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究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10/2 10:51:56 人气:64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

韩健梁,赵晋华

(山西省电化教育馆,山西 太原 030027)

摘要: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孕育了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该文以教育部在全国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为切入点,分析了山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剖析了影响该工程实施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做好山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初步对策。

关键词:提升工程;信息技术;测评;教育技术

一、问题的提出

2013年10月25日,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提高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指导意见[1]。这是教育部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的一项重大举措,将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该意见实施以来,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山西省就如何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进行了专门研究,成立了专门机构,积极组织实施,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1)如何科学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信息化”的“化”。信息化的“化”指的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就像阳光、空气、水分之于生长的万物,亦如布帛菽粟之于人类,不可须臾或离。当前,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虽然也有校园网、多媒体设备等信息化设施,但在遭遇断网、停电时却依然能够维持较为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教学秩序,我们的教师们仍然可以依靠传统的粉笔、黑板和教科书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点与其他行业诸如银行、民航、铁路等相比,显然还没有达到“化”的程度;(2)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要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技能和素养,但是目前我们的学校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具有信息化时代教师所必须具有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素养,以至于当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技术难题时仍然可以选择传统教育的手段,而且相信不会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中,人的因素无疑是影响教育信息化最为关键的因素。这是因为再好的网络,再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必须经过能够驾驭这些硬、软件的教师之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教育信息化重在“化”人,而非“化”物。

二、山西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2013年12月18-22日,山西省教育厅抽调全省电教系统和有关高等院校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组成3个调研组,分赴全省10个市,选取教育文化相对发达、中等发达和不发达的24个县(市、区),就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堂教学应用情况、教育技术相关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等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采取实地考察、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对象包括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一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涵盖不同学段、各个学科及各个年龄段的教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调研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非常支持,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态度也是积极的。调查结果显示,98%的教师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环境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作用。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对教育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持欢迎态度,希望通过高质量的培训活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希望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研究、以及课程整合方面的专门培训,借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自2001年以来,山西省先后有82万人次的教师接受过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信息技术培训。但是,这些培训对广大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作用相对有限。调查显示,山西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偏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频次较低,多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处于只会使用常用软件的一般水平,可以熟练使用各种软件且具有运用技术手段和编程语言软件开发课程资源能力的不足8%,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这将会严重制约山西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

三、影响山西省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影响山西省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政策保障机制

调查发现,一些基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及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模式看待教育教学,看不到信息技术在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方式方面的深远影响,认为应用教育技术手段不会在短期内提高教育质量,担心信息技术的使用会影响升学率。大多数学校未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列入学校和教师个人教学以及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未与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及校长考评、奖惩机制挂钩。校长和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认可。由于缺乏激励机制,相当数量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动力不足。部分学员参加信息技术应用类培训时被动应付,为完成“任务”而学习,在远程学习时时有“挂网”现象。

(二)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工作滞后,管理效益不高

要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组织管理、宣传推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多年来,在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虽然也举办过各级各类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竞赛和评优等活动,但培训后的跟踪、评价等服务严重滞后或缺失,也没有具体的推广应用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从而导致了培训频率高但应用效率不高的结果;一些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做得较好的学校和教师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未能及时在面上加以推广。

(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必备的硬件环境是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加之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周期较短,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许多中小学校的计算机数量、配置和网络带宽远远不能满足远程培训和学习需要,许多农村教师家里没有计算机或不具备上网条件,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四)信息技术经费投入不足,难以保障正常信息技术工作的开展

近年来,各级财政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普遍短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专项经费少之又少。依靠学校培训经费支持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仅仅能够解决培训经费的问题,基层教师在参加培训时所产生的教材费、上网费、交通费等均得不到妥善解决。在现实中,这些费用大多需要教师个人支付,加重了教师的经济负担,致使教师对此类培训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四、对策与建议

《意见》颁行以来,就如何搞好提升工程,教育部多次举行全国会议,召集有关省(市、自治区)教师工作处及各省(市、自治区) 电教馆负责提升工程的同志,进行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山西作为中部省份,虽然在经济上落后于东部及沿海省份,但是力争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提升全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从而实现山西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提升工程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是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的组织保障。山西省已经成立了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组成的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提升工程工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作为提升工程主管处室,负责统筹协调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工作。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整合全省培训、电教、教研各方力量,建立远程培训机构、高等院校、各级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立体培训体系。制定出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师资格认证、职务(职称)评聘、中小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校长考评和绩效考核等政策性文件,推动教育信息化良好局面的形成。

(二)大力宣传推广,提高信息技术意识

大力宣传信息技术在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规模、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对提升工程重要性的认识,形成教育系统整体关心、重视、支持提升工程的氛围。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媒体宣传推广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尤其是先进教师典型。充分发挥典型教师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普遍提升。

(三)做好提升工程规划设计,提高整体培训效益

整个提升工程的实施,要以实施好基础教育新课程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个性化需求为主要目标,结合全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具体实际,系统周密地做好培训设计工作。在制定培训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文科教师与理科教师、低段与高端之间的差异,尽最大可能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切忌一刀切和整齐划一。同时,还应根据教师个人需求,提供灵活机动的补充性选学课程资源。

(四)创新培训机制,保证培训质量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按需施训原则,大力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网络课程学习、网络社区研修模式,同时与集中面授、现场教学观摩、小组讨论、学校教研等不同模式相结合,探讨多种方式有效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严格按照教育部颁布的能力标准制定质量评价标准,按照国家标准确定培训内容,选用培训资源,同时努力开发符合本省教师实际的地方性课程资源,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五)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充分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努力为广大教师运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学习提供即时、便捷、优质的服务。充分运用全省经公开招标选用的提升工程管理平台,实现对整个提升工程的即时、高效、准确监控和跟踪服务,为培训机构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和内容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利用提升工程管理平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合理应用诊断测评、培训测评、发展测评方法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进行测评,使教师能够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同时运用测评数据为中小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科学参考。

(六)有效整合国际国内培训项目

对目前已实施的有关培训项目诸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等进行系统整合,合理选用这些项目的培训内容,有效采用这些项目的先进培训理念和方法。参加上述项目的教师若经过能力测评合格,可不参加相关培训,优秀者将选拔作为其他项目的指导教师,这样可以顺利实现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衔接。

(七)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建提升工程试点

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示范学校、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县(市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提升工程试点学校等,充分发挥试点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引领和带动更多的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托网络研修社区,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校本研修常态化机制,夯实以校为本的教师全员培训基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八)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政策激励机制

为了给广大学校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提供有利的政策机制,“十三五”期间,山西省将协调省级人事、财政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资格认证、职务(职称)评聘、评优评模、中小学校办学水品评估、校长考评和教师绩效考核等工作挂钩,有效激励广大校长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九)多方筹措经费,确保工程实施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安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项经费,力争在“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中设置“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项目,指导中小学校在5%教师培训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相关培训活动,有效减轻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经济负担。鼓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经费用于“提升工程”。

总而言之,提升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教育系统内部的方方面面,同时涉及到与教育系统有关的领域和部门[2]。只有经过教育系统、有关方面、以及全体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教师[2013]13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Z].

[2]刘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远程培训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7):132-136.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2494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