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研究报告 > 正文

博客辅助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10/27 18:58:15 人气:99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课题负责人:周云倩 南昌大学;课题编号:11507YB253)

内容摘要

本课题通过将新兴的博客技术与本科教学联系起来,实地考量教师博客和课堂教学应用对接的可能性,研究教师博客如何更有效推动课堂教学,建立课堂内外的联动体制等实际问题。本研究发现,教师博客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教育传播模式的创新及整合、有利于教育信息资源的聚集和共享,并可部分解决师生交流缺位等现实问题。

本课题重点是着力于教师博客辅助课堂教学的传播实效研究,依据教育传播理论,从教师主体及受传者(学生)角度分别验证和考量教师博客的传播效果及教研目标的达成程度。

本研究突出了教育学和传播学学科研究的交叉性,并综合利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对比试验法等研究手段展开全面研究。依托科学研究和实地调研,本研究最后指出教师博客在辅助课堂教学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教师博客的专业性和互动交流功能仍有待强化;而在体制层面,教师博客亟待纳入高校正规教学“体制内”,建立一套有利于教师博客推行应用的机制,使其更好地发展成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校本教研的一种创新模式。

关键词:教师博客;教育传播; 使用与满足; 实效研究

目 录

导言 …………………………………………………………… 1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第二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 2

第三章 理论依据…………………………………………… 4

第四章 研究内容…………………………………………… 6

第五章 研究意义 ……………………………………… 7

第六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 7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思考 ………………………………… 9

第八章 研究创新与突破 ……………………………… 18

导 言

“博客辅助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一般课题,批准于2007年11月。经过课题组辛勤的工作,项目研究的最终成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本课题组拟从研究背景、理论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结论等几个方面为项目的研究做个总结性的报告。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研究现状

博客作为一种“用网页形式来呈现的个人日记”(约翰·伯格),发轫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于2002年传入我国,仅几年时间博客数量实现30多倍的跳跃式增长。随着博客这种网络交流方式的兴起,博客专业化和类型化成为博客传播的发展态势之一,其中教师博客的异军突起成为博客向专业领域渗透的一种有力佐证。据中国教育人博客网统计数据显示,如见在百度上的“教师博客”网页达到27000多个,注册人数一直稳定增长。[1]这一现象已引起理论界的积极关注。如何利用这种新兴的交流方式,结合当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亲和力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亦成为当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外的相关学者主要是从依托网络博客建立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以网络博客作为学生展示自我和互动的媒介以及辅助学生学习的媒介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已有部分在实际的高等教育中得到运用,例如,美国的爱荷华州立大学、瑞斯大学和哈佛大学。国内的相关研究大体上都集中于借助网络博客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方面,还有个别学者提出在高等教育中要依托博客建立导学制(项国雄 孔利华:《高等教育中基于博客的导学制研究》,载于《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12期)。尽管有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博客在教育中的应用,但似乎都习惯将博客的运用于正规的课堂教学割裂开来,认为博客的运用范围主要是学生的校外学习。本研究提出应将博客技术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将博客代表的网络时空与课堂教学的物理时空对接,利用教师博客扩展师生间为课堂教学的物理时空所限制的知识与情感交流,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本研究的创新点所在,目前来看这也体现了博客技术在高等教育层面运用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和发展趋势。

第二节 研究目的

尽管随着博客信息技术的兴起,有关博客的研究目前已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但就目前来看,如何针对本科教学推动其合理运用,相关研究仍十分欠缺,特别是在我省领域更是处于缺位状态。本研究希望对新兴教师博客的全面研究,结合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现有经验,将这一信息交流技术运用于本科课堂教学,以期解决教学交流缺位等实际问题;并通过对教师博客辅助课堂教学的实地研究和实效测度,促进其作为“教辅”作用和提升本科教学效果,形成学科教学创新及开拓性探索。

第二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研究问题

本项目研究起因是关注到了当下博客技术兴起热潮,并创新型地将博客运用到本科教学,通过博客与课堂的对接和模式运用,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推广运用的前景等。本研究紧紧围绕以下研究的核心问题展开,并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对比实验、访谈法等深入研究,对教师博客辅助课堂教学的规律和传播特性进行探析:

1、博客辅助课堂教学的可能性问题。其中包括博客引入教学后,给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及教育信息传播模式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等。

2、博客辅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其中包括来自受教者和教师主体的效果评价和使用体验等。

