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研究报告 > 正文

提高江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质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10/27 18:52:16 人气:58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课题负责人:刘洪翔 南昌大学;课题编号:11507YB266)
内 容 提 要

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及整体素质,对于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教师专业化的科学内涵,寻找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科学素质的方法、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为稳定农村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和谐发展探索有效的策略。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和调查法、个案分析法的研究方法。研究首先对“教师素质”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教师素质的本质是一种职业素质,包括体质、品质和素养等要素,而教育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农村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高低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能否健康、稳步发展。本研究还对江西省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指出教育观念陈旧、职业满意度偏低、心理适应不良、教育理想缺失是江西省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突出问题。如何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关键在内因,发挥教师个体的自觉能动性,增强师德意识和心理健康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内生源泉。同时应改革农村教师选聘、培训和考核晋升制度,改革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发挥高校对农村中小学的教研指导作用,为教师提升教育科学素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农村教师 教育科学素养 师德意识
           
             目 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2)
第一节 问题提出…………………………………………………………(2)
一 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2)
二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预期效益 …………………………………………(3)
一 研究目的 ……………………………………………………………(3)
二 预期效益 ………………………………………………………………(3)
第三节 研究现状 ………………………………………………………(4)
第二章 研究内容 …………………………………………………………(5)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5)
一 研究对象 ………………………………………………………………(5)
二 研究方法 ………………………………………………………………(5)
第二节 研究内容……………………………………………………………(6)
一 概念分析 ………………………………………………………………(6)
二 江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现状……………………………(8)
三 提高江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现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0)
四 提高江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对策与建议………………(11)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18)
第一节 研究结论 …………………………………………………………(18)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19)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
  近年来,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关注教育公平,出台了一系列有助于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法规及相关政策。在江西省省委、省政府的直接关心和扶持下,江西不断提高对教育的投入,由2002年的100多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50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城镇和农村中小学免学杂费的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农村教师人均工资收入水平在近五年的时期有了显著提高。以赣州市赣县为例,2001年该县农村中小学初级职称教师月工资水平为449元,2008年该县农村中小学初级职称教师月工资收入达1450元。然而,我省农村基础教育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部分学校仍以升学率为导向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作用力不强;教师队伍流动频繁导致部分学校教学质量下滑等等。我省农村师资从整体上说,存在教育观念陈旧、职业满意度偏低、心理适应不良、教育理想缺失的教育科学素养不高问题。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质,实现我省农村基础教育健康、稳步发展,促进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知识、能力与素质关系理论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素质是人的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素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导向作用。人的素质越好,形成能力的基础越雄厚,起点越高,发展能力的前景越广阔。反之,素质水平越低,形成和发展相应的能力就越困难。
2、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反对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的错误观点。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预期效益
一、研究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教师专业化的科学内涵,寻找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方法、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稳定农村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二、预期效益:
