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研究报告 > 正文

《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模式的研究》 研究报告

作者: 来源: 日期:2022/1/6 10:17:54 人气:63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模式的研究》

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对于促进“e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水平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伴随着我省“班班通”项目的开展和持续推进,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逐步形成,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和提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2011年、2012年、2013年度课题申报数达1500多项,参与学校越来越多,涵盖了高中、完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等各类学校;涉及了“课题指南”的八个研究方向,但区域之间、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参与课题研究不均衡;部分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科研经验不足和能力有待于提升,主要表现为:1.研究设计论证不合理:选题太大;课题名称表述不规范;论证内容与研究主题不一致;研究目标和内容空洞,甚至两者不一致。2.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工作融合不够,甚至“两张皮”。3.研究过程不注重原始材料和数据收集和分析,提炼研究成果不够,且报告与研究报告撰写不合理等。还有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碰到难题,需求他人帮助的途径和机会有限。如何加强课题研究全过程管理,如何加强指导和互动交流等对于我省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健康开展、持续发展是必要的。省电教馆作为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的管理部门,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依托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和指导课题研究,对于促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非常重要。

目前,我省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已初步实现网络化管理。省电教馆依托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开辟了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专栏,实现了对课题研究的立项申报、实施方案、中期评估、结题验收、专家评审等主要环节的信息化管理。较之传统的纸质报送材料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各层课题管理部门审核、整理工作的效率,为学校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方便了专家的评审。但综观课题管理平台自2011年启动以来的应用情况,我们觉得平台还是浅层应用,譬如,课题材料的报送,以前是依托纸质媒介,现在数字化,网络化了。课题呈现方式改变,而课题的研究水平很难说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管理的信息化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管理的角度,我们觉得平台还缺少过程性评价和指导的功能,缺少互动交流等管理模块和策略。因此,我们提出了《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模式研究》课题。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在于:尝试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课题管理平台“互动空间”等功能模块,发挥平台的网络教研作用,推动所有立项课题主要参与人员或非参与人员相互“共话”,并与专家组“对话”,解决教学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棘手问题;整合课题管理办法、组织、管理活动、管理平台等因素,依据全过程服务的理念,做好全方位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尤其是有效地对立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服务和指导;共同推动教师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能力,依托课题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等成果,并推广研究成果,凸显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

理论价值:探讨网络教研空间的架构策略;依据系统论等理论,从课题的研究制度、组织、管理活动、管理平台等多方面入手,探讨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模式;依托电教课题的引领,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课题组通过查阅期刊,搜索“中国知网”并键入“课题管理”等主题词,获得课题管理研究相关成果如下:

罗建英、张燕《高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问题分析—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一文中从基于该大学教育科研管理的问题入手,根据改进高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需要,论述了加强课题管理部门的成果转化职能的重要性,提出了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教育科研课题合作,健全课题管理制度等观点。易志勇、黄宜锋、伍春辉的《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初探》以现代管理科学的原理为依据,论述了双层管理、活动管理和载体管理等有效形式,提出了规范化管理、学术性管理和标准型管理等全面质量管理,努力提高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的研究质量的观点;李新林的《福建省教育技术课题管理平台的构建与研究》分析了该省教育技术课题管理现状和国内教育技术课题管理平台提出了构建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及时指导的课题管理平台并详细介绍了平台基本框架、具体功能讨论了平台建设和应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张晓宇《课题联动:一种有效的课题管理方式》提出了课题分群,群内确立带头人,开展群内的交流与探讨,促进科研水平提升的观点;徐燕萍《苏州市中小学课题网络化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提出了立足该市中小学教育科研实际,强化网络管理系统,努力体现教育科研的真实性和实效性等主张。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高校、省级教科研部门、一线中小学阐述了课题网络化管理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提出了基于网络的课题管理平台构建和完善课题管理制度等主张,并对课题管理方式进行了探讨。这些文章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课题信息化管理进行了论述,而课题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制度、组织、管理活动、平台等方面全面整合,尤其是省级管理部门的全过程科学指导与一线学校及时反馈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发展。因此,全面、系统探讨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的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依据的理论

1.系统论  系统论认为整个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们认为在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中理念、制度、组织、活动、平台构建等各因素也是相互作用与相互促进的。它们的整体功能必大于各要素相加之和。在研究过程既要突出课题管理平台网络互动的核心地位,也要加强课题管理中的制度、管理活动等的同步进展,促进课题管理水平的提升。

