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实施路径与模式探索——以广州市为例*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10/2 11:41:57 人气:89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实施路径与模式探索
           ——以广州市为例*

曾 海 孔静萍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远程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1)

摘 要: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高度融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本文从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入手,对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的内容、平台、测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以期提升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途径

引言

2013年,教育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简称“提升工程”),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信息化社会下的教育教学生态圈,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预期目标。[1]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传播,培训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也符合传播学理论的规律,而且涉及到教育传播和网络传播两大类型。教育传播的基本方式有自学传播、个别传播、课堂传播、远程传播等,而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方面的不断深入应用,远程传播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突破自身瓶颈、提高专业能力和获得终身学习途径的重要保障之一。互联网+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的全面推进中,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面临着新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只有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掌握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教学理论、方法和技能,将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中,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2]

一、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现状

广州市于2003年起组织全市约10万人次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及考核,应用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009年,完成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广州试验区”工作,率先研究探索和实施具有广州特色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实现了广州试验区的规模化培训、规范化管理和高效化组织,培训学科教师7万余人,占全市专任教师总数的91%。2009年起,参加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共培训教师近5万人,累积参训人数为全省最高。

近年来,广州市高度重视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把“信息技术成功融入学与教过程,改善教育教学效果”作为改革的目标,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形成了一批典型的应用模式和示范案例。[3]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内涵有了较深的认识,学习和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提升,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三通两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形成了一批广州特色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特色应用系统,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优秀教学成果,城区薄弱学校和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初步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市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4]

“提升工程”启动后,我们对广州市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网络问卷及抽样调查,参加网络问卷调查的教师覆盖了市区及十二个区县,人数超过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的10%。对网络问卷数据、抽样调查以及对教师在完成培训过程的动态研究分析发现:

(一)在培训的内容方面,教师们已基本掌握PPT基本操作,希望进一步接受Office高阶培训,急需多媒体课件设计、开发与制作技术,教学资源的检索、获取、加工和使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与教学策略等课程,如图1、2所示。

(二)在教学资源需求方面,教师们集中指向教学课件、优质教学设计案例、典型示范课例。也有部分教师提到Mooc资源、Moodle课程、微课资源等,如图3所示。

(三)在软件工具需求方面,前三位分别是教学动画制作、视频编辑制作、图形图像编辑技巧,如图4所示。

图1 教学课件制作能力

图2 培训内容需求

图3 教学资源需求

图4 软件工具需求

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普遍水平仍停留在简单应用,获取网络信息资源意识不强,仅有半数教师能通过网络获取资源;资源加工能力较弱,对图片处理工具、音视频编辑工具熟悉程度一般;网络资源应用面较窄,较多局限于备课与课堂讲授;课件制作能力一般,基本为简单的PPT和视频动画制作,且缺乏网络教学信息管理经验。这与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必要开展“提升工程”。

二、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模式与路径

依据现状,广州市“提升工程”确定以模式研究为驱动,创新开展基于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实现“大规模、高质量、重实践、高效益”,将培训纳入常规全员培训体系,避免运动式培训,实现常规、常态。实现“五个一”的战略目标:即,构建一套发展性测评指标体系、创建一个示范网络研修社区、遴选一批优秀应用实践课例、打造一批技术应用示范单位及培养一批信息技术应用名师典型。

广州市“提升工程”,依托全国工程办提供的诊断性测评系统测评结果,实现课程超市智能推荐与自主选学,探索开展混合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作业作品竞赛推进教师主动应用和专业自主发展。在培训的方式、组织形式、发展测评等方面全面创新,探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施路径。培训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培训流程

(一)创新培训模式,实施与日常教学同步的混合培训,应用案例驱动,实现培训的常态化和常规化

创新培训方式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以集中面授和网络学习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流,教师们在网络研修社区中寻求与同伴合作解决实践中疑问,交流教学成功经验。统筹部署校本研修与教学同步,实现研修内容和理论的“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教学技能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统筹实施“提升工程”,融入到广州市常规培训过程,实施以网络和面授教学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混合式培训。理论素养网络研修课程、校本研修课程、校本实践等环节通过工作坊主持人、研修助理的在线实时辅导为深度融合提供了契合点。平台为所有区县、学校部署研修专区、研修门户,用于组织线下的校本研修,展示研修成果,形成研修的氛围,以研代修,以研促修,实现能力提升工程常规化、常态化。

