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知识 > 教育信息化 > 正文

9种著名教育教学理论(下)

作者: 来源: 日期:2023/7/18 20:51:23 人气:154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9种著名教育教学理论(下)

九种著名教育教学理论——结构主义理论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以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及皮亚杰结构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是苏联于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产生的,对当代国际教学理论及实践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理论。

一、《结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

布鲁纳(美),布鲁纳是一个结构主义者,他深受结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影响,他的教学理论无论从思想和内容上都与皮亚杰有密切关系。是在吸取和发展皮亚杰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的理论不仅提出了学(教)什么、什么时候学(教)、怎样教(学)等问题,而且在结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这些问题做了使人比较满意的回答,提出了基础学科早期学习,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广泛应用发现法等主张。

二、《结构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

产生的主要背景美国的教育落后于科技的发展,教育改革呼声高涨。美国成为经济强国,但是在包括朝鲜战争在内的诸多方面的失利,促使美国人对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进行反思。

三、《结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基本结构,即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它反映了事物间的联系,包含了“普遍而强有力的适应性”。不论教什么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而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就是一个观念具有广泛的适用于新情况的能力,它是进一步获得和增长新知识的“基础”;“结构”则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是指知识的整体和事物的普遍联系即规律。另外布鲁纳指出,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理论,还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对推测和预测的态度、对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因此他强调要精神组织教材。

布鲁纳对于学习基本结构意义的理解: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懂得基本原理有利于人类的记忆。

提倡早期学习(学习准备观念的转变)

布鲁纳在他的《教育过程》中学习准备部分的第一句话就是,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地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因此学习准备是很重要的。学习准备主要指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智力发展水平,是否已经达到能适应某些学科学习的程度。这样提的原因是根据他的儿童发展阶段论。他认为,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儿童用他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去表现那门学科的结构,能使学生掌握它;另外儿童的认识发展阶段固然和年龄有关,但也可以随文化和教育条件而加快、推迟或停滞。所以他主张,教学要向儿童提出挑战性的而适合的课题,以促进儿童认识的发展。他强调基础学科能提早学习。使学生尽早尽快地学习许多基础学科知识,是布鲁纳关于学校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布鲁纳认为,教学论是一种规范化的力量,它所关注的是怎样最好的学会人们想教的东西和促进学习,而不是描述学习。它有四个特点:

1、它应详细的规定最有效地使人能牢固地树立学习的心理倾向的经验;

2、它应当详细规定将大量知识组织起来的方式,从而使学习者容易掌握;

3、它应规定呈现学习材料最有效的序列;

4、它必须规定教学过程中贯彻奖励和惩罚的性质和步调。据此他提出了四条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强化原则。

布鲁纳论教学原理

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理论“发现学习”是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来的。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认真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发现学习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发现学习是以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他认为学习就是建立一种认知结构,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主观世界,头脑中经验系统的构成。建立认知结构是一种能动的主观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布鲁纳格外重视主动学习,强调学生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事物。发现学习的特点有三:再发现、有指导的发现和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发现学习的优点有:基本智慧潜力、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掌握探索的方法、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布鲁纳发现学习的理论

发现学习教学模式

(1)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实;

(2)建立假设;

(3)形成抽象概念:组织讨论和求证,以形成结论,提炼一般性原理或规律;

(4)把原理应用到新的情景中去:运用于实际,接受检验和评价的过程,也是运用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发现学习的保障措施

(1)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为内容,精选教材。

(2)教师讲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去探索,并诱发和保持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3)保持师生的协作关系。

四、《结构主义理论》的评价

 

布鲁纳教学思想有它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他提出的结构课程论,强调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重要性,强调发展学生智力、重视逻辑思维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成为结论和规律的发现者,论述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可能性以及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等等具有积极地作用和科学的价值。但是,布鲁纳的教学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把掌握知识的结构与发现知识的结构结合起来,是一个有价值的理论,但是布鲁纳对它做了过高的估价,并把它绝对化起来。从而导致并未有效地提高中小学学习学习的质量。主要原因有4点。

