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科知识 > 知识考点 > 正文

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要点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8/15 10:13:53 人气:132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第二章  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包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

第一节  教学理论

1、夸美纽斯的教学理论:总原则是教育应当适应自然。在此之下又提出四个原则:教与学的有效性原则;教与学的便利性原则;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教与学的简明性与迅捷性原则。夸美纽斯创立了班级教学和学年制的教学组织形式。

2、卢梭的教学理论:倡导自然的教育方法。他认为应该刺激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发挥他们身体的官能,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卢梭反对空洞的文字说教,而是要追求有用的知识。

3、裴斯泰洛齐的教学理论:把直观性原则作为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并提出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各条教学原则。

4、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教学理论研究中,建立了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他认为应该通过人类永恒不变的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培养儿童的善行。赫尔巴特把教学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四个阶段教学,后来为人发展,把第一阶段分成两步,变成五个阶段:预备、提示、联系、总结、运用。这五个阶段的教学,人们称之为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

5、杜威的教学理论:儿童中心论。杜威所力倡的思维被称为“反省思维”,包括五个阶段:问题的感觉;问题的界定;问题解决的假设;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通过行动经验假设。杜威认为这五个阶段的顺序不是固定的,而且这五个阶段中的每一阶段均可进一步展开。

6、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认为科学的基本结构就是每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的体系。主张发现学习,假设式教学,主张进行探究式学习。

7、布鲁姆的教学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和掌握学习理论:(1)布卢姆最早提出将学生学习行为作为教育目标并对教育目标加以分类研究。他推出认知、情意和技能三个领域的教育目标。其中关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简到繁的梯度。(2)提出决定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第一,认知的前提能力;第二,情感的前提特性;第三,教学的质量。布卢姆认为这三个变量对学习达成度的影响作用,分别占50%,25%,25%。(3)布卢姆从职能的角度把教学评价分为三大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8、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1)认为教学活动过程应该包括社会方面的成分(目的、内容),心理方面的成分(动机、意志、情绪、思维等)和控制方面的成分(计划、组织、调整、控制)。(2)他规定教学过程的结构成分分为: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结果。他还郑重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作用的发展(运动、变化)。

9、加涅的教学理论:(1)应把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2)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九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3)教只是为了帮助学生的学习。

第二节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华生、桑代克、斯金纳和班杜拉。行为主义各学习理论的共同之处是:将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新联结的过程,即S-R之间的联结。

1、经典性条件反射最初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并作了详细研究。

2、华生认为心理学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的外显行为。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反应。

3、桑代克是第一个根据动物行为实验研究而建立学习理论的教育心理学家。他提出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三大原理。

4、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可以看作是两种最基本的学习模式。

5、班杜拉认为,环境因素、个人对环境的认知以及个人行为三者是彼此相互影响的。学习的产生来自于观察和模仿。其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四个阶段。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认为:学习就是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2、托尔曼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S与R的直接联结,主张把S-R公式改为S-O-R,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

3、布鲁纳和奥苏伯尔都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但布鲁纳强调发现学习,奥苏伯尔强调接受学习。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也称有意义学习。

4、加涅将学习的过程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为此他提出了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非常著名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该信息加工模型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三个系统协同作用的过程。这三个系统是加工系统或称操作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预期系统。加涅进一步提出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每一个学习行动都可以被分解成八个阶段,它们是期望、注意、编码、记忆、提取、迁移、反应、强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

主要理论:

1、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2、知识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3、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理论家们认为学习模式应该更着重于学习者自身的建构和知识的组织;社会建构主义强调情境性学习、情境性认知,强调知行统一。

4、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乔纳森的3C,即情境(context)、协作(collaboration)和建构(construction)。乔纳森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首先应关注知识的建构;其次应创设有意义、真实的学习情境并运用他们已建构的知识;第三,学习者之间应协同努力,教师应担负起指导与督促的作用而不是一个知识供应商。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马斯洛被心理学史家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2、罗杰斯创立的当事人中心治疗法在心理治疗领域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罗杰斯关于学习的主张主要有:人皆有其天赋的学习潜力;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目的才会产生学习;在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下才会有效学习;主动自发全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学生独立思维与创造力;重视生活能力的学习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三节  传播理论

