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网络教研 > 正文

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两难困境研究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7/9 17:24:06 人气:40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两难困境研究

魏晓风 姚钧杰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摘要:本文立足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定位和学科意识两方面问题探讨了其两难困境,在新课标政策内容中分析了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瓶颈的出路,最后对现今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变革提出展望。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标;学科定位;学科意识;困境研究

2000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标志着国内“信息技术学科”的诞生,课程最初开设的目的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顺应21世纪之初国际上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对信息技术这样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十多年的实施过程,也是不断探索和反思的过程。[1]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信息技术学科在实践过程中显现出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学科定位与学科意识方面存在巨大的弊端和隐患。接下来,笔者就以佛山地区的信息技术学科情况为例,深入探讨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两难困境以及在新课标背景下分析学科发展出路。

● 信息技术学科的两难困境探讨

1.信息技术学科定位问题的探讨

(1)学科积淀是影响信息技术学科定位的一大重要因素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新纪元诞生的新学科,顺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在十几年的发展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其学科积淀较为贫乏。教什么?怎么教?刚开始的信息技术教育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多少经验可借鉴。同时,因为受到上世纪“计算机课”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及2000年《课程指导纲要》中在课程内容安排中对计算软件“技术”和“概念”呈现较多[2],由此造成了人们单纯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和计算机课是一样的,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导致一直以来一大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中以计算机软件教学为主,只注重技术的教学,以为教会了技术,就完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学科积淀的缺乏,使得教师在教学和培养目标上产生了误差,这些问题都偏离了《课程指导纲要》最初设定的目标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价值观是影响信息技术学科定位的另一因素

信息技术学科到底教什么?在上世纪末,课程价值观中存在着“文化论”和“工具论”之争。“文化论”是苏联计算机教育家伊尔肖夫提出的,其标志性口号“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将计算机程序设计等编程语言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强调了计算机对人们思维的锻炼。[3]而后来在美国弗吉尼亚举行的第四届世界计算机大会上,提出了“工具论”的思想,反对“文化论”,他们认为计算机是人类现代的工具,教学目的是利用计算机来辅助人类生活,主张用文字处理等应用软件代替程序语言学习,其重视的是计算机作为工具应用的学习[4]。随着20世纪末媒体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兴起,信息技术学科又得到新的发展。这些文化理论就成了信息技术课到底教什么,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的问题。以上多种课程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对于不同时期和年龄阶段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在不同教育时期和年龄阶段分别有教学的侧重方向。21世纪伊始,在中小学阶段教育中,“工具论”更加受到认同,其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他们利用工具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但是近年来,全球又掀起了儿童编程教育的热潮,认为程序设计语言对儿童计算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论”又慢慢地重新回归,现如今程序语言学习备受各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关注。

(3)课程教学理论的选择也是影响信息技术学科定位的重要原因

信息技术学科到底怎么教?在数十年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论思想。以“教师为中心”比较侧重于教师个人能力和教学经验的发挥,在没有统一教材或者抛开教材教学的情况下,教师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根本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喜好。因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存在着顾及不到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教师具有教学专断的弊端。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模式是比较普遍的,教师根据教材的编制,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但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是随着科技发展而变化的,由于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教材的编制往往都具有滞后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按照“教材为中心”的教学,传统的信息技术教材是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的,也不能培养信息时代的人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则是基于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学生本身出发,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需要来制订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这种教学思想侧重于学生本身,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但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很难施行,由于学生数量众多、教学时间短、任务重,因此在教学中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大多数还是选择前两种中心的教学理论思想。所以在现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或“材料为中心”的教学弊端,这使得学科的定位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上述对学科积淀问题、课程价值问题、课程教学理论问题的探讨,实际是探讨了信息技术课程定位问题中的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在学科定位上存在的困境,需要专家学者从各方面进行努力,在新课改中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2.信息技术学科意识问题的探讨

信息技术学科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另一个重大困境就是人们对学科认识的偏差,造成了现今信息技术学科地位低、不受重视等问题,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教育体制内的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的偏差