1、混淆了学科和科学的界限,由于片面强调现代化、理论化,导致课程内容过于抽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它否认了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同样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它轻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和训练;4、它忽视了知识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趋势,只侧重于学科本身内在的知识结构的关系,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间的区别性,忽视了各门学科知识间的普遍联系性和相互渗透性,导致了知识的片段化和割裂化。其次,布鲁纳认为通晓某门学科,不但要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而且还有掌握这门学科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实行发现法,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手段。无论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陶冶各种心理品质,养成探究习惯以及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都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广泛使用的结果并不理想。原因有3点。1、无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学习间接知识的特点,片面强调广泛使用发现法,而贬低其他教学法的作用是不合时宜的;2、它无视学生学习有个性、能力、才干等方面的个别差异。不能使发现法适合学习困难者的学习;3、发现学习法并非对所有学科都有同等的价值,对于数理学科的价值更高。再次,布鲁纳在理论上强调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又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师的作用,也否认了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给教学实践带来混乱。

 

 

九种著名教育教学理论——发展性教育理论

发展性教学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产生于苏联的一种教学理论。该理论强调教学要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能力的发展;要求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强调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注重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等内部诱因;主张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等。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对20世纪60、70年代的苏联教学理论改革和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发展性教育理论》的产生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初期,科技迅速发展、知识不断增长等原因导致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教育学研究的重点。但是苏联由于受1936苏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批判儿童学的决议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苏联的教育学变成了“不见儿童的教育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教育科学院对教育科学发展状况和科研工作问题进行总结,提出了“教育学中无儿童”是苏联教育学的主要缺点之一。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它要求加强心理学研究,加强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教育面临科技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使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研究又重新获得了新的意义与动力,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二、《发展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发现性教学的一般含义

赞科夫把当时苏联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小学教学体系称之为传统教学体系,把他的着眼于学生的一般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称之为小学教学的“新体系”。他提出教学要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取得最大效果的思想是建立新体系的基础,要使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对于学生的一般发展具有最大成效。赞科夫把这种着眼于学生一般发展的教学论新体系称之为发展性教学论。

什么是一般性发展?赞科夫指出,一般发展是指儿童的个性的发展,它(个性)的所有方面的发展,一般发展也和全面发展一样,是跟单方面的、片面的发展相对立的。一般发展不同于特殊发展(数学、音乐等某一方面才能的发展),又有别于智力的发展。一般发展是特殊发展的牢固基础并在特殊发展中表现出来,而特殊发展又在促进一般发展。一般发展不仅包括智力发展,还包括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并且一般发展还应当包括身体的发展。

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

赞科夫主张按照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研究儿童的发展。

赞科夫认为,观察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极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力,他就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很多的知识。

赞科夫强调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坚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同时从好几个角度看问题。

赞科夫指出,现代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脑力劳动者也需要实际操作。学校培养的人既要善于动脑,也要善于动手,因此,实际操作能力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学原则

赞科夫的“发展教学论”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大纲、教学法等各个方面的观点,其中以教学原则最为重要。他认为教学原则决定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决定教学法的典型属性。赞科夫在一边进行试验,一边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体现其主导思想的五条“新教学原则”。赞科夫的实验教学的主导思想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引导学生克服障碍和积极努力);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单调重复);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认为传统教学片面的强调了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教会学生怎样学);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克服高难度、高速度对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忽视)。

三、《发展性教育理论》的评价

 

1.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优点

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教学要着眼于学生一般的发展,让他们在发展的基础上自觉地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有力的破除了把掌握知识混同与发展的陈旧观念,突出了教学的发展功能。2、对一般发展的界定突出了一般发展与智力发展的区别,扩大了发展的内涵。3、以矛盾论为理论基础,深刻地揭示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4、以系统论为基础,提出并论证了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为主导思想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五项教学原则在表达方式上虽然不够精确,却包含着许多合理思想。5、从整体性的观念出发,提出观察活动、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研究儿童发展进程的三条线索,并对这种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方式进行了科学的论证。6、强调了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等内部诱因的必要性,认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尽最大可能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对认识的需要得以多方面的表现出来,并积极的培植和发展这种需要。