1、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

2、传播泛指信息的交流活动。通常所讲的传播是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为了共享信息、相互影响而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的活动和过程。

3、按信息的接受者可将传播分为:人的内向交流;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4、按传播媒介的内在特质可将传播分为:人际领域;广播领域;文献领域。

5、“香农—韦伯”传播模型,认为构成传播的有七个要素:(1)信源,即传播者,可以是个人或社会组织;(2)编码,把具有确定意义的消息转换成不同类型的符号和信号;(3)通道,把这些符号或信号,依附、存贮在物质性的载体上,这种载体就是媒体;(4)译码,把信号还原为符号并解析其意义;(5)信宿:接受消息的受播者;(6)反馈:受播者在接受信息后产生心理上、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反应,这些反应反过来影响到传播者,使传播者加以调控;(7)干扰:来自系统之外的因素,影响到传播的各个环节。

6、哈罗德?拉斯威尔传播模型——5W模型:Who(由谁传递)、Say What(传递什么内容)、In Which Channel(如何传递)、To Whom(向谁传递)和With What Effect(传递效果如何)。后来布雷多克发展为“7W”模型,增加了:Why(为什么)和Where(在什么情况下)。

7、贝尔洛的SMCR模型认为传播的最终效果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员、信息、通道和受者死部分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并且,传播技能、态度、知识水平和社会及文化背景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

8、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型:新型的控制论传播模型,其核心是在传播过程中建立反馈系统。

9、传播的四大功能:探测,协调,娱乐,教育。

10、教育传播就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向特定的教学对象传播知识、培养其技能、帮助他们形成优良品质和个性的传播过程。教育传播与一般传播的不同表现在:传播者与受播者的特殊性;信息的特殊性;媒介的特殊性;目的的特殊性。

11、传播者是信息的来源,接收者是意义的来源。

第四节  系统理论

1、系统科学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横断学科,它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把教育技术的研究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并把教育系统设计引入20世纪的研究热潮之中。系统理论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2、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3、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是运用逻辑和数学手段,研究和描述系统的一般原则、模式和规律的横断科学,包含了关于“系统”的科学、系统技术和系统哲学。

(1)系统观点认为,系统是现实世界中一种最普遍的现象,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领域都具有系统的特征。

(2)层次观点是指,作为整体的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结构组成的。

(3)人们通常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过程中的能力和秩序称为系统的功能。

(4)系统的动态观点是指考察系统时不仅应当研究系统的静态结构与功能,更重要的是研究系统的历史演化,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再由有序向无序的演化过程并形成某种稳定的动态结构的机制。

(5)开放观点是一般系统论的重要思想,是系统的一般模式。

4、系统理论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即整体性、综合性、有序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5、系统科学的“老三论”: 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

6、系统科学的“新三论”: 耗散结构理论(比利时化学物理学家普里高津创立)、协同理论(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倡导)和突变理论(法国著名数学家雷内?托姆创立)。

7、系统科学方法,简称系统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的总称,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第三章  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育技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最终目的。

第一节  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体的过程和现象。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为同化、顺应、平衡、适应、组织化的过程及相互间的作用构成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

2、“阶段”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种时间段落。他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核心要点是强调在认知发展不同阶段中质的差别及在同一发展阶段中由认知结构所决定的认知能力水平的平衡性,并以此来代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年龄特征。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1、代表人物有斯腾伯格、凯斯、希格勒等。

2、认知结构有三种成分组成: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3、现代认知心理学更强调教育和训练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主动地产生策略、选择策略、自我控制及调节的过程。

第二节  认知结构

1、皮亚杰用图式(schema)一词来描述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被内化的动作。

2、广义地说,认知结构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3、个人在认知结构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

4、奥苏贝尔把学习者认知结构三方面特征称之为三个认知结构变量:(1)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即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利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必须在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2)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 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3)认知结构的“稳固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