信息技术学科在学校是否受重视,与学校领导的认识有很大关系,领导的认识对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产生决定性影响。[5]但是在现实中,信息技术课一般又会被叫做电脑课,什么是电脑课?就是玩电脑的课,这种对课程的片面认识在学校里是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不是应试学科,对升学没有直接影响,被很多领导和任课教师定性为不重要的科目,一直不被重视。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也不愿意在设备设施上给与支持,导致不同地区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和质量参差不齐。教育体制内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这种认识,是该学科不受重视、地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师职业意识的倦怠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不受重视、学科边缘化、任课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都相对较低,因此教师产生了职业意识的倦怠。当学校都持有“信息技术课可有可无”的思想时,那么这就会导致教师教得没有激情,学生学得也就很随意。所以在现今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任课教师随便乱教、应付教学任务,有的就直接让学生自习或把课程让给其他科任教师等现象,这些都体现了师德和职业意识的严重缺失。再者,一些中小学信息技术科任教师的工作范围没有明确界定,他们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对学校的所有的计算机设备进行维护,做的事情多,得到的回报少,甚至有些福利补贴和晋升机会都和信息技术教师无关。因此,在双重打击下,信息技术教师无疑会产生职业倦怠,无心真正促进学科发展。

(3)信息技术教师招聘意识上的偏差

在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正式招聘数量和投入成本都比较低,大部分情况是找代课和兼职教师。同时,学校在招聘信息技术教师时,在专业选择上存在不合理性。由于受“计算机课”思想的深刻影响,人们一直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任课教师具备的应当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因此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招收信息技术教师都要求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而那些教育学中的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应聘者却被拒之门外。

教育技术是教育学中的二级学科专业,它是立足于真正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而开设的专业,虽不是专门计算机教学,但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教育学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人才,研究的是如何将教育和技术相结合的教学。而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学生,虽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技术,但不是专门为信息技术教师而培养,也不具有教育学背景的支撑。这种招收信息技术教师意识的偏差和现状,也从侧面暴露出现今教育中对信息技术学科定位的偏差。

上述所谈论的学科意识问题,是现今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都在阻碍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以及挫伤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 在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中看学科两难困境的出路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在官网发布了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在此前的2003年我国颁布了高中课程标准,标准以颁布起施行至今,经历了十五个年头,此次重新修订高中课程标准,做了相应学科的修改和调整。在本次课程标准发布中,虽然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发布新的课程标准,但是基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6],借鉴本次高中新课标的发布,可以看出整个基础教育中学科发展的指向。笔者基于新课标发布,立足政策指向,分析了信息技术学科两难困境的出路。

1.在新课标中看学科定位出路

本次新课标的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学科教育的定位,分别提出了每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信息技术学科的新课标而言,在课程价值观、课程结构、课程选择及教学关系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调整和界定。新课标定位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四个核心要素组成的素养[7],这就更加明确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其中计算思维的提出顺应了现今编程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培养学生能够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并且总结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迁移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因此大幅度提升了关于编程软件学习的要求。这看起来似乎像“文化论”的兴起,但是它不同于把程序设计作为第二文化的思想,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体现的是程序语言思维与数字化工具技术学习创新并举的思想,是共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责任感的一种课程价值。在课程结构上,新课标设置了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就在课程教学上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倾向,考虑学生个体的教育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地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同时,在教材的编制中,新课标要求“教材要充分反映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体现科学性与前瞻性,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对生活、学习的影响,以激发学生数字化的创新能力,培养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8],这就极大促进了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教材老旧问题的变革,满足了当代背景下的教学需求,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2.在新课标中看学科意识出路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课标定义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计算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形成对人与世界的多元理解,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负责任地参与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中国国民。[9]这项目标定义对信息技术学科在当今时代教育中的作用给予了厚望,也预示了学科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凸显。

● 展望与建议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的颁布,为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瓶颈带来了春天,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解决学科发展问题的政策指向和要求,但是,信息技术学科在今后的变革中,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等各方力量支持与贯彻落实新课标方针,让信息技术课程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服务于学生,真正做到培养现代学生信息的核心素养与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5]肖广德,黄怀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新课标的考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10-15.

[2]马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的重新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2):25-27.

[3][4]张丰.关于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定位的思辨[J].教育学术月刊,2001(10):8-10.

[6]段青.《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模块内容标准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28-32.

[7][8][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15/16-0128-04

作者简介:魏晓风,男,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创客教育、STEM教育、智慧教育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术基金”项目“基于编程教育思想研究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和影响”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1839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