3、博客辅助课堂教学如何达到效果最优化问题。其中包括来自学校层面和教师主体层面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研究课题确定后依据一定的知识、事实和资料,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说明,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课题研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检验假设的过程,也为课题研究指明方向。本课题对上述提及的研究问题做出尝试性解答,提出下述理论假设,并通过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课题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

1、教师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传播媒介,具备引入课堂教学的可能性,并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及整合。

2、学生对教师博客的使用及动机不同于浏览其他类型的博客,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3、教师博客具有积极的课堂教辅效果,将大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能,两者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4、教师博客的专业化发展将更有效提高学生使用的满意度,提升其教辅效果,呈现显著相关关系。

第三章 理论依据

第一节 教育传播理论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教育也是一个传播系统,该系统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四要素构成。教育传播学是研究教育传播系统的传播过程与传播规律,指导人们合理运用和开发一切教育媒体,传递教育信息,以发挥最优化教育效果(魏奇.1989)。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看,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着重于以下几方面:(1)传者—教育者研究,如教育者的地位、作用、特点与素质分析;(2)教育传播内容研究,包括教育信息的本质与特点,教学目标分析,教育信息的传递变换规律的研究;(3)教育传播媒体的研究,如教育传播媒体分类、功能与特点,媒体的选择组合和应用等;(4)受者—学习者研究。研究学习者的地位、作用、特点与素质分析等;(5)教育传播效果的效究。如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分析与评估教育传播的社会环境制约等。[2]

教育传播理论作为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经历了蓬勃发展与实践应用高峰。当下进入信息时代,现代教育呈现教育、传播、科技一种多维度汇流趋势,已从单纯的课堂教育走向使用多种传播媒介作为教育手段,教育传播理论面临新的研究课题,比如针对当下各种新技术与新媒体构筑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研究各种新型教育传播过程,分析其教育传播效果等。

教育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正因为它的跨学科性质,为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研究余地。从传播学角度去探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互动及其规律,不仅有着它的必要性而且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在本研究中,针对教师博客这一特殊新型媒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选择与使用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其中涉及到了教育者(传者)、教育传播内容、教育传播媒体(博客)、学生(受者)及教育传播效果测度等。

第二节“使用与满足”的传播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研究受传者如何对待和使用媒介信息,以受传者个人接触信息的动机和目的是否得到满足,来确定传播效果之有无和传播效果之大小。一般来说,受传者出于不同的原因和动机来向媒介索取信息,如果得到满足,传播就是有效果的。传播学家E.卡兹等人在1974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并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3]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之前传播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就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进行研究,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研究受众的行为和心理。传统的理论认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受众是被动的,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受众成员是具有特定“需求”的,并且基于此来主动选择、接触、“使用”媒介,从而获得“需求”的“满足”。

在本研究中,在博客辅导教学的教育传播模式过程中,也存在使用-满足这一特定模式,本文引入传播效果研究中的“使用—满足”模型进行调研和分析,以此测量学生作为受者使用教师博客的动机、行为和效用满足等。这一模型的运用可以体现教育和传播的学科交叉研究,也具有现实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体现了研究的创新思维。立足于学生主体的角度反思和考量教师博客作为新型教学媒体的实际传播效果,是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传播关系新变化的积极跟进,也是对如何更好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新型教育传播模式的探求。

第四章 研究内容

第一节 教师博客的传播特性

通过研究,了解教师博客作为一种教育传播媒体是如何运作的,分析其作为知识和情感交流手段的传播特性和传播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其与课堂教学对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第二节 教师博客的应用现状及价值

除了通过对国内外教师博客运用的相关数据资料收集整理,本课题组还将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方式,以南昌大学为研究个案管窥江西高校教师博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教师博客的教研运用价值进行全面剖析。

第三节 教师博客辅助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博客的出现,代表了网络环境下教育传播关系的新变化,也是更好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网络新型教育传播模式的一种探求。但一种新教育媒体工具的出现,人们最关注的是它较使用前会有什么新效果,对于教师博客的引入和使用也不例外。教师博客引入教育传播过程都会达到什么效果?这种效果是否实现了预定的教育目标?这是一个切实而又重要的问题。

本研究基于教育传播的理论框架,除了从教师主体对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外,引入传播学的“使用——满足”模型,从受传者(受教育者)角度验证教师博客作为一种特殊教育传播媒体的效果高下,并提出了一系列关注的问题——学生如何对待、使用和评价呼声较高的教师博客?学生怎样评价教师博客的实际辅助教学效果?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样本观察、对比试验、访谈等方法,实地考量教师博客与教学应用对接的可能性及实效性。