图6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

2.基于“双微”与教学同步。中小学教师培训时间有限,以手机、平板电脑APP应用为载体随时随地的移动式学习,提供微课程、微课题形式的案例式课件给教师开展微学习、微研修,作为培训手段的有效补充十分必要。案例式培训比理论课教学更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可以指导教师进行微课、专题小课件等课件制作,安排与日常教学同步课件的制作全过程分步骤的解析,提高他们运用软件的能力,增强其课件制作的信心。作为协同策略,可按学期教学安排培训与研修进度,配合教师教学进度,提高参与研修的积极性,推动应用,培训与应用有机结合,提升教师课堂实际教学能力。

3. 分级分层分类分岗个性化培训。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的层次、教师的岗位、教学专业都不尽相同,因而必须按照学校的级别、层次和岗位进行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一是基层学科教师,可以由远程辅导教师进行基于校本培训和网上培训相结合的混合培训,可通过网络研修社区的研修支撑功能进行实践反思和自我提高。二是分类培训,根据教师的学科专业特点、年龄特点、应用能力现状等设置不同级别的培训内容与考核标准。三是分岗培训,按照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不同岗位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考核侧重点。

(二)完善系统环境,打造支撑移动学习,具有多终端、智能化、个性化、开放性、大数据特征的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基础数据、统一应用管理、统一身份认证” 的“五统一”原则,提供区域性研修与个性化研修支持,建立资源生成与聚合系统,创建社区化示范性网络研修平台,实现广州特色的网络三社区(学习、研修、生活)“三融合”平台,且具有三双特色:“互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 的双平台,“微学习、微研修” 的双微,“智能化、移动化”的双化。提供完善的教师个人学习空间和人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支持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教研活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需求,以先进的信息技术环境支撑和改进教师培训的实施模式,如图7所示。具有以下特色功能:

图7 “三融合”网络个人学习空间

1.智能推荐按需实训。建立智能化、标准化的课程推送与自主参与研修活动的选修机制。注重评测结果与选修培训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关联,利用测评平台开展前测,根据教师的测评结果与活动阶段为教师推荐合适的课程资源与研修主题,科学有效的支持按需施训,改变被动培训的现状,避免培训的同质化。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课程和研修活动,并可以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系统可提供针对性的提示功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体验,如图8所示。同时提供完善的学习指引信息,用模块化、顺序化的教研活动组织方式,人性化的学习工具支持,构建了教师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修空间。

图8 个人中心课程超市智能推荐适读课程

2.信息交流双向互动。教师不仅是信息服务对象,更是信息创造主体。微博、微信、话题、日志、工作坊、资源共享、档案袋等工具让教师可以创造属于自己、属于团队的各类信息资源与教研活动,并可设定自己的信息分享范围,构建社区化的个人学习空间。教师之间可以相互访问并自由交流,互评活动成果,取得共同进步。系统平台可以记录记载教学实践过程,保存完整的学习与实践过程。

3.研修活动积分银行。研修社区采用标准化积分银行系统,各类研修活动可以积分,实现存储统计、兑换学时等。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实践研修活动,获得更高的人气,提高学习活动的兴趣化、竞争化,具有一定的游戏性特点,使教师可以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对优秀案例或优秀教师奖励学时、奖励高端培训,学时记录作为评定教育名家、名教师、名校长的基本条件,学时记录评定职称的基本条件,学时记录教师资格证注册的基本条件。

4.有效汇聚研修资源。平台可根据教师学科、学段和兴趣等个人信息从研修社区、培训资源库中提取大量针对性资源和活动推荐信息,并推送到教师平台,提供个性化的资源聚合服务;教师可通过资源共享工具上传自己的教学资源或推荐优秀教学资源,和系统提供的资源一起,按学科、学段、类别和形式等一同构成研修资源云。

5.展示评价优秀资源。通过资源云展示大厅,将征集到的一线教师日常使用信息技术的成功教学经验、示范课例和作业作品等优质资源分学科进行展示,增强专家、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分散投票、集体评价、专家点评等遴选优质资源,通过积分奖励、角色升级等营造应用氛围,激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内在动力。

6.研修工具高效支撑。提供个人档案袋作为知识管理工具,即时通讯工具以满足异步和同步交流功能,在线直播教学室和在线高清教学厅具有同步研修互动组织功能、集体交流功能和专家指导功能,一对一在线辅导室和白板工具可协作编辑。

