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结题报告 > 正文

《发展社区教育 建终身学习体系研究》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10/27 19:29:52 人气:37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课题负责人:黄秋生 南昌大学、课题编号:1504YB282)

一、研究目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已经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世纪。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了引导人们紧跟世界快速发展的步伐,应对各种挑战;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教育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本、美国、北欧诸国等借助其独特的社区教育形式诸如社会教育、社区学院、民众教育等加快本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正处在“单位”社会向“社区”社会的转型时期,大批的“单位人”转向“社区人”,社会成员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区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休闲以及学习的主要场所。尤其自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以来,社会各界逐步加深了对教育引入社区的重要性的认识。迈向学习型社会必须以教育的开放性为前提,而社区为这种开放型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同时,社区教育正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形成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学习城市(区)、社会的重要法宝。鉴于上述,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首先,把握社区发展总体趋势,总结国内外成熟经验;其次,实地考察认真分析,结合江西本土实际,探讨江西社区教育的不足与所在问题;最后,通过总结分析,探索江西社区教育发展方向,寻求适合江西社区教育发展的模式,并提出相应策略与建议。
二、研究意义
  江西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之一,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应努力加快提高公民整体素质的步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顺应知识经济社会和终身学习社会的发展趋势。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以加快发展地方经济,和谐兴赣。而社区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我省的起步较晚,借鉴别人经验的同时使之本土化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从我省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制定符合实际的相应对策成为我省发展社区教育迫在眉睫的大事。本论文以此为出发点展开调查研究,旨在为加快我省社区教育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同时,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提高我省公民的整体素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很强的现实意义;亦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社区建设的有关政策提供帮助。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实地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具体情况为:
  1、文献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现有的以文字形式为主的、与社区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社区教育的研究现状、把握国内外发展社区教育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及教训,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实地研究: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把握江西省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探讨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本论文通过无结构式访问、参观等形式对赣州市章贡区、南昌市西湖区的部分社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本研究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江西省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的把握、发展社区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探析以及相关对策研究上面,这三部分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
四、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最终成果包括三篇论文:《学习型社区发展趋势与对策初探》(载《南昌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终身学习评价机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载《继续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刍议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拟载《南昌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以及一份研究报告《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在上述四项成果中,又以报告书《发展社区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为本研究的最终成果主件。本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一、江西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现状
  自迈入21世纪,随着我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尤其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后,社区教育在我省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目前,我省社区教育的发展呈现多样化、多层次,既设立了配合中、小、幼基础教育的各类辅导班,又开设了面向社区成年人的“补偿教育”、“再就业培训”、“终身教育”等课程,同时,还创建了老年活动基地、老年大学,部分地区还搭建了社区教育的网络平台,以不断满足社区成员的需要,促进社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几年来,通过社区教育实验区的试点工作,我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社区教育实验区,如赣州市章贡区、九江市浔阳区、南昌市西湖区、东湖区等等。自2004年,省教育厅、省文明办、省民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意见》以来,我省社区教育工作按照先城市、后农村,先实验、后推广的方式,逐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社区教育。但毕竟我省社区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很多工作都在摸索中进行,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行政政策制定、机构设施建立、专职人员培养、教育内容设置等方面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2、特点