   1、进一步深化、丰富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为师范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2、为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师资水平,稳定农村师资队伍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综观国内外文献,关于农村教师发展状况的研究,主要有如下成果:谈松华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余永德的《农村教育论》;陈逖先、纪芝信的《中国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徐国凡的《农村教师内在自我发展规律研究》;廖其发著《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2006);《2006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等等。
这些研究描述了农村教师发展中的数量、质量、结构、生活待遇与生存环境问题,对农村学校中的代课教师、民转公教师等群体进行了广泛的描述,关注到了农村教师发展状况的艰难性。但这些研究没有指出是什么因素在真正影响农村教育质量,农村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为什么对于农村学龄儿童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导致农村教师教育科学素养不高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科学素质。
   关于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相关研究,文献颇丰。主要有:教育部师范司于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200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2001);韩清林《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2003);刘微《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2002);吴伦敦主编《教师专业发展导论》(2005)等等。但这些文献均没有对“教师素质”的概念进行细致深入探讨,对“教师素质”结构的划分也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进一步深究。
   对“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04年之后。宁峰《从教师专业化的视角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2005)、赵新亭《教师素质的提高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支点》(2008)、陈为全《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2006)、夏元莉《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特点、任务及其策略》(2007)、杨钰桦《农村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思考》(2008)、李爱红《农村初中教师专业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008)等研究主要阐述如何从教师主体外因素考虑教师专业化发展,没有从教师自身的因素去思考如何提高教师教师专业化水平,而对教师专业化讨论的较多是如何提高“专业能力”,对如何提升教师的教育科学素质讨论较少。
     
第二章 研究内容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但因考虑到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主要对江西省赣州市赣县、赣州市信丰县、南昌市新建县、吉安市永新县等县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调研、访谈和跟踪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广泛搜集资料,对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科学素质等概念进行梳理和阐释。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我省农村教育现状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我省农村教师师资状况进行诊断。
3、个案分析法。对约10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观察,记录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概念分析
   1、素质及教师素质
   素质是什么?张楚廷先生指出:素质是在一定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由后天获得经验和知识并经心理系统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品质。由此,我们可以明确:素质与先天有关系,但主要是后天的;素质与生理有关,但主要指心理的;素质与知识、能力有密切关系,但并非知识、能力本身,而是知识经过内化后形成的心理品质。素质是心理品质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并非所有的心理品质都是素质。但是,不少学者直接把知识、智力和能力当作素质的内容,甚至提出“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概念,值得商榷。笔者认为,素质主要是指人在后天的教育和个体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精神或心理的状态,而人的精神、意识、心理本身就是十分复杂、抽象的,一直是人们苦心积虑加以深究的对象,所以,对素质概念内涵的认识,将会随着人们对人的心理的深入认识而不断深化。任何希望通过短期的研究来穷尽对素质的认识,都是不现实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下,学者周川提出“人的素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具体内容因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而有所不同”。 
  关于“教师素质”一词,《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师素质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该定义把“素质”归结为是一种“心理和行为品质”是比较恰当的。应该说教师素质主要指的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群体需要具备的一种群体素质,是“应然”的而不是“实然”的,是群体素质而不是个体素质,是后天习得的不是先天的,是一种特殊素质而不是普通素质。
  1994年1月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教师职业列入属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类中。从教师职业特性和人的素质结构分析教师素质的构成,是本研究的一个独特的创新。
  2、教育科学素养 
