的支持力度,设立基层信息技术培训专项资金。鼓励区县、学校开展实施分科培训,做好本地、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需求分析工作,针对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当地教研团队力量,开发、设计培训课程。与国家级和省级培训的普适性不同,区县、学校组织的培训可不具备系统性,定位于基于问题的、强调针对性的特色化培训。

此外,《意见》指出要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调研发现,虽然受访的30位中小学教师所在的学校均非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学校,但由于教师工作特点,每位教师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很难做到脱产学习,他们也非常希望能“送培到校”,使他们在不耽误教学工作的同时,获得能力提升机会。

3.建立“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区域信息技术领头人的影响力

面向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不只是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不仅需要培训时的能力提高,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建议仿照“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等做法,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骨干团队,在学校或者区县范围内评选各学科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名师工作室”。我国中小学教材存在多个不同版本,市域或县域的教材版本相同、教学进度类似,教师们遇到的问题更有可能存在共性,从本地的优秀教师那里更容易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案。由名师全权负责工作室的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工作室交流分享活动,以此作为正式信息技术培训活动的有力补充,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分享资源、解决问题的小圈子,充分发挥区域信息技术领头人的影响力,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许涛.转型中谱写新篇——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十年巡礼[J].人民教育,2012(17):6-9.
[2]教育信息化专刊2013第3期[EB/OL].http://www.moe.gov.cn/s78/A16/s5886/s6381/201305/t20130520_152102.html.
[3]刘亦凡,蔡继乐.为建设教育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述评·教育现代化篇[N].中国教育报,2018-09-09(1).
[4]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5]李雅丽.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培训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64-67.
[6]陈醒,赵彦彬.库伯经验学习理论及其对成人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6(3):41-45.
[7]教师[2013]13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Z].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6年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个人课题“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体验及需求调查”(编号:GYI2016116)。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2493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