  本课题组认为几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社区教育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一)试点先行,辐射铺开
  为了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社区教育发展道路,我省结合多方面因素,决定在经济、文化背景等条件相对较好地区首先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通过试点运行,摸索并积累经验,带动其他地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而实践证明,我省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由城市中心区向边缘区扩大,由城市向农村延伸
  我省社区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考虑到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很多软、硬件条件的支持,目前我省社区教育的开展仍以城市社区教育为主,逐步由城市中心区向边缘区扩大,由城市向农村延伸。
  (三)以农村村落建设推动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
  2003年,我省首开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先河,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村落建设,在乡(镇)、村委会、自然村三个层面实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一会五站”(一会即农村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五站即村落社区公益事业服务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文化活动联络站、社会互助救助站和民间纠纷调解站)为载体的农村村落社区建设新思路,并确立了都昌、浮梁、永丰等10个县(市)100个村落社区示范点。在引导和发挥典型示范的同时,2004年我省全面推开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并尝试城乡社区间的对接,形成城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3、存在的几个具体问题
  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它的基本构成要素可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从以上四个角度入手,根据对我省社区教育发展现状的总体把握及个案分析,发现我省社区教育呈现以下特点:
  (一) 教育者——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欠缺,人员结构缺乏合理化
  (二)受教育者——高龄化
  (三)教育内容——集中于文化生活的表面
  (四)教育手段——方式单一
二、江西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探析
1、学校与社区的结合问题
  从学校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学校都处在一定的社区内,学校为社会所有、社会所治、社会所享。要解决学校固有的弊病,必须借助和依靠社区的教育力量,让社区参与和评估。如参与同社区紧密相关的各种重大决策和改革;参与协助学校解决各种问题,支援学校财务等。同时,学校教育侧重的是一种知识的教育,是一种相对定型而统一的教育,无法全面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对于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人品德完善等方面的职能相对薄弱,此外青少年在学校的学习几乎处于半封闭状态,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和体验。从社区的角度看,学校是社区的文化教育中心和传播科学技术的中心,学校拥有各种宝贵资源如学校的基础设施、学校的师资力量等。通过学校和社区的结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扩大了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文化教育的需要,消除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改善社区的生活,共同建设和发展社区。
  目前,我省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学校与社区的沟通与结合,但尚未形成政府、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学社”结合,发展社区教育在我省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需要完善,实践应用需要摸索。
  (一)区域差异
  我省下设11地级市99个县级以上单位,各地的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各地的教育状况也很不平衡,这些也都在社区教育上得到表现。从地域条件看,由于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差距,加之学校与家长的实际情况等,就出现了城镇条件较好的学校接受信息快,学校与社区的结合起步早,系统性与规范性较强;而在偏远的地区和农村,社区教育还是一个刚接触或还没有接触的名词,学校与社区的结合发展难度较大。
  (二)基础条件
  首先,“家庭——学校——社区”三方的关系协调是目前“学社”结合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目前国家、地方各级法律和规章制度并未确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权力范围,组织保障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使得学校无法发挥更宏观的作用,家长和社区无权干涉学校的一切决定。因此,学校与社区的结合,首先应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其他职能部门来统筹本地方的教育、科技、文化的协调发展,动员社区各个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工作。比如,设立“家长、教师协会”或者组建“家长委员会”,专门负责监督学校和家长对任务的执行情况,行使家长对教育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其次,我省社区教育实体和场地的缺失,使得学校与社区的结合呈现动荡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应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挖掘筹建可作为社区教育专门场所的教育实体。同时,学校与社区的结合,需要服务于此项工作的专业工作人员。再者,对于社区与学校结合的资金投入也是制约我省“学社”结合发展的因素之一。
  (三)中小学与社区的结合
  我省学校与社区的结合与互动主要体现在中小学与社区的结合上。以学校或社区为主体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教育活动,并将学校内的文体活动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以便于社区分享学校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学校在调动社区资源方面或社区与学校的沟通上的缺陷等,社区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收效不大,同时,社区居民大都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定位在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起到社区教育的作用。