2.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本课题的出发点是为立项课题所有参与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注重从课题立项到实施方案上传再到中期评估最后到结题验收,甚至研究成果的推广全过程的管理和指导,重视信息的及时反馈,共同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

3.远程教育教学交互理论:该理论主要指在远程教育中,为实现预定学习目标,学习者在自我学习中,与其他学习者及教师,与各种教学资源,与计算机和网络等教育媒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其中相互交流、相互互动是核心。开发和拓展课题管理平台“互动空间”功能,充实“课题研究成果公示、资料下载”内容等,构建“人人通”的交互空间,重视协作、重视交流。

四、概念界定

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指我省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各类立项课题或参与申报而未立项课题。

五、研究目标

1.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平台的功能。

2.建设一支由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一线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全过程指导立项课题进行研究。

3.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非示范校和周边学校的教师共同发展。

4.促进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均衡发展,包括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科之间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六、研究的内容

1.开发和拓展管理平台中的“互动空间”和“资源下载”等子栏目功能,探讨课题管理平台构建策略。

2.探讨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原则

3.探索专家团队构建策略及对教师科研活动的影响

4.探讨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模式

七、研究方法

文献法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课题组通过查阅专著、cnki、期刊、电子期刊、报刊等文献资料,了解了课题网络化管理的意义、平台构建、管理方式和策略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初步制订了从管理理念、制度、组织、教师交互活动、平台等多方面整合策略,尝试探索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模式。

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前,对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平台对各设区市、学校、教师申报课题和立项课题的数量、未立项和中途退出,教师参与讨论的等基本情况进行简要概述及分析,研究过程中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相互交流、专家与参与研究的教师互动等情况进行等统计分析,及时发现开发过程的问题,保证课题研究的健康发展。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本课题以根据我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力求通过构建由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人员、一线教师等组成的专家团队,依托课题管理平台,互动交互,实现“人人通”,达到引领一线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推动教育信息技术深层应用,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八、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通过文献研究,了解我国课题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开展研究找到突破口——明确探索的方向:平台“互动空间”模块的创设及功能拓展;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我省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申报、立项、中期评估、结题验收等管理现状,明确研究的重点:探索课题管理平台的深度应用;研究过程中,在系统论、全面质量理论的指导下,邀请专家,按照小学组、初中组、完中组、高中组进行分组指导,尤其是研究过程的指导,并推进教师相互交流,逐步实现网络教研“人人通”,共享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升自身科研素养和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能力,为培养一批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型教师以及促进各设区市电教研究均衡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九、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1. 整合网络平台,开发“个人空间”,“公共空间”等模块,注重课题研究网络环境下的互动交流

课题组按照实施方案,在馆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向网络部提出了课题管理平台的整合需求,尤其是个人空间”,“公共空间”等互动空间模块的开发和拓展需求。个人空间是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向专家请教问题的模块;“公共空间”是用于课题申报的教师查看、讨论近期大家共同关注的主题模块——一个开放性的主题模块,讨论主题由省电教馆研究部根据广大教师在电教课题研究中共同碰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整理而成,主题由研究部设置,教师可以自由交流。

首先,我们假设课题研究小组在研究实施过程中碰到研究“难点”,依托平台“个人空间”模块,可以与专家团队“对话”,也可进行组内、组间“共话”解决。教师在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免费注册后,应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入后,通过邮件把自己在教研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向相应学段课题专家咨询;相应学段的课题专家登入平台后,可以查看教师提交的教研问题,并给予及时回复;课题组内任何成员可以查看专家意见,从而共同解决碰到的问题。

其次,针对参加教研的教师在某一时期或阶段碰到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省电教馆研究部把它们设置为“公共问题”,供教师在论坛上“争鸣”解决。它的主要流程是:立项课题教师点击“公共空间”,显示登录者所承担课题的名称、课题承担单位、主要内容以及主要阶段专家评审意见等信息,方便教师下载查看,并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所有老师都可以登录参加交流学习。

目前,课题管理平台整合还在进行中。我们在此阶段主要会采用行动研究法。从提出平台需求计划到初步构建,再到应用,根据教师课题研究的需求,进一步修改,再到逐步完善,力求依托课题管理平台加强教师和专家的交流,逐步提升教师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和研究能力,形成一批科研带头人;同时,在省级课题专家团队的配合和帮助下,探索专家对教师的指导策略等方面的问题。