  本研究认为,教师的素质结构可以在第一层次上分为三类:体质类、品质类、素养类。第二层次上:体质类主要指身体健康、无传染疾病和精神病,对于不同的教师职位还有特殊要求,比如体育类、艺术类和幼教类教师。品质类主要有心理品质、道德品质。素养类主要包括思想素养、学科素养、教育科学素养。在第三层次上,身体健康可以建立若干体质指标。心理品质主要指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和行为品质。道德品质主要指个性品德,如友爱、关心、勇敢、公正、责任等。思想素养又包括哲学素养、艺术素养、政治素养、文化素养等等。学科素养主要指对所任教的学科有执著追求、热爱专业、积极创造、质疑批判、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某个专业研究领域或方向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需要以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背景为基础,以其教育教学能力为依托。表现为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心理;自觉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始终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以身作则,甘于奉献。教育科学素养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在后天的生活和实践中通过主体积极的自我建构养成的,与人的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有密切的关系,但教育科学素养的侧重点在于教育工作者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和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观。
  二、江西省农村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现状
  通过调研,课题组认为江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1、教育观念陈旧
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较为封闭,工作内容较为单一,几乎很少与教育部门之外的其它组织或个人保持长期密切的交往,对学校之外的社会百态关注得较少。因此,较多老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在教师角色转换、学生评价、教学管理等观念上比较保守、陈旧。2008年10月,笔者与赣州市15位农村教师进行了一次座谈,其中有12位表示“目前中国教育理论界一些学者的观点根本不符合基础教育的实际,说穿了就是纸上谈兵。”对于新课程改革,有位教师说,“现在的教材确实是越来越简单,但是考试题目却越来越难,谁敢冒险去降低难度教学?”当笔者提到要转变人才观,未必只有培养出考上大学的学生才算是为社会培养人才时,有位教师情绪非常激动地表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下一代人生活得更好。我们期盼学生能进入大学,就是为了使他将来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只有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才能更好为国家为社会建设出力。教师这样想有什么不对?”还有的表示,“在目前高考制度、人事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不改革的前提下,教师就只能像绑在高考战车上的一个零件一样,不可能有任何的自主权。”笔者还了解到,不少学校会准备两套课程表,当上级教育部门来检查时执行课改以后的新课表,而平常则是驾轻就熟地走老路。
2、职业满意度低
课题组2007年10月对100名江西农村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问卷调查,发现有64%的农村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感到“低度满意”。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烦的有39%(多为年轻教师);如果有机会换个职业会立即换的有73%;认为自己工作只是为了谋生、工作枯燥乏味、乡村教师只是“传声筒”的占41%。
3、心理适应不良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相比城镇中小学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不良症状主要表现在心理适应不良。一是对环境的不适应。有一位家在县城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农村中学任教,该教师后来回忆说他第一天到学校报到后整整一夜未睡。这里的“环境”既有生活环境,也有教学工作环境、人际环境等。二是因工作负担过重导致的身体不适应。农村中学多为寄宿制学校,教师要负责学生一天在校所有生活细节的管理,脑力和体力的双重透支,使得不少教师处于身体亚健康状态。三是因生活压力造成的过度焦虑症状。不少教师因生活压力所迫,背井离乡到外地私立学校任职或弃教从商。
4、教育理想缺失
对于教育理想,不少农村教师认为自己“没有社会地位,很难有所成就,谈不上实现什么理想”,有的教师认为“家长不配合自己的工作,领导不欣赏自己的工作,同事不理解自己的工作,社会不关注自己的工作。”一些教师认为,农村的孩子考入大学后即设法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城市求职,能够经常与自己保持联系的不多,而留在农村的多数也是日子不太宽裕,因此对自己职业是否真正受农民朋友尊重“感到怀疑”。在“你认为农村教师最引以为豪、最值得庆幸的事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多数教师认为是“升任领导职位”或“调离农村学校”,而不是教育教学上取得的成就。为了调离农村学校,有一些教师甚至明确表示愿意放弃领导岗位到城镇学校寻求普通教师一职。
  三、提升江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
  农村中学多为地理位置偏僻,校园周边文化氛围不浓,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办学条件较为艰苦,教师收入偏低,由于所在地域的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较多老师产生消极、沮丧的负面情绪,产生心理失衡状态,因此,培养教师热爱教育、敬业爱岗、扎根山区、以苦为乐、以校为家的奉献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素质是人的能力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素质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导向作用。人的素质越好,形成能力的基础越雄厚,起点越高,发展能力的前景越广阔。反之,素质水平越低,形成和发展相应的能力就越困难。农村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是其在教育岗位上得以保持持续旺盛工作热情的精神动力,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和发挥,包括专业知识水平的习得、学科教学技能技巧的形成,关系到农村整体基础教育功能的实现。农村教师的精神风貌、师德状况也给一代代农村孩子的成长带来直接的影响,影响其今后为人与为学。
   2、可行性
   我省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有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一是我省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大,农村教师的编制数量将会越来越充足; 二是农村中小学逐渐完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有利于开展远程教育和网上教学研讨;三是我省高校在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高校师资力量充足,特别是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赣南师范学院三所院校,有多位研究者长期研究农村教育并保持与农村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四是从教师主体自身看,90%以上的农村教师希望自己能有机会接受到较好的职后培训,希望学校能为自己提供一个专业发展的平台,从工作到找到幸福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提高江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1、对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是理论研究上的缺陷与不足。过去,因为不少教师专业化研究强调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能力”培养,忽视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心理等教师精神层面的因素。