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网络教研 > 正文

新课标背景下培养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7/9 16:06:06 人气:207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新课标背景下培养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

朱志琦

(广州市第一中学,广东广州 510163)

【摘 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指出它是学科教育的灵魂。由于课时、场地、设备、师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若仅仅依赖课堂教学,难以很好地达成新课程所要求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通过体验丰富的科技节,紧张刺激的学科竞赛,开放的第二课堂,邀请学科专家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的实践探索,立足课内,延伸课外,有效构建立体课堂。更好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为面临新课改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指出教学实践的方向。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新课程;新课标;立体课堂

一、研究背景

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及全国各省份新课程的即将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从四个方面发生了转向:一、目标转向:从“信息常识”到“学科核心素养”;二、方式转向:从“知识技能学习”到“解决问题能力发展”;三、内容转向:从“关注工具特征”到“关注学科本体”;四、价值转向:从“应用行为”到“学科思维”[1] 

与之对应,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新课标提出,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直接指向的是“人”的素养,是人们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核心能力和必备品质。强调的是:人、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素养,人们可以更好地生存在信息社会中。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明确信息技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分别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抓住学科教育的根本。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推动和落实新课标精神,课堂毫无疑问是主阵地,然而由于课时、场地、设备、师资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或不足,若仅仅依赖课堂教学,显然是难以很好地达成新课程所要求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如何立足课内,延伸课外,构建立体课堂,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达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本文将通过生动活泼的科技节、紧张刺激的学科竞赛、开放的第二课堂和学科专家进校园等一系列课外延伸实践探索,与课堂教学相呼应,构建多维度学科立体课堂,更好地达成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下图)。

立体课堂的构建途径

二、生动活泼的科技节,丰富学生信息技术体验,提升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信息意识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与信息技术应用密不可分。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在生活中与时俱进的应用,才能切身感受,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多采用启发和问题驱动等教学方法,以源自生活的问题去驱动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应用的生命力[2] 。然而,由于课堂教学场地、课时和设备等限制,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能够充分体验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并不充分,往往是浅尝即止,信息意识的培养难以有效实现。

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科技节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强有力的有效补充,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大多数学生近距离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在生活中与时俱进的新应用。每年的校科技节,可发动全体信息技术老师的力量,动员全校师生,精心策划和设计不同的科技主题。力求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紧扣信息技术学科新科技应用。其中可包括有:3D打印、智能小车组装、智能小车竞技、机器人组装竞技、拆装机大赛、组网装机比赛、微电影创作大赛、虚拟现实体验等充满时代气息的信息科技体验活动,促进学生信息意识的提升。

此外,还可通过引入校外科技公司的创客和科技展示,跳出课堂教学中师资和设备等局限,向全校学生提供一个开放、自适应的学习空间。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体验活动,学生能了解关于增材制造(3D 打印)、机器人、新材料、无人机、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智能化电器/装备、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创新科技学科知识。

丰富的信息技术体验,结合跨学科学习理念,让学生切身感受信息科技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科学习动力、兴趣和对未来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科创新思维,掌握创客创新工具,增强科学素养,培养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实践中提升信息意识,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三、紧张刺激的学科竞赛,强化和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培养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是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3] 

在计算思维培养中,编程教学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璋提出:在现在大数据社会下,每个人都要有数据的意识和计算的思维。每个人都要有程序设计的思维和技能,要知道循环、分支、迭代,就像每个中学生都知道牛顿三大定律一样[4] 

Python编程教学作为新课标中落实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载体,将正式纳入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Python项目式教学,让学生经历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编写程序完整的计算思维过程。

与课堂教学相呼应,可在校内面向全体学生,策划和举办“Python编程大赛”。通过紧张刺激的学科竞赛,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营建校内良好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氛围,促进自主学习,拓宽学生学习视野,进一步强化和促进学生计算思维核心素养的培养,后续更可为涌现出的学科尖子创设信息奥赛等更高水平的竞赛平台。

学校信息技术科组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Python编程大赛方案策划、动员、分工及统筹安排,大赛海报设计及宣传,大赛初赛和决赛题目的编写;初赛海选,决赛及奖项成绩颁布,编程大赛总结及确定信息奥赛尖子培养学生名单等一系列环节,开展了学校首届“Python编程大赛”。为学生打造立体课堂,进一步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首届“Python编程大赛”活动的成功举办,点燃了学生学习Python编程设计的热情。无论是参与初赛海选还是进入决赛、最后胜出的学生,都感受到运用算法解决问题的编程魅力,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计算思维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为新课标教学实践开创了新局面。

四、开放的第二课堂,有效促进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达成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5] 

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导向其中一点直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素养达成,除课堂教学外,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作品或创客创作。第二课堂组织机制的灵活性和活动的自主性,决定了第二课堂活动时空的开放性。活动的开展不再受限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受场地,时间和班组人员限制,更强调突出学生的科技兴趣。教师可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字化软件(Photoshop、会声会影、Python、Autocad等)或数字化硬件(树莓派、Arduino、Micro:bit等),综合运用并创作形式多样的计算机作品或创客作品,有效聚焦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培养。

例如:以第二课堂形式开展基于项目式的微电影创作,集策划、编剧、导演、表演、剪辑、宣传等多项技能于一体。通过自由组合、分工,组建项目组等,教师引导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情境,对驱动问题展开探究。技术的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教师引导学生(项目组成员)参加协作性活动,分阶段进行小结和成果交流评价。学生在分享阶段成果的同时,共同发现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一部结构完整、主题突出的微电影创作作品作为项目学习成果,进行分享交流及评价。在项目创作中将知识构建、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任务探究的过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新作品能力,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效促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达成。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强有力支撑和补充,是构建立体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信息技术学科创新活动,活动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预设的目标导向,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作品创作中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有效促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达成。

五、学科专家进校园,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增强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6] 。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不仅来自课堂的学习,更需要聆听信息学科专家的科研实践和感悟分享。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受自身水平和个人经历的限制,难有更前沿、更深入、更系统和更丰富多样的学科研究和实践体会[7] 。作为对课堂教学更充分、更全面的补充,可通过邀请学科专家进校园的形式,引进具有丰富科研实践经验的学科专家,分享前沿科技资讯、信息学科领域的系统研究、科研实践经历和体会,将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下一个能飞起猪的风口”,掀起了世界的新一波科技浪潮,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前沿资讯,更好地把握学科最新科技动向,拓展学科视野,创设更浓厚的学科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热情和关注度,学校技术科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科学系主任陈寅副教授,主讲“走进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讲座。讲座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工作、决策、创新、伦理方式的影响,揭开了人工智能神秘面纱,引领学生思考并感受人工智能的迷人魅力。讲座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科技热情和学科兴趣,启发学生对社会信息发展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较好地增强了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六、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为弥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课时、场地、设备、师资等诸多因素限制和不足,立足课内,延伸课外,通过策划和开展生动活泼、丰富体验的科技节,紧张刺激的学科竞赛,开放的第二课堂,邀请学科专家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有效构建立体课堂。在校内营造浓厚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氛围,可更好地实现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等四个维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1] 李锋.面向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R] .广州: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8.

[2] [3] [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7.

[4] [7] 严开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学习交流报告[R] .广州: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8.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1757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