  (四)高校与社区的结合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接触到高等教育。这就为社区与高校的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省社区教育发展比较注重中小学与社区的结合,而忽视了高校与社区的互动。高校基本被排除于社区教育之外,不能真正发挥高校大众化、服务化的特点。高校的教育资源无法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居民所用,学校无法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等,造成了资源浪费。再者,高校本可以根据社区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相应的社区师资,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还缓解了社区教育师资匮乏、不专业等难题,直接支持地方社区教育的发展。最后,高校学生也应是支持社区教育发展的人才资源,而这部分资源还未得到真正的开发与利用。
2、社区教育针对性的问题
  (一)城市与农村社区教育相结合
  在我省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全面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很多。首先,城镇人口比例一直在上升,城镇社区教育的开展尤其是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实践无疑会给其他地方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之处。我省社区教育的发展应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城市社区教育要做好,为其他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出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实现社区教育的共同发展。其次,农村社区教育应该抓紧。由于我省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并未如预期顺利,收效也并非尽如人意。最后,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使得不少城市都多多少少的出现了“城中村”的问题。这些村落虽然在区域上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其居民是由农民身份转来,存在着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劳动技能缺乏等问题,因此,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劳动技能,改变其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城中村”改造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老年教育
  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切实开展老年教育,是解决日益严重的老龄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时下,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的老年人已不再满足于这些单纯的娱乐性民俗文化活动。如何贴近老年人的活动个性和兴趣点对社区的学习机会、内容以及方式作出调整,响应中央提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24字工作目标,让老年人更健康、快乐的生活,充分体现他们的自身价值,是我省开展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社区教育应考虑的重点问题。
(三)劳动力状况看——劳动力素质的改善
  我省劳动力在文化程度和教育程度上是一种低水平状态:一是基本文化教育程度低下,文盲和半文盲数量大。二是劳动力文化教育程度不平衡。一方面是产业部门分布不均衡,例如,据我省2002年的统计,农业产业部门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0.56%。另一方面是各行各业中的高级专门人才少。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培养一线操作、技术型人才。这给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就是要与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共同改善我省劳动力的素质状况,促进我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 从学历状况看——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结合
  通过江西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告中显示,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尽管我省的受教育人数有了一定的增多,但是,如何借助社区教育的发展来促进我省社区居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我省公民的整体素质,是我省开展社区教育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仅仅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来提高我省的整体素质毕竟是有限,而社区教育涉及的对象广泛,辐射的范围之大、影响力之强,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学校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社区教育以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不拘泥于学历教育,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也迎合了当前社会上一部分苦于无法进入学校深造的群体需求。
(五)从教育经费的投入看——社区教育经费的多渠道筹措
  教育活动首先是一种消费活动,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资金的投入,否则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开展社区教育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教育经费不足,投入到社区教育事业的经费微乎其微。这成为制约我省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我省社区教育的经费主要依靠行政划拨,但单纯从行政事业经费中划拨显然存在不足,还存在区域差异,一般靠辖内机关团体或企业单位提供的有限的经费资助,因此社区教育的开展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很难顺利地开展,同时经费投入的差异也会拉大社区教育发展区域性差异。
三、相关对策的研究
1 加强理论研究
  为了使我省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课题组认为我省应该认真做好以下工作:(1)多学习、多借鉴。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向国内社区教育起步早、经验丰富的省(市)学习。把他们的具体做法搜集、整理甚至编印成册,系统的介绍给全省各地;同时,有目的、有选择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考察。(2)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对我省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指导。(3)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社区教育课题立项研究工作,可聘请我国社区教育的资深专家作顾问,组织专门的课题小组开展有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把社区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力求及时以科学理论指导全省的工作实践。
2、 政策法规制定
  (一)社区教育政策的制定
  从我省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可行性、方向性、规范性、协调性的原则,来制定符合社区教育发展规律的政策,应包括社区教育发展方针、社区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社区教育发展对策和社区教育发展的激励政策等内容。通过确定政府正确引导、高校积极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主体发展的对策,形成一个四维一体的战略发展模式,并通过激励政策的制定,吸引政府、高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发展。