平台还集成了学习效能工具,显示教师学习活动以及群组活动的日程信息、进度信息,督促教师进行学习。

(三)应用部颁标准,构建广州本土“双微”特色可定制的培训资源体系,探索区域化落地的应用机制

优秀的资源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核心要素,是培训成效的基础保障。我们依据教育部的“培训课程标准”,结合广州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完善、深化细化,让标准落地应用。并在培训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引导,遴选一批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优秀实践应用课例,实现汇聚共享的资源云,生成广州特色的资源体系,支撑微学习、微研修的实现,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淘宝”资源超市模式。

1.“淘宝”式课程超市。借鉴MOOC机制,探索具有广州特色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超市模式“教育淘宝”。根据学科、学段、授课对象岗位属性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等建立分层、分类、分岗的课程体系,以网络课程、研修活动与微课等多样化形式呈现。通过自主建设、引进改造、遴选征集、并网服务、过程生成等途径汇聚,以充分满足不同类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性化资源需求。注重在培训过程中收集、整理、加工生成性资源,并实现汇聚、展示和共享,极大地丰富了本土化培训资源。

2.本地化特色内容适切。根据教师需求增减切合实际的内容。首先,加强教师利用网络搜寻可用资源的能力,尽量使用网上资源为我所用。其次,加强二维图片处理、音视频编辑软件内容培训。第三,加强教学网页制作开发能力等实用内容。此外,还包括课堂教学与管理、科研、操作技能等方面,扭转教师观念,深化学科与技术整合理念。

培训实施过程注意整合广州优秀培训项目资源和遴选一线教师资源入库,通过技术改造后上线纳入“提升工程”课程超市,将广州“数字教育城”建设成果推广专题的培训列为必修课程,作为充分体现培训资源本地化的重要举措。

(四)研发测评体系,创新机制,基于真实应用情景,实现测评结果智能关联的按需施训

认真贯彻部颁“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应用能力测评指南”,探索研发发展性测评指数体系,体现“提升工程”的顶层设计。开发测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测评系统,输出教师个人及区域发展测评报告。注重利用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帮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程度,科学评价能力发展水平。测评内容密切联系教师一线教学和专业发展实际,反映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程度。

1.探索“L+U” 发展测评模型。在大数据理念和方法的支持下,建立提升工程发展测评“L+U”模型。开发以真实教学实践应用能力考核为核心,支持分层、分类、分岗测评需要的在线测评支持系统。检验实践应用、水平能力的培训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激发教师主动学习,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可持续化发展。

发展测评对教师的学习、研修、应用等行为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依托广州“三网融合”的教师专业成长社区,基于大数据理念,从海量的元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全面性,全程数据采集,全面性动态数据;2)个性化,评价个体,多样性指标,动态修正;3)多元化,评价形式多元,客观、主观,纵向、横向;4)可视性,知识及能力增值情况可视化,直观图形反馈。

发展测评从两个方面进行覆盖,即学习行为分析(L部分,本地化Localization)、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线测评(U部分,通用化Universalization)。L部分主要采取线上数据采集的方式,直接读取教师的学习与研修的记录。U部分以线上测评为主,结合直接读取平台个人信息、分析教师实际教学环境等,使用熵权法(Topsis)进行统计分析。设定基本观察点,线下线上相结合,基于大数据分析,多元评价,线上活动数据智能化收集,线下活动数据,注重专业实践和研究材料收集,多元化评价,提供教师个人发展测评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尝试面向管理者、学校、培训机构给出对应的发展测评报告。

图9 提升工程发展测评“L+U”模型

2.基于情景的测评。根据实际需求,在已有IT技能自动测评技术和经验、基于远程网络的档案袋评价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测评的研究成果,开展基于真实应用情境的测评机制与模式。从信息技术知识、案例分析与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三个层面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测评。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线测评(U部分,通用化Universalization)使用学科教学案例进行评测,从“两条主线、五个维度”来评估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两条主线: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五个维度:同质群体分析、教学环境分析、学习结果评估、应用水平评估和专业发展评估。

(五)创新组织形式,确立多样化的全员培训,通过竞赛带动,培育信息技术名师队伍

探索将“提升工程”的实施融入到广州市全员培训中,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机制,继而在全员培训中逐步推广混合培训模式,实现常态化、常规化研修,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均衡发展。