第五章 研究意义

第一节 理论意义

博客传播已成为当下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但博客在高等教育上的应用研究仍十分薄弱,本课题着力于博客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这是当前教师博客研究视域下不应忽略的一项全新课题,体现了教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和前瞻性,更可以弥补江西省在这一研究领域上存在的不足和欠缺,体现了突出的理论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针对教师博客辅助课堂教学的实效展开研究,更弥补了当下教师博客仅止步于定性描述研究的不足,也充分体现教育学与传播学交叉研究的前沿视野。

第二节 现实意义

本研究结合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现有经验,研究博客辅助学科教学的应用模式及特点、规律,以期有效解决本科教学中交流缺位的实际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科教学的创新,课题成果具备较强的教学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网络博客技术的运用可以节省学校教育成本,并可以超越学校围墙之外构建新的教育体系,从而有助于节省整个教育成本,因此本研究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六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过程

一、文献调研阶段

2007年11月-2008年5月,研究小组通过全面系统搜集教师博客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在充分掌握理论资料基础上,展开对教师博客传播特性、国内外应用现状等命题的定性研究。

二、实地调查和分析阶段

2008年5月-2009年8月,推出高校学生接触教师博客的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系统整理分析。

本次调查属于根据调查目的,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出少数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的一种调查方法。虽然属于一次非全面调查,但作为社会科学的实地研究实例,既可为教师博客研究提供典型鲜活的个案资料,也属于教师博客定量研究的一种初步有益尝试。在本次研究样本的选择上,鉴于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已初步接触网络传播理论,课外与网络的接触也较频繁,而课题组所在新闻与传播系老师开设的教师博客在本学院乃至整个学校都比较活跃,综合学生接触教师博客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两个因素,故课题组选择本课题组在所在的新闻与传播学系04、05级三个班级学生当中开展问卷调查,既可体现问卷调查对象选择的代表性和针对性,亦可保证本次调查的效度。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学生对教师博客的了解程度、学生访问教师博客的动机、教师博客内容与学生满意度高低、教师博客的互动功能评价等。

课题调查组于2008年6月共发放问卷133份,实际参与调查对象127位,调查覆盖占整个班级人数的81.5%,回收有效问卷12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5%,较好地保证了此次调查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三、对比试验阶段

2009年9月至2009年11月20日,课题研究进入对比试验阶段。通过建立教师博客http://blog.163.com/ncdx_zyq/,并选取课题负责人教授的新闻071和新闻072两个本科班级进行对比试验,其中两个班级人数均为100人左右,专业方向均为新闻学,所授课程均为核心课程《媒介经营管理》。其中,新闻071班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告知学生教师开通了博客;新闻072班级授课中则引入了教师博客辅助教学,新学期第一节课上即告知全班同学关于教师博客的登录网址。通过两个半月的对比试验,分析有无教师博客的辅助是否影响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交流、课堂教学效果等;再结合本学期两个班的期中考试成绩做出教学评估。本学期末,在两个班级均告知教师博客的情况下,展开面向学生的有关教师博客辅助教学的网络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相关数据。班级学生以自愿原则参与教师博客的效果调查。

四、结题准备阶段

2009年12月,全面分析整理资料,报送研究成果,做好结题准备。

第二节 方法设计

本课题研究具有学科交叉特点,因此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也具有创新性,综合运用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及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现代系统科学方法。主要有:(1)观察研究法 ;(2)文献研究法与内容分析法;(3)对比实验研究法;(4)问卷调查法;(5)访谈法等。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思考

第一节 教师博客当前处于推广普及阶段

2003年9月,一些淄博教师在“博客中国”网站上注册了第一批教师博客。[4]当下教师博客数量增长迅速,在高等院校及基础教育中的运用也更加普遍。如在教师博客普及过程中,还形成了广州天河、浙江海盐、江苏苏州等热点地区,山东淄博校园博客、广州天河部落等比较著名的教师博客群也相继涌现。基于本课题组的调查统计数据,江西高校教师博客的应用也呈普及趋势,如依据课题组2009年11月最新收集的研究数据,学生在接触本课题组的教师博客之前,先前已接触过教师博客的达80%,未接触过的只有20%。