第三节  学习风格

1、那些持续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就构成了学习者所具有的学习风格。

2、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三个层面。

3、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4、学习风格的认知因素也称认知风格或认知方式,主要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1)格雷戈克的学习风格分类:分为具体—序列、具体—随机、抽象—序列和抽象—随机四种类型。

(2)考伯的学习风格分类:分为善于想象的、善于吸收的、善于逻辑推理的、善于调和的。

(3)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场依存性的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不那么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倾向于以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场独立型的学习者在认知活动中倾向于更多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4)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

5、学习风格的情意因素涉及很多方面,与学习动机有关的主要有内外控性、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

(1)控制点是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的因素的看法,一般分为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相信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及其结果是由自身具有的内部因素决定的,自己的能力和所作的努力能控制事态的发展。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认为,自己受命运、运气、机遇和他人的控制,是这些外部的、且难以预料的因素主宰着自己的行为结果。内部控制者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外部控制者的成就动机相对较低。

(2)焦虑是指个体对某种预期会对他的自尊心或自身利益构成潜在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担忧反应或反应倾向。

(3)坚持性是指个体为完成学习任务而持续地克服困难的能力,通常以学习者每次学习活动所持续的时间的长短为标志。

第四节  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主要指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动力。动机对人的行为、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动机水平的高低和强弱决定着个体活动的质量、水平和效果。

2、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第四章  教学媒体应用

教学媒体既是教育信息的载体,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也是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  媒体的本质及类型

1、媒体:狭义媒体是指各种信息的载体或传递信息的工具、中介;广义的媒体概念包括人体器官本身在内的(自然媒体)的工具、媒介。

2、自古以来,人类用来记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体有以下8种:语言、造型媒体、文字、印刷媒体、音像媒体、缩微媒体、远程传播媒体、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和传输技术。

3、教育(学)媒体是指在教育教学情景中所使用的承载教育(学)信息和传递教育(学)信息的所有工具、中介。

4、教学媒体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将教学媒体等同于教育技术。

5、最早对媒体进行论述的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的“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6、媒体的类型主要有: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结合媒体、交互媒体。

7、程序教学媒体具有以下优点: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个别化学习;即时反馈和强化,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局限性有:在教学处理上过于程式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培养,如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不利于发展想象力;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否则不能达到的理想的效果;教学程序编排工作量较大。

第二节  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形态发展

1、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能动性。

2、教学媒体的个别特性:(1)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应动特征的能力。(2)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存储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3)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4)参与性: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它可分为行为参与和感情参与。(5)受控性: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

3、媒体的形态发展:(1)共同演进和共同生存;(2)形态变化;(3)增殖与会聚;(4)延时采用。

第三节  媒体与教学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1)集中注意,激发动机;(2)材料直观,有利于感知;(3)形象具体,有利理解;(4)便于回忆,有利巩固(记忆,主要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回忆);(5)提供示范,培养技能;(6)扩大教育规模;(7)提高教学效率;(8)促进教育改革;(8).提高教育质量。

第四节  视听媒体传播教学

1、视听媒体传播教学是指在传统的学校教育基础上形成的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系统,借助现代视听媒体进行教学信息的传播,并以班级授课制这种集体化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活动。

2、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是整个系统的四大要素。

3、视听媒体传播教学是集体化教学和视听教学相结合的产物。

4、视听媒体传播教学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这类教学系统的结构是以学校与教师为中心的集体教学结构;二是以视听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或传播手段来进行教学的视听传播方法。

5、视听媒体传播教学的缺点:(1)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技能与才干。(2)教师是主宰,因此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决定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多都不适合来完成那些技能和态度方面的教育目标。(3)双基模式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第五节  视听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1、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看,教学就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运用一定的教育媒体与方法,向受教育者传播一定的教学内容,使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能力、行为、态度等发生变化的活动。

2、进行视听媒体选择时需考虑以下因素:(1)学习成果的类型;(2)学习者特征(教学对象的分析);(3)教学目标、任务与需求;(4)实际情况。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2452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