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校本课程 > 正文

从一门校本课程的开发看学科信息化实施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8/9 17:43:54 人气:32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在全社会已经形成一定的共识。但是,如何在某门学科实施信息化,依然缺乏具体的实践。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史来看,每一项技术手段的有效运用必然伴随着该类手段的自我消隐,现阶段课程整合的实践或许就是这样一类事实的反映。课程整合实践主要有教育维度和技术维度两类切入维度。技术维度的实践探索主要探明某一类技术手段在教育中应用的可能性,这类维度的实践主要是基础工作,为课程整合的主维度――教育维度的实践做好必要的准备。教育维度的实践以从基本学习方式、课程特质出发,将某类学习、课程建筑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为基本特点,主要探明新型技术手段介入后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系统应用。技术维度的实践探索总是伴随着新型技术手段的出现,以各类新型的样式为体现,在技术手段的选用上较多地体现为单一技术工具;而教育维度实践探索的内部逻辑是在新型技术产生的大社会文化背景下,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建构新型实施方案,在技术手段的选用上较多地体现为多种工具的组合,并且不一定追求技术工具的新颖性。 
m
  学科如何信息化呢?是不是信息化学科教学时时刻刻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明显运用?答案是否定的。学科信息化是指学科教学活动的展开建立在新型技术手段介入后的条件下,而不是以某类技术手段面面俱到的使用为典型特征。在课程整合中,技术手段的选用依据不是技术的逻辑,而是源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心理特征等因素产生的具体需求。 
  本文试图结合下面的上海市曲阳第四小学“科技坊――科学与技术课程校本实施”实例,以节录附解读的形式进行剖析讨论。 
  下文中宋体部分是原文的节录,楷体部分是笔者的解读。节录部分的标题序号并非线性完整,由此给您带来的阅读不便,敬请谅解。 
   
  基本理念的学习思考不可缺少 
   
  前言 
  我们开展这项研究的目的首先并不在于课程创新,而在于通过系统而科学的学习和思考,深刻理解和把握国家课程标准、理解上海市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来认识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建构实际操作方案,并以此作为有效途径之一,帮助担任新型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促进新课程的落实。 
  解读:学科信息化,需要我们重新梳理对学科的各项认识。创新可能是我们工作的结果,不一定需要作为我们工作的第一目的。 
  (一)课程设置依据 
  设计本课程的逻辑起点有以下方面:学习者和家长对科学与技术的认识是什么?执教教师通过一个怎样的过程来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与技术能够分离吗?现行的科学课程、劳技课程、课外科学活动如何能够在学校中整合实施以提高效益、效率…… 
  解读:从这些思考的逻辑起点出发的后续思考,会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专业发展方法。这些方法是技术手段选用的内在教育依据,与技术手段的选用密切关联。 
  3.关于对科学、技术等概念简要的学习认识 
  指导人与自然界之间打交道的理论知识,其原始形态是博物学,它与强调思维、思辨、逻辑推理的希腊哲学和古代技术一起,构成了近代数理实验科学的源泉与基础。希腊人开创的理性精神与自由精神就是真正的科学精神。近代数理实验科学突出的特点是量化、实验,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无法截然分开。可以用这样的两句话概括我们的学习体会: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思维的方式;技术――世界的构成方式。 
  人类个体对内、外部世界的认识发展,部分地复演了人类对内、外部世界认识的历程。作为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中的“科学”,包括了博物学传统、数理实验科学传统,它运用观察与描述、假设与实验的方法,配合相应的技术手段来认识世界、构造世界。作为小学科学与技术课程中的“技术”,它不仅仅是工具与使用工具的方法,更在于使用工具之前对事物所做的技术构造,并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有效运用工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技术密切相关,并围绕相应的对象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科学与技术的教育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 
  讨论上述概念的目的,并不在于提出什么新的认识和概念,而在于学习相关理论,梳理我们的头脑,力图把握我们思维对象的本质,以利后续工作的思考。 
  …… 
  解读:对科学、技术的元勘,一方面是对学科基本概念的深度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学中的技术在哲学高度的再认识。 
  技术如果是我们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构成方式,那么,学科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的组合建设方案则体现了我们对学习方式的基本认识。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总目标 
  (1)基本理念 
  ○注重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关注学习者的终身发展。确立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技术素养为宗旨的教育目标,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启蒙教育,使他们在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等方面都获得提高,综合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教育观念,为学习者未来的社会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强调学习者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感悟、运用科技的学习方式。确立以探究学习为课程基本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在系统思考支持下感悟技术手段的运用,逐渐养成探究和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养成乐于自主改进自己日常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态度。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线索,培养学习者在科学思维基础上的综合实践能力,从生活走向科技,从科技走向社会。 
  ○加强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课程整合,整体规划原有课内外科技学习活动,建设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科学与技术领域5学年、9学期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统一制定科学探究的要求,整体设计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空间、工具工艺,以及人与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基本内容框架,整体认识、思考原有科学(自然)课程、劳技课程、科技类探究型课程、科技类兴趣活动、科技类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增强课程实施的整体性。 
  ○构建操作性强的多元发展性评价体系。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念,构建多元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加强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解读:技术手段运用的组合建设方案需要在新的文化背景下从再认识基本学习方式等观念、概念开始。 
  确立了探究学习为基本方式,那么在技术手段的选用上,网络技术、真正的多媒体(不是辅助讲授演示用多种媒体)技术是主要的技术类型。 
  确立了探究学习为基本方式,那么在学习资源的需求上,知识资源、智慧资源、工具资源就成为主要的资源需求类型,当然,素材资源的需求程度相对讲授教学方式来说弱了很多。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点明对新型互动插件支持的虚拟实验的需求,但是这类需求已经包含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中了。 
   
