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网络教研 > 正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远程培训有效性研究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7/26 17:20:32 人气:68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远程培训有效性研究

刘 峰

(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 100031)

摘要:目前,基于网络平台的远程培训方式已经成为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依托“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相关培训项目,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与需求分析,从“构建远程协作培训体系,创新远程培训管理模式”“构建远程协作培训思路,创新远程培训实施路径”“直面远程培训目标,创新远程培训实施策略”“远程培训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训后可持续机制建立的思考”等五个角度阐述关于提高远程培训有效性的思考与方法,为网络平台远程培训提供了可借鉴、能复制、易操作的经验指南。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协作管理;实施策略

当前,随着大数据、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对教育事业的革命性影响也日趋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以“应用驱动、机制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理念思路,明晰了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路[1]。伴随着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日益提升,打造一支适合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的、能够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将成为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广大中小学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

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凭借当前手段单一的远程培训组织形式及研修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培训需求,达成预期的培训目的。那么,如何提升远程培训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远程培训组织者所面临的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现状与需求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现状

1.90 %以上的教师用到了数字化资源,也意识到数字化资源和技术非常重要,但实际上,有超过50%的教师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除硬件环境的巨大阻碍外,教学平台及资源的严重匮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

2.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水平不够高。70%的教师由于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较低,制约了他们应用能力水平的提升。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较低。“不了解”内涵的超过40%;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及相关指导的超过60%。当前技术和资源的更新与建设超前于教师信息化应用理念、思维与水平,因用而学、学以致用是当下教师需要树立的理念。

(二)远程培训有效性需要程序式服务与个性化助学相融合的学习管理支持

构建适应跨地域的协同管理模式是提升远程培训有效性的一大关键。项目执行机构首先要从有效建立内部及外部协同作战管理模式入手,破解项目机构与项目区县在管理过程中各自为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制约培训有效实施的瓶颈,在“机构、区县、学校与专家、助学者、学员”一体化的管理框架上[3]下功夫,促进各部门之间合作,充分发挥网络管理的协同性、共享性、便捷性的特点,创新服务意识和手段,开展个性化助学服务,充分保证培训项目有效实施。

(三)远程培训有效性呼唤培训模式与评价方式的创新

长期以来,两大问题制约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远程培训的有效性:一是远程培训的评价管理层面,注重以学习轨迹为主、数据量化为标准,忽视了研修过程中“质”的考核;二是远程培训校本研修的实践层面与线上学习呈平行线形态,无法实现学以致用,制约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不论是远程学习的考评,还是学习研修方式,其主要根源就是远程培训组织者学习模式构建与落实的问题。因此,直击远程培训核心难点,构建混合研修模式,关注学习内涵,关注学有所用,真学、真用、真有效,是提升远程培训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四)远程培训有效性需要培训课程资源更加“接地气”

1.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其他培训项目的区别,在于其受不同地域教学环境影响较大。不同地域的信息化硬件水平,制约着教师的信息软件工具及平台的学习与应用。因此,在项目培训实施中对课程资源的个性化要求更高。

2.由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目标包含“学”与“用”两个维度,因此,在“用”的层面,则更需契合不同地域教师需求的教学应用案例资源,以便更好地引领教师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项目机构在课程资源建设上有创新有突破。

二、变革与突破

通过以上现状与需求的阐述,笔者认为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远程培训的有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构建远程协作培训体系,创新远程培训管理模式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作为中小学教师专项技能培训项目,要提升其有效性,构建适应当下教师培训新体系尤为重要。构建远程协作培训体系,建立“远程培训混合组织管理模式”是关键。通过认真对比国家、县区、学校研修组织实施方式,笔者认为,应该构建由“培训机构项目部、培训机构教学部、培训机构技术部”组成的远程培训内部管理模式,以及由“培训机构、县区、项目校”组织的远程培训外部协作组织管理模式。

1.远程培训内部管理模式

如右图1所示的远程培训内部管理模式,主要培训机构主管领导牵头,组成项目内部管理团队,形成内部管理工作模式。其中,项目负责人主要承担项目实施中组织协调的工作;项目部在项目准备阶段承担项目申报、实施方案设计和策划工作,它在内部管理模式中起到引领作用,在项目实施中,该部门要充分发挥协调与支持作用,做好组织与管理、整合专家与资源等工作;技术部在整体项目准备与实施中充当着协同与支持的角色,主要承担平台技术支持运营、平台维修保障服务、教学需要服务设备、各学科网络课程制作等工作;教学部是项目实施的主体部门,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承担项目组织与实施、培训过程日常管理、组织管理评价、组织协调各部门等工作。只有形成“项目部+技术部+教学部”三者的协同作战工作链,才能为有效实施项目提供机构运行机制保障。