2.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不足

1、理论上提出并重视一般发展,但实践上研究的一般发展仅仅停留在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上面。2、实践上还是更多强调了对学生智育的关注。3、提出的高难度、高速度表述不清楚,容易引起误解。4、彻底否定了传统的教学理论,显然不科学。

 

九种著名教育教学理论——过程最优化理论

过程最优化理论也叫做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该理论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对教学理论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探索。可以说,它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一种教学的方法论,一种教学的策略思想。但是,正是这种教学的方法论极大地影响了苏联70年代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进程。

一、概念

最优化是以最小的代价(资源、时间等的投入)得到最令人满意的效益(产量,质量等的产出)。

其中必须注意,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二、组成

1. 在教学任务上,最优化要做到明确教学和发展的目标,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把教学任务具体化。

2. 在教学内容上,最优化要做到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教学内容。

3. 在教学方法上,最优化要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模式,针对不同的学习者,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 在教学进度上, 最优化要做到确定适当的教学步调、速度,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节省时间。

5. 在分析教学效果上,最优化要做到对教学结果作科学的测评、分析、解释。

以上可以看到,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所以说,没有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教学的最优化,教学设计是教学迈向最优化理想境界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三、评价标准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这条标准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效果要有客观标准,这就是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等;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

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四、巴班斯基标准概念

(1)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2)教学内容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

(3)突出主要的、本质的东西;

(4)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可能性;

(5)教材安排必须符合规定给该教材的时数;

(6)考虑教学内容的国际水平;

(7)内容应符合当前教师的可能性和学校教学物质设备的可能性。巴班斯基又规定了教师在优选教学内容时的工作程序:

① 深入分析教科书内容,判断它能否完成特定课题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② 从教学内容中划分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③考虑学科之间的协调;④按照分配给本课题的教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⑤保证区别对待差生和优生。

 

 

九种著名教育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育理论

一、理论简介

“非指导”是罗杰斯用来表示与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相区别的新概念,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较少用“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词汇,而多用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词汇。“非指导性”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其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达到更大程度的个人的集合、有效性和现实的自我鉴定。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创造一种学习环境,以利于激发、考核和评价种种新出现的认知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以便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自己的教育决策。

二、理论内容

概述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假设是,学生乐于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师生坦率地共享某些观念和具有相互之间真诚交流思想的愿望。罗杰斯相信,积极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成长,所以教学应以人际关系的概念而不是以教材的概念、思想过程或其他理智来源为基础。

详述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则。首先是要建立无条件关怀的真诚人际关系。罗杰斯说:“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个人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他还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三种品质:(1)真实;(2)接受;(3)理解。”“真实”,是指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要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向学生敞开,这样才会促进师生之间的有益交流。“接受”是指教师把学生视为具有其自身价值的独立个体而给予充分的、无条件的尊重,消除师生关系间的不安全感。“理解”主要是指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移情理解。罗杰斯认为,移情理解与常见的评价理解极不相同,后者所采取的态度是“我理解你错在何处”,而移情理解则是“非判断性的”,指的是教师不对学生的观点、行为作出判断,不做定性评价,而只是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罗杰斯之所以如此着重人际关系,就在于他认为只有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人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非指导性”教学强调的是通过情感领域而不是智力领域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教师是促进者,只做非指导性应答。罗杰斯认为,教师在学习中应担当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朋友等角色。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是“给学生安全感”。

三、教学特点在“非指导性”教学中,对讨论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指导性应答以引导或维持讨论。非指导性应答通常是一些简短的答话,这些话不是解释、评价或给予忠告,而是对理解加以反映、澄清、接受和证明,目的在于形成一种气氛,让学生愿意展开他们正在表达的观念。在这里,学生决定要学习的东西,他们自由设置自己的教育目标,并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教师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些材料。“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测量学习进步的标准在质而不在量,而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是自己制定的,所以只有自己才能做出最恰当的评价。这种自我评价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罗杰斯指出:“当个人意识到那种标准对他很重要,他力图达到那些目标和实现那些目标时,他才真正知道应承担对他自己和他的各方面所负起的责任。”