  看似不相关但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课程设计 
  2.课程结构 
  (1)构成 
  由于学习者的兴趣点以及每位教师擅长的领域各有不同,各类学习素材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准备状态。另外,以课程标准为纲领的课程教材系统,用模块方式来建设课程有其独到的便利之处,所以我们选择了以主题学习单元为基本模块,用模块方式来建设课程体系。 
  解读:技术手段的选用服从于教育的需求,课程内容的构成看似和信息化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在学科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思考。 
  主题学习单元模块分类―― 
  ○分类的主维度。按照实施的开放性和生成性程度,以及课程内容收敛程度来划分。所有的主题按照这个维度划分为基础模块类和活动模块类。前者源于原有的科学(自然)课程、劳技课程以及科技类探究型课程。后者源于原有的科技类社会实践课程活动、拓展型课程科技兴趣学习活动。 



  ○分类的次维度。基础类模块再按照知识领域划分为“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工具工艺”四个子类别。活动类模块再按照学习活动的特点,划分为“网络漂流瓶”(跨文化交流)、“走进实验室”(参观访问)、“小小科学家”(专项运动)、“科技擂台赛”(科技竞赛)四个子类别。 
  主题厘定的原则―― 
  ○源自学习者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符合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 
  ○预计单元学习活动的资源基本能够获得。 
  解读:如何跨地域呢?网络交流方式(包括文字的同异步交流、网络视频交流等方式)的需求跃然纸上。 
  (2)内容目标组织 
  组织框架―― 
  ○基础类模块的学习内容选择,按照已经颁行的相关课程标准分年级分学年进行统整。 
  ○活动类模块的学习内容则根据当前热点问题、学习者感兴趣的有关问题来选择。要注意与基础类模块的内容标准之间的相互联系。 
  具体的目标序列另外作为专项工作进行研究与表述。 
  途径―― 
  厘定具体学习目标,需要在一个时期内制度化了的教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对相关的国家课程标准、上海市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学习后,归类并通过教学实践逐步调整。 
  …… 
  解读:无论是在课程整合实践探索还是新课标实验过程中,对教学目标认识不清是很多实践探索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学科信息化实施的实践中,这同样是需要有效解决的问题。 
  在学科信息化进程中,通过日常的教研活动和实施方案的研究过程,让学校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有一个深入细致的学习过程。 
  5.课程评价方案建设原则 
  (1)对课程学习的评价思考 
  不同评价类型的适用条件各有不同,不同的评价手段适合评价不同的学习目标,这需要我们首先正确理解评价。从评价的教育作用来看,学习评价主要有两种类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国家课程改革与上海市课程改革共同的突出特征就是凸现“过程――方法”维度的学习目标。评价学习者是否达成“过程――方法”维度的学习目标,用体现过程性的真实性评价手段较为适合,如档案袋评价手段。而相对于书面测验评价手段,真实性评价在实施的时候需要更多的资源(人力、物资等),在现行学校教育条件下,完全采用真实性评价手段,可能在实施中会遇到难题。为此,我们在建构本学校课程评价方案时,需要有效平衡评价的科学性与评价的可操作性这对矛盾统一体。 
  …… 
  解读:评价方案中选用了真实性评价作为评价方法之一,那么电子档案袋的需求就明确了,同时电子档案袋的有效运用条件也逐步清晰起来。 
  (三)课程管理 
  1.教师队伍与教师专业发展 
  (2)专业发展方案 
  ○过渡方案。通过参与到学校课程开发小组中承担相关科研任务的方式,辅以课程教学论讲座、科学史类书籍的阅读等,提升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专职教师带领下的备课组活动方式,改善兼职教师的专业准备状态…… 
  解读:教育网志、教育科研电子档案袋在什么场合、时间运用,它们分别描述、记录、上传什么等的细节要求就在这个方案的详尽细节之中。 
   