对于什么是“教师素质”认识不清,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往往考虑较多的外在的因素,忽视“素质”本身的特点,“素质”的形成离不开行动主体的积极主动的认知构建、情感体悟和意志磨练,是一种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二是实践操作中,不少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忽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和评价;忽视对农村教师的职业理想的引导,教师的在职进修与培训以提高学历、传授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为主。山东省威海市为全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该市教育局研究制定的《威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测评标准》于2008年4月7日正式出台。该市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考核结果是对教师进行奖惩、培训、聘任、辞退以及教师职务晋升、工资晋升的重要依据,对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和教师资格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江西省教育厅在2006年就制定并公布了《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对违反规定的教师,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教育、撤销其教师资格或清除出教育队伍的处罚。但实际操作中很少引起一些中小学校领导的重视。
  三是从整体上看,我省农村学校校长个人的领导素养和心理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校长是保证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他既是一名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校长自身素质的高低对于整个学校教师团队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领导者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架桥铺路,能为教师成长提供阳光雨露。一些校长过分关心学生的就业升学的状况,没能分配好精力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上,忽视培养典型、表彰先进,忽视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是我省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环境与办学条件与城镇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客观上存在的一些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的差异,成为一些农村教师不安心教学的诱发因素。我国在教师资格证书上的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一些高校毕业生事实上接受到很少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在颁发证书的过程中也是较多考虑能力与学历、体质的因素,对其素质要求流于形式,缺乏具体考核措施。而一些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岗位工作数十年的老教师可能因各种原因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2、对策与建议
(1)改革人事制度,完善相关激励政策
党和政府近年来非常重视发展农村基础教育。2006年国家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法》里总共有八条直接提到农村教育的学校设置、师资培养、经费保障等问题。2009年,教育部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有20个教育热点问题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第一条就是讨论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问题。而且,义务教育免学教科书费是首先从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实施,逐步实现全部城镇中小学生免教材费。由此可以看出,新《义务教育法》比较强调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理念,有些政策还是向农村教育倾斜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三支一扶”政策、农村教育硕士生培养制度、“ 特岗计划”、送教下乡、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都是着重为提高农村学校师资质量而制订的。但是,如何用好这些人、留住这些人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增加教育投入,我们可以改善学校教学设备;往农村学校输送重点师范大学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我们可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实行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一帮一”联系点制度和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政策,农村学校可以得到较为全面的教学指导,但这些可以说都只是农村学校的“硬资源”,我们要提高农村学校的“软实力”,关键还是要留住一批不仅师德高尚而且业务精湛的教师,能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的教师。其实,农村教师心中很清楚,只要我国城镇与农村的整体社会环境存在差异,城镇对农村的地方保护主义、歧视对立观念没有消除,农村教师就永远也无法享受到城市教师的物质待遇,生活质量(诸如子女接受教育的教育资源、医疗水平等)就永远也跟不上城镇教师。但是人事和社会保障部门完全可以做到的是,在职称评定、党政干部选拔、工资结构改革、人事调动等方面的指标和政策应该有适当倾斜,而不是为他们增加人为的障碍。如果在上述方面城镇与农村的差距越大,农村教师就越想往外走,越往外走人事部门就越限制,这样只能导致教师“心在曹营身在汉”,走向恶性循环。浙江省衢州市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该市教育部门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政策方面不断加大对农村倾斜的力度,对农村倾斜主要体现在九个方面,包括对所学专业和所申报学科对口条件适当放宽;适当放宽申报条件,如论文、计算机、普通话要求等。并对长期在农村学校一线任教的申报对象,年龄男达55周岁、女达50周岁的,中学高级教师资格职称考试合格线可降10分等。同时,从2007年开始,申报专业技术资格不受单位岗位职数和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的限制,只要符合申报条件的教师就可以直接申报。