接触过教师博客的学生比例

 

未接触过

 

20%

 

接触过

 

80%

(图表作者自制)

而以课题组所在的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教师博客开设情况看,在本学院乃至整个学校都比较活跃,通过访谈发现其中中青年教师开通博客的比例较高,已近30%。

高校教师是否应开通博客

 

视情况而

 

定   71%

 

应开通

 

29%

(图表作者自制)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教师博客的应用及普及,学生认为教师应开通博客的支持数据达到29%;而认为应视情况而定,不作强行要求的达到71%,体现了学生一定的包容度。

58%的学生认为当下真正认识和正确运用教师博客的高校教师仍不多,认为教师博客处于逐步推广普及阶段的学生比例达到42%。

教师博客的运用状况

 

正确运用

 

博客的教

 

师不多

 

58%

 

正在推广

 

普及

 

42%

(图表作者自制)

上述研究及数据表明,教师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传播媒介,具备引入课堂教学的可能性,验证了本课题研究假设1中的问题。

在当下教师博客推广普及并推动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即涉及教师博客运用的专业适用性问题,课题组通过在南昌大学等高校等采用访谈方式发现,文科专业老师开设教师博客的兴趣和热情高于理工科老师,在理工科专业运用的比例低于人文学科,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对于时间投入的考虑外,因理工科专业资料中存在大量图表,部分教师因缺乏绘图等相关电脑知识而出现对教师博客的“畏难”情绪,或不愿意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相关图表的电脑绘制或上传,另有部分理工科教学因其专业性和抽象性,更偏向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教学互动,对教师博客非面对面的延时交流特性存在疑虑,认为起不到很好的释疑解惑功效,这一先入为主的主观性认知影响到了部分教师使用博客的热情。

第二节 教师博客具有一定教辅效果,加强师生互动

一种新工具的出现,人们最关注的是它较使用前会有什么新效果,对于教师博客在教学中的引入和使用也不例外。本课题研究基于教育传播的理论框架,首先从受传者(受教育者)角度验证教师博客作为一种特殊教育传播媒体的效果高下,测度学生的使用行为及满意度;同时,从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角度出发也对这一教育传播模式进行观察、对比和分析,实现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实地考量教师博客与教学应用对接的可能性及实效性。

2009年9月——11月,课题负责人选取新闻071、新闻072两个本科班进行对比试验、观察分析及问卷调查(参与人数63位同学,占班级学生比例31%),最终对教师博客辅助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确证了本课题研究假设3的正确性:

一、 教师博客具有一定的辅助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突出教师中心地位,形成教师中心的教育传播模式,主要表现为单向线性流程(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师与学生分属于一高一低、泾渭分明的传播地位,“灌输”是其主要形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难平等,无法深入互动,学生常常是被动的。而将教师博客引入课堂教学,将学习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拓展了有限的传统课堂教学时空,甚至直接带动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教师博客,教师对学生可进行双向交互式的教学辅导、答疑、交流,甚至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展开互动,形成一种新型的协作互动教育传播模式。从学生对教师博客辅助课堂教学的效果评价中,这一理论假设得到了基本证实,如41%的学生认为教师博客辅助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表现为通过登录教师博客提前下载教案等,有效减少课堂笔记时间,并且可更专注于课堂上教师补充的内容;或通过与老师在博客上进行提前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帮助理解课堂内容;59%的学生认为起到了部分辅助效果。

教师博客辅助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部分效果

 

59%

 

效果明显

 

41%

(图表作者自制)

而课题负责人通过对两个班的期中考试成绩统计和对比,有无教师博客的引入,对学生考试平均成绩目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影响。但教师博客作为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为教育信息资源的聚集和共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师通过将教案设计、研究成果、教学课件、学生作业等上传发表,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形成与学生知识共享;教师博客可以实现教案上传、案例资料公开、作业点评和教学活动等的提前通知等,扩大了课堂有限的信息量,并使教学活动更为有序和提高效率,表现出一定的辅助课堂教学功能。

二、弥补课堂互动交流的局限及不足

教学作为一种认识过程,需要师生间充分的知识与情感交流,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在非常有限的物理时空里进行的,师生间的知识和情感交流往往不够充分,这种交流的缺乏往往会影响教学质量,学生要么知识吸收不够,要么尽管记住了知识,但缺乏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情感体验,难以达到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世界的目的。通过博客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以相对宽广的网络时空弥补课堂教学有限的物理时空,从而将课堂教学进行得不够充分的知识与情感交流进行到底。这一理论假设在问卷调查中得到了数据证实。