图1 远程培训内部管理模式结构图

2.外部协作组织管理模式

如图2所示外部协作组织管理模式,建立以项目区域行政部门为核心,项目机构协作管理的外部管理机制,实现以项目校的校本研修为支撑、区域协作、项目机构引领的三位一体的多元协作新模式。

图2 外部协作组织管理模式结构图

远程协作培训管理模式的构建,将彻底破解项目机构与区县、项目机构与学校培训研修的局限性及脱节等问题,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项目实施总体思路以“远程协作培训模式”的构建为核心,打造“培训机构——项目区县——项目校”三位一体组织模式、策略、方法,以此构建多元协作远程培训新体系。

(二)构建远程协作培训思路,创新远程培训实施路径

提升远程培训有效性,不仅在培训管理模式上要有所创新,更要在实施路径上与管理相契合。

1.“教研+培训+竞赛”项目实施协作路径

将培训目标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及各级、各类赛事整合起来,以“赛”促“培”,有“培”促“研”,以“培”促“赛”。整合项目机构、各竞赛组织行政部门、学校行政力量,激励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学有所赢,学有所用。

2.“专家+坊主+学习共同体”团队协作路径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优秀坊主团队是提高培训实效性的根本保障。借助“项目”构建专家与坊主、专家与学习共同体、坊主与学习共同体、坊主与坊主、学习共同体与学习共同体的联动协作关系链,项目全程采取主持人制度,以“坊主”为责任人,负责课程套餐配置与管理,课程进度规划;学习共同体参与研修活动设计与组织;专家进行针对性引领指导;通过这样的联动协作,增强“培训与研修”活动针对性、指导力,提高“培训与研修”的实效性,确保项目“接地气”。

3.“设计+开发+生成”三位课程资源开发协作路径

为切实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采取机构提供预设课程资源、骨干培训者开发资源、学员生成资源“三位一体”的课程资源建设机制,实现课程资源时时更新,形成一种良性的培训与研修资源建设形态。

(三)直面远程培训目标,创新远程培训实施策略

1.打造顶级项目骨干发展共同体——直击“项目”高位引领问题

提升远程培训有效性,必须要建有一支顶级种子教师队伍、项目研修团队。以顶级团队为核心,打破地域局限性,形成跨地域性的多元协作研修氛围,实施专业引领。例如“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就是首先在31个省市建立了20个种子教师工作坊,通过“专家引领(集中面授)+线上学习(平台课程学习)+线下研修+线上交流”的方式,培养出了2026名种子选手,结合对话、反思、分享、协作等方式实现专业价值追求,形成了宽松、尊重、协作的组织文化,并引领种子选手将这种文化辐射到全国各地的参训学员。

2.打造区域特色——破解培训项目针对性不强,难于落地的瓶颈问题

提升远程培训有效性还要善于抓住各区域特色,在项目实施中基于各地区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问题、特点,通过线上、线下各类研讨、交流活动,项目专家进行跟踪性指导,破解培训项目针对性不强、难于落地的瓶颈问题。例如“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湖北宜昌采取“骨干跨模块开坊、学员跨县市选学”实施策略,创建“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突实效”实施特色。规定动作做到位:依托“三峡E人”种子团队,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结合个人专长,有选择、有配合的配置课程,做到团队工作坊与知识模块的全覆盖。自选动作突实效:黄家涛、马丽华工作坊以宜昌市课堂教学“小组合作、以学定教”模式为载体,选择微课程作为重要内容配置课程,实现学有所用;廖琼工作坊结合“十二五”规划课题《区域教育信息化运维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在设施和管理两个领域对教育信息化运维服务平台设计进行了探索,结合参训学员教学和服务支撑实际工作开展研究,关注模式创新和平台搭建,使培训与课题同行。

(四)以竞赛、课题以载体,创新远程评价与激励机制

1.创新远程学习评价数据应用,提高远程培训的有效性

“十三五”规划引领下的教育教学变革应该是一次新的教育革命,是从思想理念到实施方法直至评价机制的重新搭建过程。科学化、智能化、个性化平台的建立,将使评价机制从结果型转化为过程型,评价更将更具综合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研修平台、学习轨迹等数据中的关系或差距,思考并改变学习策略,找准最佳学习、实践路径。打破单纯纵向远程学习过程评价数据功用,创新“纵横结合”远程学习过程评价新功用,实现以“评”促“学”。所谓“纵横结合”,主要包括“坊主个人工作过程评价数据+项目坊主间所有成员工作过程评价统计数据结合”“学员个人学习过程评价数据+坊中所有学员学习过程评价统计数据结合”“学校、县区学习过程评价数据+学校、县区学习过程评价统计数据结合”。