  (2)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教师培训方式,重在“培”而非“训”,同时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我省主要由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或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安排。过去,各市属教育学院和江西省教育学院承担了教师继续教育的职能,但是目前愈来愈多的教育学院面临着我国总体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慢慢地由成人高等学校转至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应届高考生,发放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致使其继续教育功能淡化或减弱。其实,不管是教育局主办的短期培训也好,还是教育学院招收在职教师进行2~4年的脱产进修也好,均有其优点与不足。单调的讲座式培训、内容脱离教学实际、培训目的的功利性是目前教师培训的主要症状。曾有一位教师在讲课现场对笔者说:“要不是评职称需要这两门培训课的成绩,我才不愿意来听课。”笔者认为,政府应设置农村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对农村教师的培训,除了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教学技能技巧的交流外,很重要的一部分要关注教师教育职业理想与信念的培育,要为他们制订较为长期和全面的职业培训规划;要加强跟踪;加强在平常工作期间对他们的思想引导与问题解决。素质的提高不是一两次培训课就能解决的,教师必须在教育工作中有了深刻的对教育的体验、理解和领悟,真正感受到教育之魅力、教育之伟大、教育之高尚,而这些内心体验,是忧愁、苦闷也好,是欢欣、振奋也好,需要有人与他们一起面对,一起分享。教育行政干部、高校教师、省市名师成为他们的引路人、贴心人,长期与他们保持联系、交流,也许不失为最好的一种培训方式。对农村学校教师的评价制度,应该加强探索,深化改革,德、勤、能、绩四个方面,“德”往往说起来重要,实施起来却不重要,因为“勤”和“绩”比较易于量化,因此往往是和奖励直接挂钩。
  (3)切实发挥高校对农村中学的教育指导作用
江西省67本科普通高等学校中,设有教育学学科开展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并承担基础教育相关研究的主要有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学院、井冈山大学、上饶师范学院、宜春学院等学校。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或社会团体的力量,发挥好、使用好这些高校资源,切实起到对农村学校的师资建设既加强理论指导又关注实际办学问题的解决。笔者建议,可以尝试在农村学校建立科研基地、实习基地、教学基地,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硕士层次的学位教育,经常性地邀请农村教师参加开展学术研讨会、与农村教师一起开展教学实验、合作著书等等。
  (4)社会各界应给农村教师多一些理解、尊重和关爱
对于农村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岗位,社会各界目前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是“地位低、待遇差、工作累、前途黯淡”的职业。农村中小学教师相比于其它政府部门组织或工商企业组织的工作人员,可以说真是“要钱没钱,要权没权”。因此,在他们自身遇到生活上、政治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上级党组织、工会妇联等部门应尽可能给予真挚的关怀。有一位教师曾对笔者说,“我的不少同学几年前下海经商或跳槽的,现在个个在城里买了房,还买了私家车,真是风光满面,都劝我早点离开这个行业。”由此可见,对农村教师持有一种偏见的社会人士还是有不少,包括不少在近几年随着党的富农政策富裕起来的农民朋友、长年在城市务工的农村青壮年。目前有不少网络、电视媒体大力宣传农村教师的光荣事迹,比如江西永新县龙门镇的山村教师尹继澜,就被评为首届网络媒体“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07年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也有不少农村教师成为候选人。但媒体只能是制造一种舆论导向,唤起社会各界及政府部门对农村教师的关注。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流失的问题,关键是惠农政策的落实,不断缩小城乡差异,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
  (5)发挥教师个体的自觉能动性,增强师德意识和心理健康意识
   一是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作为初到农村中小学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大部分尚没有形成较为稳定的价值观,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和暗示,从而产生对职业的新奇感或厌倦感。不少毕业生都把农村教师工作经历当做一个过渡时期,以后是迟早要离开的;也有不少毕业生认为自己是迫于求职不顺的无奈才来到农村学校,对于自己今后何去何从没有明确想法,先找个地方落个脚;仅有少部分毕业生已参加工作能迅速摆脱心理压力,消除自卑感,以饱暖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假定决定信念,信念决定行为,如果一名农村教师的假定当中是当农村教师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他又是不幸的、社会对他是不公平的,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一开始就陷于消沉,也不会在乎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评价,独来独往、怨天尤人、冷漠自私等心理特征就很有可能出现。因此,作为农村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不管在任何教师岗位上,都是光荣的、一样需要付出心血而且是有意义的。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名家,不少是从最基层的教育工作做起,有的在幼儿园、小学工作数十年,最后终于硕果累累。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山里开创一方亮丽的天空,才能在教学上获得同事的认可和承认。
   二是增强感悟,学会欣赏。农村教师应该看到,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师群体中,农村教师还是占了大多数,多少优秀教师在一线的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们也体会到了“三尺讲台”到“人生舞台”的快乐。农村学校也有不少城市学校比不上的地方。比如:田园山水式的自然环境、淳朴的民风、比城市学校更为简单、和谐的教师群体人际关系、更为透明的学校管理决策机制等等。这些,教师都可以慢慢地学会感悟,学习欣赏。随着公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交通愈来愈便利,江西到2010年有望实现100%村村通公路,农村与县城的距离将普遍缩短在一小时以内,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开展结对子活动、联谊交流活动也将愈来愈便捷。
三是自我调节,完善人格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在自己的人生经历过程中经历一段心理上的挫折期、事业上的初创期。这段时期既是挑战也是财富。目前有不少毕业生由于受社会的一些不良观念的影响,情绪往往比较急躁,做事比较浮躁,总希望能一夜成名,一步登天,也经常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认为没有得到的是最好的,而不是脚踏实地,做一行爱一行。这就需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尽早走出不良心境。教师课余时间不应该是一门心思经商搞创收,或闭门苦读考研考公务员,或打牌娱乐消磨时间,教师可以在学校的组织下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或者开展教学实验研究、学习教育经典名著活动;教师也可以培养自己某方面的兴趣,如音乐、书法等,使自己感到既充实又快乐。
