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学习方法 > 正文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二政治生活复习提纲

作者: 来源: 日期:2021/12/5 9:25:54 人气:132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最新《政治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1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句话非常重要)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即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如:扫黑除恶、反腐败斗争、打击犯罪分子等等)。(补充: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注:是人民当家作主,不是公民当家作主。)

4.人民民主的特点: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注意区分,常考选择题)

①最广泛的民主: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还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②最真实的民主: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③最管用的民主:表现在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5.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A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充分发扬人民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B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1.2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

1.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①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国年满18周岁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即人大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这句话选择题高频考点,切记!)

B政治自由。宪法规定中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

C监督权。公民的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和检举权等。

②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包括: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及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B遵守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C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D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我国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根据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3 政治生活:自觉参与

1.当代中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政府工作的改进和决策的完善,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有效监督。)

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应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2.我们要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2.1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1.选举方式的选择(四种选举方式的比较)

直接选举:能使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公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

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应选名额。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选择。

④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应选名额。这种选举方式可以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竞争,为选民提供了选择的余地;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容易出现选举人虚假宣传、贿赂选民。(差额选举 题目考得最多,应重点理解!!!

2.我国的选举制度

①我国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我国县及县以下人大代表及村(居)委会是直接选举产生

县以上各级人大代表、乡镇及以上的政府领导人由间接选举产生

我国普遍实行差额选举

(选择题常考!注意看是县乡级人大代表的选举还是县以上人大代表的选举)

③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

3.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怎么做?)

①要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

②要提高参与选举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③要出于公心,理性投票。

 

 

2.2 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1.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②专家咨询制度。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民享有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公示有利于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

④社会听证制度。听证的目的是决策利民。

2.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①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②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④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

 

2.3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基层民主自治的形式 (特别提醒:村委会/居委会不是国家机关,不行使国家权力)

1.村民自治(农村)

1)村委会的性质: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村民自治的内容:

A民主选举: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B民主决策:凡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讨论决定;

C民主管理: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是运用民主的办法管理村务的有效途径。

D民主监督: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使村民自治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2. 居民自治(城市)

(1)居委会的性质: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居委会的作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管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等。

3)居委会的内容:居民委员会成员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各项工作居民监督。(与村民自治的内容相似)

4)居委会的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地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 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

(1)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P26)

(2)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P24)

(3)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P24)

2.4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1.民主监督的方式:

1)信访制度: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公民将意见、建议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3)舆论监督制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

4)其他新形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2.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既有利于被监督者改进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 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

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4. 相关链接P30民主协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同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基层民主协商主要包括:乡镇、街道的协商,行政村、社区的协商,企事业单位的协商。

5. 特别注意区分 民主决策 与 民主监督 (选择题容易混淆)

(1)具体方式区分法:民主决策方式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民主监督的方式有信访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和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2)时间区分法:二者的具体参与方式有些是相同的,如写信、打电话、听证会等,关键看该行为是“事前”还是“事后”行为。“事前”行为属于民主决策,“事后”行为属于民主监督。

综合探究P31

公民有序与无序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宪法、法律、规则和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3.1 政府:国家行政机关

1.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

2.政府的职能:(选择题和主观题高频考点)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民主、专政)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市场监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传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教科文卫体事业)

4)加强社会建设(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 建设服务型政府  (课本37页最后一段)

我国政府履行基本职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我国正在深化机构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4. 便民利民的政府  (课本38页)

(1)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务

(2)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公民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是我们的公民意识强和政治素养高的体现。

3.2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2.政府如何做到对人民负责?(坚持对人民负责的要求)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强调“为民”,注重思想方面)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强调“惠民”,注重落实方面)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强调“靠民”,注重途径和方法)

3.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政府为公民的求助或投诉提供了多种途径,如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依法建立行政裁决制度等。

公民要学会依法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这有助于解决自己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4.1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1.依法行政的含义(是什么):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2.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1)必要性:根本上由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决定;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重要性: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对人民)

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权威;(对政府)

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对政府)

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对社会)

3. 政府应怎样做到依法行政?