学员、坊主、教研员、学校管理、县区管理可以通过纵向数据管理方式了解自身学习(工作)程度,哪些学习环节执行不好或是有困难,从而寻找方向,改善学习策略与方式,促进有效实施。通过横向数据统计评价,使各参训项目单位清晰了解自身在整体项目实施中的实施情况,对比兄弟单位,发现差距,促进校际间的内动力,有效促进项目机构与项目单位的联动力。

远程学习过程评价的数据运用,既能了解培训课程“学了没有,是否完成”,又能通过收集、分析、报告和使用研修平台各领域、各模块数据,支撑参训者自身专业成长。例如在下页图3远程学习平台项目数据统计表所示的相关数据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工作坊数”“学员数”“合格率”“简报数”“课程数”“观看视频时长”等反馈数据,了解学员常态学习进程、情况,通过“主题讨论”“研修活动”等反馈数据,充分了解学员对课程、对研修活动的真实想法、需求与问题;通过“上传视频”“学习体会”等反馈数据,了解到学员的学习成果、程度;通过“评论”“互评”反馈数据,分析学员感兴趣的培训及研修内容是什么等相关情况。

图3 远程学习平台项目数据统计表

2.唤醒教师内在发展动力,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培训有效性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而如何有效地唤醒教师内在发展动力、激励教师参与培训学习,创新激励机制是远程培训项目实施者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

(1)“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建设工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4]上述文字中,可以分析得出两个切入点:第一,优秀资源遴选:加工——生成在线课程+“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竞赛活动;第二,土本化资源建设:生成性资源建设——教师个性化需要+“基于互联网+课程建设”科研课题相结合。这两个切入点充分体现了以教师的主体性、需求性两大特征,这两大特征恰恰就是创新激励机制的着眼点。

(2)以“赛”为载体的激励机制创新。若想唤醒教师的学习内动力,必须要将教师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制定项目培训方案时,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内在需求。那么,教师的内在需求是什么呢?培训应该真正给教师带来的实际利益是什么呢?实际上成年人在职场中工作学习内动力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被同行认可;二是要学有所用。而评比与竞赛活动是最好的被同行认可的形式,要构建以“竞赛评比”为驱动、以“有目标的学,有成果的用”为核心、“以领导同伴认同”为目标的激励机制,将培训学习+竞赛+绩效考核相结合,实现激发教师学习的内动力目的。例如:我们将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可以与国家“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结合起来,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用”的目的,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3)以“课题”为引领的激励机制创新。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而这一教育体系目标的提出对各基层学校、教师本土化资源、生成性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将不在是单纯的草根性、碎片化的资源呈现方式,而是需要科学理论支撑与指导下的基于“互联网+”课程资源建设,采取以“课题”为引领的激励机制,建立由“专家指导+项目机构服务支持+学校申报”的三年小周期的课题研究机制。由培训项目高校专家牵头,依据学校实际情况与需求,结合培训课程,申报3年的国家重点课题,推动学校、教师共同发展,解决学校、教师缺乏专业引领、课题研究无果而终,得不到认可、不能促进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三、关于训后持续机制建立的思考

远程培训在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为基础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构建有效的训后持续机制,促使培训学习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相融合,将远程培训的普适化被动学习转化为个性化内需学习,是所有远程培训机构提升培训项目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命题。(1)培训项目目标的设定,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递进性,建立包含机构、项目区、项目校、项目教师的培训目标体系,使所有参与者成为培训主体;(2)要加强与目标相契合的课程资源建设,满足不同层次受训教师的需求,加强实践性、生成性课程建设,确保课程资源更接地气;(3)构建与项目推进相匹配的、多元化的专业引领与研修团队,打破过去单一的“坊主+高校专家”引领的指导方式,将优秀的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纳入到专业引领团队,建立专家引领团队激励机制,以保障教师得到专业的指导;(4)构建培训成果激励机制,通过将生成资源纳入到课程资源、训后项目区域、项目学校展示等活动,确保实现培训成果最大化。

综上所述,提升网络平台远程培训项目有效性,必须要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破解新难题,着力解决好“远程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并使之系统化、网络化、超市化、物流化,协同项目区域(学校)建立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改进远程培训评估方式方法,建立远程培训教师发展性评估体系、资源共享增值性评价体系和教师团队的学术性评价体系”等问题,最大限度优化远程培训效能,真正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科学发展,为中国教育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 http://www.edu.cn/xxh/focus/zc/201606/ t20160621_1417428.shtml,2016-06-07.

[2] 汪文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需求设计与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14,27(12):81-86.

[3] 刘广为.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以教育部“国培计划”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为例[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1(3):62-64.

[4] 教师[2013]1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Z].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1897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