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校本课程 > 正文

开发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校本教材的新思路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8/9 17:27:01 人气:35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摘要 本文遵循校本研究的规律展开论述,首先提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阐述了开发中等职业学校所通用的信息基础理论与实践教程的必要性,着重分析了现代信息社会对于合格建设者的基本信息素质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实际需求,最后提出开发适用于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校本教材《信息基础理论与实践教程》的主要思路。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信息技术 课程 校本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按照国家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教学大纲,各个职业学校都开设了应用国家统一规划教材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我市十所职业学校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目前的统一教材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当中的适用度(主要知识点能够理解并应用、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度、技能增加就业机会等指标综合评定)仅为50%。一方面说明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此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们的学习和实践的需求,与市情、市场不相匹配。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笔者结合新的历史时期对于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信息素质的基本要求,就开发具有我市特点的、符合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的、满足学生们学习需求的、能够切实提高学生们就业综合素质的、通用的信息技术课程校本教材,提出可资借鉴的研究框架。 
  1 我地区应用全国统一规划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不适应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需要。传统的信息技术教材的更新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案例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往往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信息知识结构与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2)教材内容结构体系不适于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仍然受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模式的牵绊,内容结构不成体系,限制了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的运用。 
  (3)教材体系与相关专业配套的技术实践训练不足。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材当中实践训练部分相对薄弱,相比于职校教学设置的技能型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为3:1的目标还相差甚远。与学生所学专业课对接的信息技术实践训练更是严重不足。 
  (4)教材内容与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考评缺乏衔接。“双证制”是近年来在职业学校兴起的新的培养模式。而现实中我们发现,职业技术资格考试当中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部分,与学生们在校学习的知识内容不相稳合。这一现象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正在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与“双证制”培养模式相脱节。 
  2 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开发全市通用的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必要性分析 
  2.1 打造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要 
  当中国进入WTO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际化氛围的影响下,对于从事各行业的专兼职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日渐提高。现代职场重视培养“职业综合能力”,其中占重要比重的指标有两个: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作为以就业为培养目标的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输送有用的合格人才是职业学校和教师们共同思考的问题。对于未来的建设者们的职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应当从职业教育的点滴中做起,把信息基础教育融入到学生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力争使学生们经过三年的职业学校强化,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毕业时的职业能力测试能够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这是我们编写《信息基础理论与实践教程》的初衷,旨在为职业学校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提供一部实用的工具书。 
  2.2 满足中等职业学校不同学生群体的各类学习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当中,对于信息知识学习存在三种不同需求:对电子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及信息技术应用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希望在学校当中能系统深入地学习自己所喜爱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以“会使用计算机”为学习标准的学生群体;以“对口升学”为目的的学生群体,他们能够认真学习教师们传授的各种知识。 
  为满足学生们深造和就业的需求,我们建议职业教育工作者联合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进行该教材的编撰。用系统、简明、实践性强的信息知识来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其信息能力,使之达到适应于就业市场的需求的标准。 
  3 开发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基础理论与实践教程》的主要思路 
  3.1 开发原则 
  (1)思想性、科学性和方法论相统一。教材内容符合国家大政方针,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概念说明、原理论证、数据的引用和现象的描述都做到有据可依。 
  (2)先进性和基础性相统一。注重用先进的科学观点和行业规范调整、组织教材,突出重点和难点,精选基础,形成先进的教材结构。 
  (3)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统一。为了培养既有高中程度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教材既选编“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 
  (4)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教材采用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融合和整合,方便教与学,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作以科学的规范。 
  (5)教材开发与教学改革相统一。开发校本教材,注重转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观念,着重体现对于中职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并把地方教学改革的有效成果、先进方法、新颖内容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 
  3.2 教材特点 
  (1)信息化。信息技术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当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方面作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引领与示范。一方面,教材开发过程中要吸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包括多媒体课件)、音像教材、电子教科书、参考书、图书馆、教育数据库等信息,以及技术含量极高的教材的发展和应用,为未来实现多媒体大学、远程教育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认真组织专家指导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和软件制作人员设计、开发不同类型的电视教材、CAI教材和网上教材等教学软件,逐步形成系列配套的教材,方便师生使用,提高教学效果。 
  (2)立体化。开发立体化信息技术教材,就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立体化教材由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其后续还将涉及教师辅导、电子教案、助教课件、素材库、文字教材、助学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境等有机组成部分的开发。 
  (3)国际化。教材内容应注意体现时代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适应国际化的能力,以适应21世纪信息化、全球化社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4)市场化。教材的编写充分列举掌握不同信息技术技能的职业人才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中的成功案例,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信息基础知识,用以适应现代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5)职业化。在教材的开发上,不但针对一定的岗位(群),还从学生整体职业生涯考虑,适应更换工种、扩大就业面、增强未来竞争力的需要,体现教材的科学性、职业性和实用性。 
  3.3 教材基本框架 
  信息基础理论与实践教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郭炯,祝智庭.基于角色分析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9).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845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