①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②要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③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4. 政府应怎样进行决策?

①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在科学决策方面,不断完善决策

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决策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更好的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依法决策方面,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②为减少决策的失误,政府正在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机制。

4.2.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必要性:由我国的国体和政府性质、宗旨、原则决定。权力是把双刃剑。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3)重要性: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 ,做出正确决策(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执行);才能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监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一个具有权威的政府(综述)。

2.怎么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一个关键+一个体系+一个公开)

1)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内部监督体系(上级政府、下级政府、审计部门)和外部监督体系(权力机关监督、监察机关的监督、共产党的监督、司法机关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和公民的监督)。

3)实行政务公开,政府自觉接受监督。

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

1.政府的权威的含义: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威望和公信力。

2.政府威信的决定因素: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是否有威信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区别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自觉认可和接受。

4.如何树立政府的权威?

①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如何用权)

②政府及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③要重品行,做表率。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5.1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为什么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地位)

2)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不断夺取新胜利的核心力量。

3)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保证。

2.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2)坚决维护习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3)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4)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5.2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 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为什么人的问题。

2.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

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由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决定的:①党的性质决定了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②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③党坚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4.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3)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第六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1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监察、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一)人民代表大会(简称人大)

1.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2.体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地位:在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③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常委会: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部分职权

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①性质: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②职权:立法、决定、任免、监督

注意区分人大的职权:

立法权(法律的立、改、废;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立法机关);

决定权(决定国家和社会重大事项); 任免权(选举、任命、罢免);

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一委”的工作)

四个“权力”的区分关键是看内容 :关于“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年度报告的审查则是监督权; 关于国家大政方针、重大事项、规划的通过是决定权;审议通过上年度的工作报告是监督权,批准本年度的工作报告(将要执行)属决定权。

)人大代表

1、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及任期:县及以下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

3、人大代表的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接受人民监督 4、人大代表的权利: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


6.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含义及其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具体表现)

①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负责,受人民监督;法律的制订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人大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违反人民意志、损害人民利益的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

②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大是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监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负责贯彻执行。

③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①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4. 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

坚定制度自信,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它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注:国家治理体系指的是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指的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物的能力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第七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基本内容: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注意:是政治领导,组织上是独立的)。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注意: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⑤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3.人民政协:①性质和地位: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

②主题:团结和民主   ③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的主要渠道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

5.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八课 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8.1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民族平等原则 1)含义: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2)表现: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

2.民族团结原则(重要性: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保证,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8.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各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不包括法院和检察院),其既是一般地方国家机关,又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一定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才有高度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必要性: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历史传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相互依存

2)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8.3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依法管理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注意: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说法错误)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一)主权国家

1.地位: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2.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

3.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①独立权:主权国家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而不受他国干涉和控制。(政、经、文等方面,如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卫国战争等)

②平等权: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差异,在国际法上地位一律平等。(法律上平等,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各国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③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生存和独立的权利。(防御,进行国防建设如建立军队、建筑要塞等;自卫,当受攻击时,有权进行自卫等)

④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驻外的使馆)

5. 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二)国际组织

1.作用:促进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协调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3.联合国(1)性质: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3)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4)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5)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国际关系

1.含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国际关系),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3.形式:最基本的形式是:竞争、合作与冲突。

4.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归根到底是该国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5.我国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原因)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我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四)当代国际形势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①和平问题: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②发展问题: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全球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③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中国政府主张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正确义利观,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五)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1.多极化深入发展: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的实质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世界向多级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2.国际竞争: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六)我国的外交政策

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内容:

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就是维护我国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

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中国外交政策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地位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征程。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原因: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的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3)世界多级化不可逆转;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决定国家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是由我国坚持国家至上决定的。(5)是我国外交政策的要求和体现。(6)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2)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2972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