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和案例研究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2/17 9:50:20 人气:43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中央电化教育馆陈庆贵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和案例研究”(课题批准号:BCA070075)。 主要成员:王继新、王陆、黄天元、邢西深、洪文秋、杨卉、张敏霞、黄涛、 崔鸿。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信息化普及工程,是一项关系国家未来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工程。本课题研究开始时,农远工程2003-2007周期已经结束,却逢进入全面推动应用的阶段。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通过研究,总结提炼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教学应用模式。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在农远工程(2003-2007周期)结束以后,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十分关注工程的应用和应用的效果,总结提炼出教学应用模式和案例,能够更好地指导、推动农村教师在农远环境下的有效应用,推进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2.通过研究,总结形成与教学应用模式相关的教学案例。教学应用模式需要有教学案例的支撑,教学模式也是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形成的,这两者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研究过程中,承担子课题研究任务的实验教师,他们不同时期的教学课例的采集与分析就特别重要,这是教学应用模式形成的基础。
    3.通过研究,有效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素质,形成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的成长案例。在研究过程中,促进参与研究的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综合学习能力的目的。
    4.研究的方法。研究中主要采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法。新兴的学习科学在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为农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这就是“基于设计的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一个研究的新方法学,它提倡教育研究要回归到现实生活的经验世界,在学习发生的地方研究学习。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一个既有利于学习的实践又有利于学习的研究的有效的环境,深入课堂进行及时而细致的现场干预以及长期而缜密的现场观察,在解决学习问题,促进学习实践的同时,加深对学习的理解与认识,发展学习的理论,并把其推广和应用于其它情境中。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农远工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时效性,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新活力

    1.农远工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农远工程经历了系统设计(前期准备)、工程实施和后续发展阶段(全面应用)。工程的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从2003年到2007年,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模式3),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2),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模式1)。教学资源的推送,采用三种方式:农村小学教学点配送成套教学光盘直接送达,农村小学通过IP卫星接收教学节目,农村初中通过IP卫星和互联网接收或下载教学节目。

    2. 农远工程具有阶段性和时效性特征

    一般意义上,工程具有阶段性和终极性,任务完成了工程的目标就实现了。但是,农远工程具有特殊性,农远工程建立起来的远程教育系统要持续保证源源不断地为农村学校输送优质教育资源。因此,我们所说的农远工程具有阶段性和时效性,主要是指农远工程系统、资源、设备,特别是终端配备的设备等,具有一定使用时期和使用寿命,需要升级换代不断更新。

    3. 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注入活力,才能保证系统持续有效的运行

    农远工程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家工程,建立起来的农村远程教育服务体系,是要长期为农村教育提供持续不断的优质资源。我们认为:工程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使千千万万的农村学校和学生受益。农远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注入活力,应该纳入农村教育信息化和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轨道,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才能保证农远系统工程持续发挥作用和效益。

    (二)农远工程为农村学校配备的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的教学环境,开启了农远环境下的教学应用,随着工程的推进和应用的深入,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信息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已经成为主流

    本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把着重点放在农远工程模式一、模式二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应用模式研究上,随着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发现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的配备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已经成为主流。

    (三)农远工程,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但是,本地化资源重构或二次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农远工程的资源主要是指国家(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组织开发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卫星、互联网等方式源源不断的将这些资源传送到农村学校去,使农村学校享用到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除了共性资源外,还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建设需要;还有校本课程资源教学的需要;也还有教师个性化教学资源使用的需要,特别是当教师专业发展以后这种需要更加强烈;存在着共性资源“水土不服”的问题,如:城里老师的讲课,可能不适合农村老师的需要。所以,根据需要开发本地教育资源和进行本地化资源重组就显得很重要、也很有意义。
本地化资源重组的含义应该包含本地化、校本化和个性化。本地化资源重构或者叫资源的二次开发与整合,一般应由地方教育信息化部门根据需要统筹安排实施,以满足当地学校不断增长的教与学的需要。校本化资源,一般是指在选用本地化资源的基础上,再整合、加工形成符合学校需要的资源,为教师教学服务。学科教师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出发,对教学资源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将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的整合,使异构资源符合本地情形,以满足个性化教学与学习的需要。