  学习软硬环境建设直接和信息技术手段关联 
   
  (二)课程设计 
  4.教材建设原则 
  新课程在教材方面,以课程标准为准绳,融合了书籍、报刊、网页文本、实物、各类媒体等开放发展的新型教材观。在曲阳四小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选用学习活动方案作为新型教材的基本样式,将各类学习素材根据教师预设的学习活动过程串联起来,一方面为学习者逐步过渡到自主学习做准备,另一方面很好体现了新型教材观开放发展的特点。 
  解读:新型教材观突破了唯教科书为教材的传统观念,互联网作为知识资源成为新型教材的组成部分。另外,嵌入式的知识资源虚库具体形态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学习活动方案的文本构成―― 
  ○用于学习的部分,主要由情境/说明、任务、过程(含各类资源)、评价、总结等五部分构成,供师生在学习活动中共同使用。 
  ○用于教学的部分,主要由教学指南、教师学习资源、其他说明三部分构成,供其他教师教学实施参考用。 
  学习活动方案的文本部分构成了新型纸质“教科书”的内容,其超文本格式的文本发布在学校网站相关学习频道中,供学习者、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时直接运用,无需另外制作演示媒体,也可以供学习者在家庭中通过互联网使用。 
  …… 
  解读:电子学案(学习活动方案)作为新型教学组织工具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的载体。 
  对电子学案构成细节的考虑是建立在对探究学习方式深入认识的基础之上。 
  7.物质环境建设 
  ○软物质环境建设主要的内容是学校课程网站的建设与发布,在现有学校网站的基础上,将网页型格式的学案发布在“科技坊”栏目中,每个学案根据具体的要求加入电子档案袋的超链接。 
  解读:学校主题学习网站建设的主要作用在此处得到了直接的体现。 
  ○硬物质环境的建设主要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科学实验室、结构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建设中一般以4∶1(生机比)的比例配备计算机。 
  科学实验室、结构实验室一般以小组工作台(4~8位学习者一个大工作单元)为教室内的基本单位,辅以2~3台联入互联网的计算机。 
  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以轻便的单人课桌椅为基本单位,便于课堂教学根据具体需要调整摆放方式,教室的两边放置4~8台计算机(不包括教师计算机)。 
  其中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科学实验室需要配置液晶投影仪。 
  解读:从教与学的需求阐述了以新型信息技术为加强手段的理化生等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实践中这类硬物质环境具体建设方案还需要详尽的表述。这类详尽的表述中相当的部分是具体的技术参数与指标,极其典型的技术话语。 
   
  结束语 
   
  本文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分析,而仅仅是供大家在探索学科信息化过程中参考的一类借鉴,甚至是批判的经验。学科信息化是一个开放系统的建设过程,需要用系统论来探索如何建设和促进学习者自组织的学习生态系统;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实践历程;需要在建构整体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对各个实施环境、各项具体操作方案的细节开展深入的探索。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860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