2. 组织专家对立项课题实施方案再次评审,重视课题“源头”管理

为了保证立项课题顺利开展研究,课题组依托课题管理平台加强了对立项课题再次论证的管理。首先,公布立项课题的专家评审意见,供立项课题负责人修改设计论证。其次,通知各设区市电教馆组织辖区各立项课题单位上报《实施方案》,聘请省级课题评审专家对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再次评审,并在课题平台上公布专家综合评审意见,供课题开题后,课题组能够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再实施,从而从课题管理“源头”督促各立项课题对研究方案的再论证,一定程度上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3. 举办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立项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优秀研究成果交流、专家讲座等),加强对课题实施过程指导

20121157日,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立项课题经验交流会在南昌召开,各设区市电教馆负责课题管理的工作人员、各立项课题负责人或主要参与人员共340多人参加了会议。大会通报了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 “十二五”立项课题的研究情况,交流了2011年度、2012年度立项课题的研究经验,培训了课题研究的设计论证和开题实施,布置下一步研究工作。省电教馆宋荣平副馆长在大会上指出教育信息化建设由硬件建设向软件应用转变,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拓展的现状要求开展更深层次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工作。他要求各课题校要注重课题研究实效,再接再厉,争取获得一批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大会还进行了优秀研究成果交流以及专家讲座、现场点评等活动。与会教师纷纷表示获益很多。

4. 开设“课题变更情况申请”管理窗口,完善“以师为本”的管理方式

教师课题变更申请首先由课题负责人在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登入后,在课题变更申请窗口,变更课题参加者等信息后,并打印平台自动生成的课题情况变更申请表,盖好单位公章后,上报市电教馆,市电教馆统一上报省电教馆;省电教馆核对表格信息和平台上的信息,审核后,评审自动更新变更信息,打印证书等需要的信息均取自平台,保证的变更信息的不遗漏、准确。

5.增设研究日志、研究成果模块,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为激励教师把日常教学和课题研究紧密结合,防止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出现两张皮,课题组在课题管理平台增设研究日志、研究成果模块,强调研究过程的材料收集和上传,包括教学心得、研究体会、教学设计方案等。同时一定程度上防止学校突击结题,只重两头,不重中间的现象。目前两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a.教师上传、填写研究日志、成果共享相关内容;

b.县站具有查询、统计、修改、退回、审核材料提交后只有查询、统计功能;

c.各设区市电教馆有查询、统计、修改、删除、退回、审核,提交材料后只有查询、统计功能;

d.数据最终归口到省电教馆,所有功能具备。

3)总结结题阶段。

由于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完成了研究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效。理论方面:探讨网络教研空间的架构策略;依据系统论等理论,从课题的研究制度、组织、管理活动、管理平台等多方面入手,探讨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模式;依托电教课题的引领,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借鉴。实践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课题管理平台“互动空间”等功能模块,发挥平台的网络教研作用,推动所有立项课题主要参与人员或非参与人员相互“共话”,并与专家组“对话”,解决教学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棘手问题;整合课题管理办法、组织、管理活动、管理平台等因素,依据全过程服务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尤其是有效地对立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服务和指导;共同推动教师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能力,依托课题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等成果,并推广研究成果,凸显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

(四)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该课题成立了由研究部和网络部组建的研究团队,课题组课题负责人硕士学位,从事电教工作多年,主持了《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英语移动课题研究》和《“班班通”在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推进模式》等多项课题研究,并在国家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发表过论文多篇;省级论文评比活动中课件、论文多次获奖。主要参与者有中级职称,从事电教工作多年,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省级论文评比活动中课件、论文多次获奖。

平台建设需求由研究部根据教师需求和管理需要设计,网络部承担开发并完善,曾先后多次修改需求和完善平台功能;课题从启动到结题验收所需的基本费都用由本单位承担;课题组重视研究制度的建设,除了修订“课题管理办法”之外,还增设了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制度、检查制度、阶段总结评估制度和研究资料管理制度等。

十、研究成果

(一)课题管理模式实践模型的构建。在初步探讨了课题管理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课题管理策略,初步构建管理模式实践模型。

该模型主要着力于拓展“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课题管理平台的功能,规范系统流程,初步构建网络教研需求模型。它主要适用于参加课题组织管理和维护的(省、市、县)电教系统管理人员、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系统测试人员和实施课题研究普通教师等。该模型以满足中小学一线教师科研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依托课题管理平台,辅之以专家现场指导、会议、讲座等方式,把传统的管理方式和信息化管理方式进行整合,进行省、市、县、校四级管理,以全过程服务为理念,重视实施方案的“源头”管理,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诊断性评价,关注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切实汇聚各专家的正能量,共同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的网络化发展。各模块以及模块间的相互作用的情况具体如下:

省电教馆、市电教馆、县电教站、学校组成了一个四级课题管理体系。省、市、县三级电教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依托平台,进行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的常规管理,可以从“管理后台”审核相关课题材料,统计基本数据;省电教馆还可组织专家通过平台对所有课题进行网上评审、打分,发布评审结果。

课题教师注册登入后,可以通过课题管理平台上报课题“申请.审批书”、“实施方案”(已立项课题),“中期评估检查表”,“结题鉴定书”等课题研究主要阶段的材料;通过平台的“资源下载”、“课题展示”、“推荐成果”等模块内容查看、下载自己所需的资源,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依托平台“个人空间”、“公共空间”模块实现与专家“对话”,实现课题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共话”,共同“争鸣”某个主题,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进优秀成果共享,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缩小区域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差距。

课题专家团队从我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评审专家库中选取组建。专家团队负责通过平台对申报立项、实施方案、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等材料进行评审,并给予意见;积极参与现场指导学校做课题,并通过课题管理平台认真指导学校、老师个人进行教学科研。

(二)课题管理平台功能的拓展和整合。“课题情况变更申请”功能已基本开发完毕,并投入使用。教师可以依据研究需要和分工进行研究情况更改。在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材料上报期间,设置课题情况变更申请窗口,让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有权限更改立项课题的负责人、主要参加人员、课题承担单位等相关信息,省、市、县管理部门只要审查、核对更改信息无误后,平台会自动更新课题变更信息。资料下载、推荐成果、课题动态、互动空间等模块正进行整合当中。

(三)课题的管理原则:以教师为本的原则,完善教师自己管理课题方式。例如课题负责人、主要参加人员、课题承担单位等课题情况变更申请由原来学校提出书面申请,报送到市馆,再由市馆报送到省电教馆;学校报送申报表格式混杂,报送时间不一,教师的基本信息出入等让课题情况变更繁琐;省电教馆审核后,要在课题管理后台对照课题变更信息逐一更改,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申请和自上而下的审核的过程。有时学校结题鉴定书的主要参加者信息又与课题情况变更表,后台的信息不一致,增加了审核人员的无形劳动,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精力;甚至有时还有遗漏的现象等。课题变更申请首先由课题负责人在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登入后,在课题变更申请窗口,变更课题参加者等信息后,并打印平台自动生成的课题情况变更申请表,盖好单位公章后,上报市电教馆,市电教馆统一上报省电教馆;省电教馆核对表格信息和平台上的信息,审核后,评审自动更新变更信息,打印证书等需要的信息均取自平台,保证的变更信息的不遗漏、准确。在互动空间设计中主要是围绕教师与外部环境(管理平台、资源、专家、其他教师等)的互动交流,让教师自己看到每个阶段的报告和专家评审意见,并能通过互动平台向外部环境寻求帮助,激发自身科研兴趣和动力,提高解决教学重、难点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以教师科研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根据访谈、调研的情况,教师缺少一个与专家和其他教师的互动空间,我们设计的空间是这样的一个模块:立项课题教师点击“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互动空间”,左边显示登录者所承担课题的名称、课题承担单位、主要内容等信息;右边显示:“个人空间”、“公共空间”。若没有立项课题的教师就只出现公共空间模块,以便参与交流。个人空间是用于该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向专家请教问题的模块,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的信息取自课题申报时教师输入的信息。教师也可点击“公共空间”参与互动交流。“公共空间”是用于立项课题和没有立项课题教师查看,讨论近期大家共同关注的主题(一个开放性的主题,由研究部根据广大教师在电教课题研究中碰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整理而成,主题只有研究部设置人员可以发表)模块,教师可以自由回复。课题组依托平台,不断开发板块功能,力求满足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需求,并逐步实现教师学科教学与课题研究的融合,真正能依托教育科研解决自身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强师。

自上而下管理和自下而上管理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县、市、省各层级的管理和指导作用,尤其要发挥省级专家的指导作用,挖掘课题负责人自我管理的潜能,组织做好课题的全过程管理。省电教馆除了依托平台实现管理外,不定期举办全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成果交流活动,通报某一时期立项课题研究情况,总结优秀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供各立项课题借鉴参考。同时,为了把教育信息技术与传统指导结合,省电教馆通过组织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面对面,手把手指导课题申报人开题、修改实施方案等等,多途径指导教师做研究。