四、教学原则为了更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罗杰斯提出了下面的教学原则:1.促进者与学生一起学习。2.促进者提供的是"学习资源"。3.让学生独自或合作计划自己的学习。4.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真实、互信的心理氛围。5.怎样学而不是学到什么是学习的重点。6.学生自我训练而不是外部指导的训练。8.学生自己评价自我的学习。9.更快更深刻地学习。

五、教学步骤非指导性教学的步骤很简单:第一,教师提供学习资料;第二,学习者平等地对学习资料的学习发表意见。教师在这种讨论中也是以学习者的身份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经验。罗杰斯的这种非指导性教学,非常像讨论性教学。不过,这样的培训在校本学习与培训中显得非常困难。但它体现的思想却是值得注意的。罗杰斯说:“教师应把学生的感情和问题所在放在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自己的发言要有所节制”,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又制定了五个原则:1、“我们不能直接地教授他人;我们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展开”。古谚说“可以牵马河边,但不能按马饮水”。罗杰斯说,这个道理是谁都懂得的。尽管如此,他说:“在实践中,教师大抵都是无视这个基本假说”。就是说,许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应当教的东西;能够收集那些基本素材,可以避免那些重复。对哪一年级在什么时候施教为宜,这一类问题萦绕心中。从第一条原则出发,我们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学中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究竟想学什么?我们怎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地学习与成长?”2、“人是抱着维持自己的构造或是强化自己的构造,有所侧重地学习的。”罗杰斯说,这是同问题意识、自我主导相联系的。他举例说,试看听数学讲座或统计学讲座的两种学生。一种学生是把学习数学或统计学看作是直接地有助于达到自己的专业目标的;另一种是学校规章制度不得不选修这一讲座的。因此,前者的学习是要如何求得“有效”,后者是要如何求得“过关”。又如,“课堂上倾听地理课地形的讲授的学生同为地克敌制胜摸清地形而展开学习的步兵连的学习,是完全不同的”。总之,一种是“要我学”,一种是“我要学”。而前者,正是罗杰斯所批判的。3、“如果能够同化,会在自己的体制中带来某种变化”。涉及到改变自我组织(即改变对自己的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性的,并往往受到抵制。据乔以斯说,“发现内部矛盾本身,是痛苦,是威胁”罗杰斯说“教育的新教材,有时可以立即觉察到它是有助于强化自己的东西。但在绝大多数场合,是威胁自己或者更正确地说,是威胁当前自己正在实现同一化的若干价值的。”例如,学习有关偏见的客观事实这一件事,是威胁形形色色的偏见的;学习新的数学方法这件事,是在暗示学习者正在同一化的老方法等。这样,学习者自身威胁着正在同一化的思想,在这里矛盾的经验受到抵御。4、“学生对自身的学习与评价负有责任。这种支持性、非评价性的环境,使来自外部的威胁下降。”5、尽量地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在经验场的感知容易被分化的情境。乔以斯说,这个原则是前四条原则的归结。在这里,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是以排除威胁的形式来表示的。关于被分化了的经验场的感知,是学习者自身不受威胁时,方才可能的。罗杰斯说,“对自己的威胁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习的一种障碍。”但在现今世界上也有这么一种说法:“学习,不在乎威胁,或者,正是由于有了威胁,才得以进行。”罗杰斯说:“倘若所期望的训练除了维持现状的自我之外,没有任积极其他目标的话,那么对自身的威是不会妨碍学习的时步摆事实。然而这在教育中几乎是不适用的。”他说:“所期望的东西正是成长。因此,它无论如何需要有自身的变化”。这样,构成变化障碍的威胁,是必须排除的。

六、理论感悟1、关心学生的动机和自我,珍视学生内在的情感和世界。2、帮助建立一种学习氛围,允许个人自由说出他们想做的事,当努力做到真诚与和谐时,有重要意义的学习就会出现。在未来的社会中我们的人性将是教育重点,人的开发和利用都是为了达成自我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3692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