   四是陶冶修炼,升华境界。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认为,教师的自身修炼是教师专业发展最具活力的内生源泉。农村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不只是靠提高待遇、增加月津贴就能解决的事情,也不是靠学习一两本教育理论书就能解决的事情,这是一种素质提高的过程,需要行动主体的积极主动的认知构建、情感体悟和意志磨练。如果一位教师存在人格缺陷或人性扭曲,那么在任何情况下他也不可能成为一位好教师,他就永远也不会理解什么是教育。作为农村教师,在我国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时期,在农村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需要一种淡雅、平和、执着的心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多少暗含一些消极遁世的心理,但是句中所体现的豁达、坚定与从容,却是值得每一位农村教师学习的。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 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教育科学素养,是建设适应素质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客观要求。江西省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省,农村学校在提高全省人口素质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实现农村基础教育健康、稳步、和谐发展,就必须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科学素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实现优秀师资的正常的、良性的流动。素质是在一定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由后天获得经验和知识并经心理系统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品质。教育科学素质是指教师在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职业认知、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是教师坚持在教育岗位工作的内在的精神动力。农村教师由于其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对于中青年教师来说,极易产生厌教心理和不公平感、低度满意感。如何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要运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既要发挥外因的“催化剂”作用,如改革农村教师选聘、培训和考核晋升制度,积极发挥高校对农村中小学的教研指导作用、改革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选拔一批年富力强的农村学校校长队伍等等;也要发挥个体内在力量的“内燃剂”作用,而且关键也是在内因,发挥教师个体的自觉能动性,增强师德意识和心理健康意识。自觉更新教育观念、规范监督自身教育行为、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增进教育交流与互动、学习感悟与感恩是农村教师应当经常进行修炼的“必修课”。从江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质的现状及意义来看,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质有其紧迫性和可行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健全相关组织,制定相关制度,为教师提升教育科学素质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本课题研究是在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和南昌大学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完成的。课题完成后,却仍有些缺憾。因为课题组成员都在从事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平时工作繁忙,另外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在理论探索和实践上都存在一定不足,有很多问题仍需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例如:如何看待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正常流动现象?教育主管部门从农村学校选调优秀教师派往城镇学校,对农村学校究竟是“功”还是“过”?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质可否因人、因地制宜,制定出一套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步骤或程序?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时实地跟踪考察或进行实验才能对本研究的结论进行进一步完善。一年多来,我们有对10多位教师的跟踪,发掘他们的个人品质,总结学校的先进人才管理理念,今后课题组将继续关注更多的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争取有条件取得更多农村学校对课题研究的支持,深入探索,为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和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方面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著.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p59
[2]胡建华主编.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p284
[3]韩清林.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J].河南师大学报教科版2003
[4]陈建华主编.大学生心理素质教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p7
[5]张楚廷著.大学人文精神构架[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1996.p12
[6]刘洪翔.乡村中学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工作的误区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3(6)
[7]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卷2)[Z].上海: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p16 .
[8]王新梅.教师素质结构的组成及其优化途径[J].文教资料.2007(6)
[9]谢安邦主编.师范教育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P90-100
[10]叶澜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彭森明.中小学教师基本素养规范与师资培育[J].中小学教师素质与评量研讨会.高雄师范大学教育系.1999
[12]参见傅道春主编《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p88-93
[13]谢安邦 朱宇波 .教师素质的范畴和结构探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2)
[14]参见:《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0号.2000年9月
[15]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6]赣州市人民政府.赣州市“两基”巩固提高工作汇报[EB/OL]. http://www.jxgzedu.gov.cn.2007-5-14
[18]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2088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