全过程服务原则,为了让教师顺利申报课题,为教师制定了“课题指南”,倡导教师依据指南,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考虑学科背景,选有助于解决教学困惑的课题;课题组依托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开辟课题管理平台,设置“文件通知”,“课题动态”等栏目,保证公共信息的及时更新,让教师第一时间了解课题研究的最新信息;不断丰富“资源下载”、补充“推荐成果”,更新“课题展示”,共教师参考借鉴;针对教师在实施研究过程中,不方便获得专家的指导和同仁的支持,拓展互动空间的功能,争取全过程满足教师的科研需求;不断探索激发课题组专家服务一线教师的意识、兴趣、机制等。

(四)专家团队的构建策略

拟聘专家首先由各设区市市电教馆推荐,省电教馆审核后,编入省级课题评审专家库。课题评审时,评审专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设置权限后,即可参加课题评审。省电教馆综合专家评审意见和评分等指标,进一步筛选专家,做好专家的动态更新。目前已组建成一支由高校教师、中小学一线教师、电教馆同志、教研室同仁等组成的专家团队。组建团队前主要是层级推荐的策略;组建过程中采用动态筛选的策略;组建后按学段采用小组策略,指导本学段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研究。我们的目标是按学科分学段组建团家团队,让有教研能力的学科老师担任评审专家,努力做好教学和科研双重指导。

十一、存在的问题

1.课题管理平台功能还需进一步细化。“个人空间”,“公共空间”是本课题管理平台中主要拓展的模块,是为了解决目前课题研究交流不够,针对教师缺少课题研究网络交流的机会而设置的,目前整个平台的构建虽已完成,教师的互动交流的功能还没有发挥,影响了教师的交流观点、共享资源。

2.课题情况变更网上申请已投入应用。教师登入资源网,上报课题情况变更申请,并打印平台自动生成的课题情况变更申请表,加盖单位公章后须由县电教站、市电教馆的逐级上报至省电教馆,省电教馆核对网上变更信息与纸质信息一致后,平台信息才自动更新。此时,就出现了申报表的报送与申报表审核,再到变更信息的更新,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差;且教师打印出来的中期评估检查表和结题鉴定书是没有变更前的信息等问题。

3.现在教师非常容易从网上获得各种资源,导致抄袭、拼凑现象较多;上报的课题的数量较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多,“手动”打假效果不够理想、效率不高等。根据课题立项申报评审和实施方案评审时专家意见,课题研究方案对于后台的课题相关情况统计和反抄袭等模块的设置不够,尤其是反抄袭软件等的引进是很有必要的。

4.申报课题的学段不平衡,幼儿园申报的数量不多等问题,个别设区市申报课题总数不多,积极性不够高,需要进一步督促。

十二、反思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1.加快平台的开发和应用。网络环境下的课题管理模式强调课题管理平台的应用,且是深层次的应用。目前,平台已基本能满足普通教师上报课题“申请.审批书”、“实施方案”(已立项课题),“中期评估检查表”,“结题鉴定书”等课题研究主要阶段的材料。同时,省、市、县三级电教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可以从“管理后台”审核相关课题材料,统计基本数据;省电教馆还可组织专家通过平台对所有课题进行网上评审、打分等。平台将依据教师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需求,不断修改模块及功能的设置,拓展平台的深层应用,提升平台网络教研功能等。

2. 个人空间”,“公共空间”模块的完善

个人空间”,“公共空间”主要指课题研究小组与专家团队的“对话”,与其他教师“共话”的网络空间,目的就是探讨并解决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碰到的教育科研问题。其中专家团队由高校教师、课题管理人员、一线研究型教师构成;课题研究小组主要包括立项课题的负责人、主要参与人员;其他教师。

3.增加与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的链接:http://www.cetr.com.cn/e21web/,方便教师应用“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网络管理平台”查询和参考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研究经验。

4.力争开发课题统计、反抄袭等功能,完善课题管理。

十三、参考文献

1.罗建英,张燕.高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问题分析—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16):38-41.

2.易志勇,黄宜锋,伍春辉.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39):51-54.

3.李新林.福建省教育技术课题管理平台的构建与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180-181.

4.张晓宇.课题联动:一种有效的课题管理方式[J].浙江教育科学,20094:48-49.

5.徐燕萍.苏州市中小学课题网络化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210:47-48.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3076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