    (四)农远工程环境下,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以媒体为中心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新形态

    所谓课堂教学形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教师、学生、媒体资源之间关系的整体形式和表现,体现的是在某种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技能的整体状态。我们认为:农远工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存在三种课堂教学形态、:以媒体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态、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形态。

    (五)在研究和探索中,形成了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农远工程环境下三种课堂教学新模式

    1.协管导学式

    协管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是针对农远工程中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在农远工程规划设计阶段就已经考虑了的,在农远工程应用的实践中又得到了升华。
    所谓协管,是指教师在不具备专门的学科知识的情况下,把教学光盘资源或卫星电视资源等作为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虚拟教师,通过它们向学生提供学科专业知识,而实体教师则着重发挥教学组织管理以及学习引导的功能,以此开展教学。
    实体教师:主要指农村村小、特别是农村教学点的教师,由于这些地方存在学科教师的结构性短缺,实体教师通过播放虚拟教师的教学节目,帮助学生以他们最佳方式学习,实体教师的行为由“教”变为“管、控、导”,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2.虚实结合授导式

    虚实结合授导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虚拟教师、虚拟学生和实体教师和实体学生相互结合与协同的一种教学模式。虚拟教师和虚拟学生均来自于各种技术模式提供的教学资源。而实体教师和实体学生则是对虚拟教师和虚拟学生进行消费的受益者。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面向的是那些建制完整、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中小学校,这些学校的学科教师相对齐整,他们在教学中不只是播放资源,而是研究如何利用农远资源为教学服务,特别是如何利用好通过各种途径送达的虚拟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虚拟课堂能够给实体教师和实体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参照系与交互对象。虚拟教师和虚拟学生主要起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展示与示范的作用,他们面向的是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大课堂。

    3.异构异步混学式

    异构异步混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对教师要求更高、同时实施起来也更为复杂的教学模式。所谓异构,是指农远工程传送的教学资源是由不同设计与开发人员提供的媒体表达形式,其在教学作用和功能等方面与本地的教学目标、环境等状况存在差异性,不能够完全匹配本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本地化重组。
所谓异步是相对于同步而言的,是指教师在先进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利用经过精心设计的异构资源,开展的教与学活动。这种异构异步混学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形成了三个常用的变式:基于资源的交互性学习模式,基于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基于环境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如图7所示。异构异步混学式教学模式已经在中西部农村学校中广泛采用。

    (六)农远工程环境下,教师的教学应用一般会经历“初步感知、模仿学习、自主创新”三个发展阶段,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农远工程环境下,西部农村教师的教学应用一般会经历三个成长阶段,即初步感知阶段、模仿学习阶段、自主创新阶段。这与新技术进入教学应用领域,一般教师掌握技术的应用规律相吻合。当然,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不同的教师,背景不同、教龄不同、对职业投入的程度也可能不同,有的可能经历很长时间的初步感知阶段,有的可能很快就进入模仿学习阶段,也有直接就进入模仿学习阶段。农村中心小学和中学的老师,可能前两个阶段都很短,就很快进入自主创新应用阶段。但是,总体来说,教师在农远环境下的教学存在这样的三个阶段。

    (七)农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可推广应用,同时也具有变化与发展特征

    通过基于设计的研究,构建的“协管导学式、虚实结合授导式、异构异步混学式”三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学模式的稳定是相对的,它受到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四要素的影响,要想充分发挥作用,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约束性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其次,是资源。再有,是技术与环境。

    (八)农远工程环境下的案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既对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提供了支撑,也真实反映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规律,同时,对推动农远工程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 案例研究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提供了支撑