1.融入常规性全员培训。分批、分阶段实施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的“提升工程”全员培训,“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不断扩大全员培训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通过培训资源与网络研修环境的深度融合,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网络家园”,支撑教师的网络研修活动,促进教学实践应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培育若干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引领带动教学应用。积极探索广州市教育行政及其业务部门、广州市远培中心、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学校“四位一体”的远程培训管理模式,按照分类分层分岗培训要求,构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网络研修社区支持分层、分类的研修活动组织,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研修支持工具,打造区域性教师研修活动空间,加强线下研修与线上研修活动的结合,强化校本研修支持。

2.开展信息技术技能竞赛。在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择与本职教学相关内容为主题,完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作业作品(参照教育部“晒课”的要求,包含教学设计方案、授课PPT、课堂片段实录及评价材料等)。建设“培训资源云大厅”汇聚教师提交的所有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作品,形成培训作业目录系统,开展投票评选优秀作业作品。

技能竞赛按照校级、区级和市级逐级递进,通过技能竞赛,挖掘、推选出年度优秀作业作品,然后进行改造和再应用,进一步丰富教学应用案例库。示范引领区域内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

3.实施区域特色校本研修。鼓励区、县根据区域特色和优势开展跨区、跨校联合性研修,实现互动交流协同提升,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将中小学校的校本研修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有机结合,重点以学校层次推进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建立了28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试点校,通过试点学校的经验推广与实践观摩,促进其它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

实施教师、校长、督学、专家、研修组长等多级研修组织模式,创建个性化的校本研修社区。教师可创建按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修主题分类的工作坊,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针对性强的研修活动。校长、专家、督学创建的课题、主题、工作坊,教师可参加并实施教学实践管理,加强线下研修与线上研修活动的结合,各成员可分类上传研修资源与成果。各类资源经聚合后,以学科、学段、主题为维度提供浏览与下载功能,促进高效共享。

2015年试点期间,越秀区形成基于网络平台开展的“三联六合”教师研训模式;海珠区科研引领,结合“海教通”的应用,开展跨校课题研究、混合培训模式;荔湾区教科研结合,尝试基于信息化环境“二元五次”常态课协同研训模式;天河区建立线上线下结合以自组织为特征的校本研修组织模式;增城区从制度层面突破创新,利用继教网网络平台有效开展边远农村学校及民办学校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结合的混合培训。

4.形成专家巡回指导体系。重视发挥骨干教师队伍的引领示范作用,遴选能成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学科一线教师组建讲师团队,参与资源建设和培训辅导,以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并打造“泛专家化”的培训团队。采用远程辅导和校本培训的方式对乡村和教育水平不发达地区进行定向培训,送教上门,将培训的重心放到农村及郊区学校,以满足教师的基本知识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保证培训目标、方式和内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结语

广州市作为广东省“提升工程”试点市,2015年部署5个区开展试点,2016年全市推广,取得积极的成效,形成一系列的应用成果。已完成9万多名中小学教师“提升工程”混合培训,建立了28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试点校,汇聚生成了7万多件作业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优质培训资源实现交流共享。该项目培训资源也同时用于我校所承担的教育部“国培计划”任务,并得到来自江西省3000多名参训教师的好评。

通过实施广州市“提升工程”,构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营造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良好氛围,推动形成教师积极参训、协同研修的良好氛围,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覆盖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有赖于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要靠培训机构和培训团队以及培训平台的支持,需要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多方的合力协同创新,才能充分调动培训资源,达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助推广州市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形成进程。充分发挥学习、研修、生活“三融合”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平台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五统一”的原则以及考核评价等机制的保障下,实现“五个一”的战略目标,努力实现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广州市教育信息化进程,缩小城乡、地区差距,助力广州建设成为教育现代化示范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 s7748/201311/xxgk_159042.html, 2013-10-25.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杨伟杰.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的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版),2009(7):77-80.

[4]吴强,李文斐,徐文谦.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的实践研究——广州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转变[J].中国远程教育,2013(4):16-22.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6)06-0001-07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与示范项目“开放大学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及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项目编号:粤高教函[2012]9号);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年度研究项目“终身教育背景下开放教育课程超市与学分银行制度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课题编号:2011TJK180);广东省高等学校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与示范项目“广州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模式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编号:粤高教函[2012]9号);广州市教师远程继续教育创新学术团队(项目编号:穗教科[2014]14号-13C13)

作者简介:曾海,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职业继续教育、计算机应用。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2501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