 

极为有限

 

2%

 

有效交流

 

38%

 

部分交流

 

6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1

 

2

 

3

教师博客互动交流功能评价

(图表作者自制)

60%的学生认为教师博客的开通和留言功能等,使师生建立起沟通并具备一定的互动交流功能,而38%的学生则认为教师博客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交流功能,只有2%的学生认为教师博客的互动交流功能有限。据分析,影响教师博客互动交流功能的因素与博客实时交流技术缺位的现状部分相关,也有一部分学生访问教师博客只作为纯看客角色,很少与老师交流。

课题负责人通过对2009年9月以来对本人博客http://blog.163.com/ncdx_zyq/的学生访问量、留言和评论等数据统计,学生访问量截止到2009年12月1日为 4835 人次,其中以留言(或)评论方式与教师交流专业知识的共119 人次。课题负责人通过观察发现,在2009年11月份以前,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新闻071班同学只能利用有限的课间休息时间甚至以纸条留言的方式与老师私下交流。一个更值得深究的现象是,课间交流的同学人次大大少于教师博客辅助教学的新闻072班,说明通过博客交流进一步带动和激励了师生面对面的知识和情感交流。对于教师本人而言,因新闻与传播学系每年招生量较大,一直是大班上课,教师本人通过教师博客也记住了更多学生的名字,加深了对成绩一般学生的印象与交流。

三、 有效提高学生对教师评价,强化教师课堂教学主导作用

从心理激励层面看,许多学生是从喜欢老师才开始喜欢老师教的课,再到喜欢这一学科。这种心理变化有利于树立和强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本次调查发现通过教师博客的访问及使用,71%的学生提高了对课题负责人教师本人的评价,只有29%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对教师的评价。

提高对教

 

师评价

 

71%

 

不影响

 

评价   29%

 

0%

 

20%

 

40%

 

60%

 

80%

 

1

 

2

 

教师博客影响学生对教师评价的情况

(图表作者自制)

课题负责人通过访谈发现,由于对教师本人评价的提高和喜爱,教师博客辅助教学下的新闻072班课堂出勤率2个月以来稳中有升,而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新闻071班出勤率没有变化。在2009年11月底两个班均被告知教师博客的情况下,截止到本课题结题,两个班学生中向老师明确表示喜欢本课程的同学人数不断递增,其中更有10余位同学先后表示要在这一学科方向继续深造,希望继续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和帮助。

第二节 教师博客亟待专业化发展

当前教师博客虽处于推广普及阶段,本课题研究确证了教师博客辅助课堂教学具有一定成效的理论假设,但不可否认,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由此对课题研究假设4作出解答。目前看来,教师博客的传播效果优化仍亟待教师个人调节及学校体制支持,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其教辅作用并达到效果最优化。

一、 教师个体需进一步加大对博客的投入和完善

传播内容进一步专业和深化,传播效果(特别是在辅助课堂教学方面)的自觉强化,目前来看都是教师博客实现良性发展,提高传播实效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上述问题的解决,将更好契合学生接收信息的主体性和认知特点,有利于教师博客成为影响面更广、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教育传播新媒介。本课题组提出应结合好学生访问教师博客的工具性使用动机和内容偏好、强化博客互动交流功能,以及通过更好结合课堂教学环节形成博客与课堂的支撑与互动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教师博客的满意度,由此推升教师博客“教辅”的效果。

根据课题组的研究发现,35.4%同学期望从教师博客的访问中获得相关专业知识,而在教师博客内容与学生满意度的关联上,学生较一致呈现出对专业理论的偏好,喜欢程度达58.9%。研究组通过纸质问卷及网络问卷调查验证了本课题提出的研究假设3的正确度,得出学生对教师博客使用存在明确的工具性动机,形成与浏览其他类型博客的相异性。由此看来教师博客需在专业内容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并应与课堂教学内容方面形成适时联动,强化其专业性的传播特色,而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教学进程信息发布上。