    案例在形式上是教学实践,在内容上则是教学理论的体现。成功典型的案例能生动地诠释教育理念,或者解读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所以案例实际上成为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对参与课题研究的84所(不含贵阳市和西藏自治区专项课题的子课题学校)农村子课题学校的实验教师,他们实验初期、实验中期、实验后期的录像课例和教学设计,进行过结构化处理和统计分析。从中提炼出农远工程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三种形态、课堂教学的三种教学应用模式、资源二次开发或本地化处理的结论。这些结论是建立在案例研究和反复验证的基础上的。

    2. 案例研究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源泉

    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总结教学经验,积累成功教学素材,分析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思考教学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成长的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像贵阳乌当区阿栗小学徐永胜,原教育部周济部长到过这个山区的农村村小,听他用光盘上过课,周部长夸奖他用光盘上课上的好。徐永胜坚持在农村村小当校长,把一个学生不愿去上学,学习成绩全区排名倒数的学校,变成在贵阳市、贵州省出了名的村小。他自己也成了名师,坚持用农远资源上课,到贵阳电视台讲座、上公开课,到各地去介绍经验。

    3.案例研究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优秀教师的丰富的教学智慧通过案例加以传递,成熟的教学经验通过案例得以共享,案例研究探讨,可以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智慧。陕西宝鸡市相家庄中学物理教师南建校,农远工程开始时,他的信息技术能力等于零(自己计算机没用过),参加课题研究以后,运用农远资源上课。在研究实践中,针对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并提出农远环境下物理教学的 “三段、四环、五步、六过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又经过反复修订,把物理课型划分为“讲授课”的三段落、“自学(讨论)课”的四环节、“实验(探究)课”的五步骤和“综合(学习)课”的六过程。他编著的远程教育学科教学应用指导手册》正式出版,他的影响不光在宝鸡,在陕西也出了名(见《农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案例》)

    4. 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案例研究中,教师通过总结反思、撰写案例,既是对教育教学问题的真切回顾,更是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客观评价,就教育教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总结提升,有利于总结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反思教育问题的失败教训。甘肃天水秦安县西川中心小学语文老师李秀,善于在教学以后的反思。她运用卫星资源上课,开始运用“整体镶嵌”模式,分段整体运用资源;经过教学实践和反思,感到采用“局部点染”模式,开展情境互动教学,更加灵活方便;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运用“穿插互补”模式,巧妙应用农远资源;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和实践,进入到整合资源的创新应用模式。善于总结反思,李老师运用农远资源教学成了名师。

    5.案例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案例研究中,教师撰写教育案例,是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相互联系的桥梁。湖北天门多宝一中思品课教师严葵红,在农远环境下开展思品课的教学模式研究,从开始的彷徨到初步进入、从借鉴利用到初尝甜果、从“单兵”出击到“集团”出击,经过几年努力,成为天门市的名师,还带出了一支队伍。学生原来不爱上的思品课,在他的农远环境的课堂上,变得兴趣浓厚。他的论文、课例、课题全市获奖,到电视台、电台讲座,成为高考辅导、高考命题专家等(见《农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案例》)。

    6. 教育案例是教师教研成果的独特表达形式

    教育案例与教育论文、科研课题同样都是教师的科研成果形式。教育案例是教育论文与科研课题的科学研究最小单元和素材,教育论文与科研课题有了教育案例的支持,研究才是深入的、客观的、典型的,使科研研究更加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像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郑庄小学邢文静原来已经习惯于传统的一本书、一枝粉笔教学。学校装备农远环境后,开始不愿用农远资源上课,看到学生到农远教室上课时的兴奋与高兴的劲头,她也开始应用。最初她对农远资源的使用仅仅限于现拿现用,不懂得灵活选择,更不懂得整合。后来,她开始整合卫星资源,虽然花费不少模仿学习的时间,但是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再到后来,她提出了基于卫星资源的四环识字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明理内化—多元评价”。围绕课题研究,发表了一批论文。她的论文、课例、课题成果多次获得县、市、省的表彰。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2221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