  (二)社区教育法规的制定
  从我省目前的社区教育发展现状来看,笔者认为我省社区教育的法规制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立社区教育的法律地位以保障社区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2、明确社区教育机构的重要职能,协调、指导、推动和评估各地社区教育的发展。3、制定社区教育的激励机制,吸纳国民教育体制中的各级各类学校参与到社区教育的发展中来。4、保障社区教育的公平性,社区教育是面向全省的全体社会公民的。
3、落实基础性建设
  我省社区教育工作的不足在于社区规划和管理体制上条与块的分化,造成了管理机关过多,各自为政的局面。可以建立一个有各级政府领导牵头,教育、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有关部门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办事机构,专门协调和规划社区教育,形成市、区、街道三级社区教育工作体系。该委员会可下设隶属于街道的办事机构,便于管理社区教育的职能部门,行使相应的行政权力。而在街道、镇(乡)社区教育委员会人员组建上,还可安排社区所处地方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以及教师的加入。这样既可以强化学校对社区教育的义务及责任,又可以发挥学校在社区教育中的地位和优势,并能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可考虑社区内的企业、事业及其它社会团体的代表参加,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经费上开辟一条社会集资,单位赞助的资金来源。
4、财力资源的支持
  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我省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有限,因此为保障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在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意见实行的同时,注重财政支持和广开渠道相结合,实现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同时,除加大教育经费投资力度,增加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同等重要。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应该提高管理水平,合理规划教育经费的利用,以实现教育经费合理利用的最大化。
5、物力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社区拥有的文化、体育设施,社区的文化财产——博物馆、展览馆等,甚至社区的自然环境都要有效地加以整合和利用。可以由街道办事处出面,吸收驻区拥有教育资源的单位的领导人为社区教育委员会委员,将委员所在单位如司法局、图书城、体育馆、公园等作为社区教育的基地,具体方法是由街道办事处和这些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实行职能对接,重新调整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社会教育机构原有的盈利性质的运营方式等。再者,对社区内的业余大学、科普中心、职业技术学院等进行整合,赋予新的教育职能,促进学校与社区的双向开放和衔接,发挥这些机构的双重教育功能。按照共信共建共享,互动互补的“三共两互”原则,跨部门进行合作,把各驻区单位,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物质资源整合进来,尽可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
6、开发社区教育课程
  目前,我省乃至全国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仍没有步向正规,形成统一的模式。通常情况下,社区教育课程的设置是通过社区行政部门发放问卷,调查居民需求,然后根据需求量大的领域聘用临时教师或者依赖志愿者进行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所要实现的是一个“大教育”的概念,从时间上,它包括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等;从空间上,它包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且还协调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统合。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良好的课程设置。以“循序渐进,从单一的实用性到多样性”为原则,选择可贴近居民需要首先开设以实用性内容为主的课程,直接服务社区建设。
7、建立社区教育评价体系
  社区教育的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中包括社区教育的运行、评价、完善、再运行等一系列阶段。及时、准确的评价可以为社区教育的有关领导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而逐步规范、完善社区教育的实践活动。建立健全配套的社区教育评价体系是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而社区教育是一个结构、功能复杂的复合系统,涉及的因素众多,难以通过一个指标或侧面来反映全部的目标。因此,要想全面的考察和评价社区教育的状况,就必须把一系列互为联系、互为因果的指标进行系统的整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8、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在地方社会方面,要加大民间团体在构建社区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工作力度,积极通过评价体系的优点和长处来唤起社区居民的学习意识,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大学为代表的教育系统的工作内容必须有一个质与量的提高。这包括在评价体系中的大学的咨询工作、评估工作等等。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新闻媒介的监督功能。通过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利用新闻舆论对社区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长处和优点进行倡导和颂扬,使更多的人们来了解社区教育,参与社区教育。因此,我省可确立以政府、大学为主体、社区教育事业机构为辅,还包括新闻媒介和民间组织等组成的评价监督机制。
9、社区教育成果的评价
  传统的教育模式使我们一贯认为学习成果是建立在学校教育上的,即接受正规教育后获得的证书。这种评价机制最终导致了社会对以各个层次毕业的人就有相对层次上的划分,也无形地形成了一个忽略了教育本身为培养人的个性、人性和创造性的基本功能。对于自觉投入社区教育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要改革目前的用人制度,转变以往那种只重视在学校中接受正规和正式教育的观念,加强对社区教育的质量的认证,并在就业、升迁过程中给予认可和重视。当然这离不开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规范,离不开严格、公正的考核和合理的评价制度。
五、创新与突破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结合我省的实际状况,经过详实的实地调查分析与总结,提出了通过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的改进以保持社区稳定发展的必要性。2、结合我省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对策,设计社区教育的常效组织机构图,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措施,挖掘、开发和利用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科技资源在内的所有可用社区资源。3、在对江西省部分社区教育进行个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省社区教育在终身学习观下如何定位发展与应对的方略(社区课程、评价制度等)。这点正是本研究较之以往的相关研究的创新与突破之处。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2091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