教育行为归根到底就是师生的“交往”,而教师博客融入教学的最大优势之一即其的交流互动性,教师博客如果“缺乏交流,缺乏争鸣,所有的创造力必将枯萎,所有的生命力必将衰竭。”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2009年9月-11月的观察发现,仍有一部分学生访问教师博客只作为“纯看客”角色,很少与老师进行交流,成了名副其实的“潜水员”,博客上师生交流和对话仍不够充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直接的后果就是一定程度降低教师博客的教育传播效用,与预期的建立课堂内外师生密切新型互动关系的教育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出现了应然和实然之间的落差。解决的方法是通过各种鼓励和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参与交流,进一步拓展教师博客的互动效果,充分扩展师生在博客上的互动交流空间。

课题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学生登录教师博客的频率为每周1次的占到了42%,一周2-3次的占到了32%,偶尔登录的为26%,因此教师博客的更新频率也应符合学生这一使用规律,至少每周及时更新一次日志内容,提高教师博客对学生的吸引力。

尽管当前教师博客存在一系列问题与不足,但由于博客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建设性,特别是随着教师对博客传播规律的掌握以及对网络语境下学生接收信息主体能动性的认识,教师博客的教辅效果及应用前景仍值得乐观期待。

二、学校体制层面形成扶持和推动

我国高校对教师的现行评价体制是“重科研轻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而博客应用于教学,必然要求教师对博客进行即时更新和维护,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5],形成时间分配上的矛盾。这一管理体制自然会有意无意将教师博客拒于教育场域之外,在传播实践层面也或多或少影响了教师博客的存续,一些教师博客因此内容更新放缓甚至进入“沉寂期”,辅助教学的效果也因此大大弱化。以上问题的凸显,直接关联教师博客传播效果能否最优化以及教研目标是否达成。

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管理层面的积极协调运作,目前来看,在认识到教师博客的应用价值之余,更应将教师博客纳入正规教学“体制内”,建立一套教师博客的推行致用机制,鼓励教师博客与校本教研密切结合,使其发展成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校本教研的一种创新模式;建立一套合理全面的教师博客评估机制,充分结合学校对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考核要求,通过对教师博客内容来源、内容信息量、互动交流等多个环节和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形成长效激励,甚至可考虑把优秀博客纳入教师科研成果范畴。

第八章 研究创新与突破

第一节 理论创新

该课题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明确,指导思想正确,属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校本教研模式的创新型研究,针对性、实用性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其中本项目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来自于教育传播理论,采用教育传播理论框架展开研究,关注到教师博客作为新型教育媒体引入后,对课堂教育传播模式带来的变化,并对其中涉及的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内容、受教育者、教育传播效果等环节和范畴展开研究,该课题由此建构了教师博客辅助课堂教学的系统研究成果,也是首度立足于教育传播学理论框架,针对教师博客这一教辅模式展开研究的全新尝试。

值得关注的是,在对教师博客引入课堂教学后的教育传播效果的具体考察中,课题组又创新引入了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模型,立足于从学生角度考察其对教师博客的使用动机、使用行为和使用效果,这是与其他研究成果不同之处,突破了教育传播现有理论的局限,充分体现了教育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视角,并形成了教育学和传播学的交叉研究成果,具备理论创新价值。

第二节 方法突破

本课题由于研究的交叉性,因此在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上也体现了综合性、多样化和创新性,并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相互结合和互相促进,具体包括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比实验法、观察法等方法的大量运用。

其中在对比实验的研究环节中,首度就两个班级展开样本对照和观察调查,实现了教师博客辅助教学实证研究上的突破,并突出了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的紧密结合,自觉将课题研究渗透到教学改革中,并带来一定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晔,教师博客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 Dickey Michele , The impact of web-logs (blogs) on student perceptions of isolation and alienation in a web-based distance-learning environment, Open Learning, Nov2004, Vol. 19

张贵勇,教师博客——教师成长的新天地.中国教育报,2005-12-23

[3]张俊超,对博客应用于教育的现象学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第5期;

[4]汪基德,论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与分类,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5]李颖,网络教育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6期

[6]任卫银,教育博客的应用研究,平原大学学报,2005第6期

[7]韩少华,美国高等教育中的Blogging,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第5期

[8]南国农 李运林,教育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①张贵勇,教师博客——教师成长的新天地,中国教育报,2005-12-23

②李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教育传播学的创立》,《中国电化教育》,1996年第3期,P17-20

③赵志立,网络传播条件下的“使用与满足”——一种新的受众观,当代传播,2003年第1期,P56-58

④王晔,教师博客研究——无锡市何埒中学的调查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⑤丁松虎,web2.0时代高校教师博客的作用及出路,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7期(下)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2089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