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网络教研 > 正文

开好人工智能“第一课” ——《走近人工智能》教学设计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7/9 16:20:30 人气:170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开好人工智能“第一课”
                                  ——《走近人工智能》教学设计

马进亮 魏一静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 教材分析

本课针对的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必修课程模块1《数据与计算》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中的内容,现就这两个模块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以及在“有新课标无教材”背景下学什么和如何学这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具体如下。

内容要求:描述人工智能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知道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典型应用以及趋势;熟悉智能技术应用的基本过程和实现原理;引导学生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一系列道德、伦理、隐私、安全等问题。

学业要求:学生能描述人工智能的基本特征;了解人工智能的新进展、新应用,并能适当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能客观认识智能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什么:教学内容既要体现必修模块的基础性,又要为选修模块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做铺垫,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大概念相关联。所以笔者在查阅大量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资料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和新课标内容要求密切相关的内容。

如何学:教学的组织要强调学生的体验、感知和参与,以使学生能在亲身实践与切身感知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所以本课通过实景观察的方式来让学生走近人工智能,体验人工智能,在切身感知中建构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 学情分析

实施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

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体验与认知现状: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主要通过大众传媒、实际生活体验、学校组织的讲座等途径来获得,如观看影视作品或参观科技展览,使用地图导航、扫地机器人等。

学生对人工智能的情感与态度现状:从每学期《学生信息素养情况调查问卷》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都是愿意学习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课程的,也愿意在未来从事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职业。学生参与学习人工智能的积极性比较高,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人工智能应用体验以及学习人工智能的动力,但他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以及背后的技术原理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认识,容易出现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情境中来体验和观察,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剖析来整体认识人工智能。

●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智能玩伴小天机器人的观察和亲身体验以及教师的讲解,能够知道人工智能的概念以及基本特征(信息意识)。

2.通过智能玩伴小天机器人和智能家居百度小度机器人的分析对比,能够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分析小度机器人的技术优势(自然语言理解和百度大脑),并理解人工智能应用的基本过程和实现原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3.通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能够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的一系列道德、伦理、隐私、安全等问题,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技术,担负起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人工智能应用的基本过程和实现原理;理性看待人工智能。

教学难点:理解人工智能应用的基本过程和实现原理。

●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初识人工智能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东西。同学们猜一猜它是什么?它能够做什么?它是一个智能语音设备——小天机器人。它是老师家二宝的智能玩伴,可以用来聊天、讲故事、放音乐、接受爸爸妈妈的语音消息。现在就让小天机器人给大家露一手吧。(展示小天机器人,让学生和其进行对话)

生:小天,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美国现在的总统是谁?帮我设计一个寒假南京旅游攻略……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智能玩伴小天机器人,让学生体验并对其随机提问(如图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出主题,了解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领域,并为后面百度小度机器人的展示做好铺垫。

环节二:了解人工智能

师:通过刚才对小天机器人的提问,同学们觉得小天机器人具有人工智能吗?(学生发表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和认识)

师:人工智能是指对人的意识、思维的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那么如何判断小天机器人是否具有人工智能呢?(展示图灵测试中经典的“人机对话”和“人人对话”案例,如图2)请同学们思考,两段对话的回答对象是人还是机器?(学生回答问题)

师:1950年,图灵在其论文《机器会思考吗?》中提出了一个测试方法:把测试者和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测试者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经过多轮测试后,如果有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被认为具有了人类人工智能。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测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思考来表达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并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通过参与图灵测试,对比思考,引发学生对“人机差异”和“机器智能性”等问题的思考。

环节三:分析人工智能

师:小天机器人相较于老师家大宝以前的语音玩伴火火兔是进了一大步。火火兔只能通过玩具身上的按钮来实现讲故事、放音乐等功能。但有些同学还是觉得小天机器人不够智能,不够聪明。你们觉得小天机器人不够智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小天机器人需要反复唤醒,提问者音量要很大(听不清)。问复杂的一些问题理解不了,只能问关键词(听不懂)。有些问题回答不了或者回答得不理想(不会思考)。

师:买了小天机器人,老师还欣喜了几天。直到市面上出了这样一个机器人——百度智能家居小度机器人。(展示小度机器人,让学生和其进行对话)

图1 学生亲身体验

图2 “人机对话”和“人人对话”案例

生:今天重大的国内新闻有哪些?播放今天火箭与湖人的NBA比赛……

师:是不是很高大上,是不是更智能?那么百度小度机器人更智能的原因是什么?(如图3)

图3 小天机器人和小度机器人对比

生:解决了小天机器人听不清听不懂的问题。和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差不多。

师:小度机器人解决了听不清听不懂的问题,其背后的技术原理是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理解是研究如何让计算机读懂人类语言的一门技术。关键的技术是语义分析。(举例说明小度机器人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优势,如图4)人们现在外出都习惯用地图导航,一般的地图导航只能设置出发地和目的地,无法设置途径地或者其他更多需求,并且手动输入文字对行车也不安全。(举例展示小度机器人设计出的几条推荐路线,如从学校出发去无锡东站接个朋友然后再去无锡火车站,请规划一条红绿灯少的、不堵车的路线)

图4 小度机器人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优势

图5 百度大脑的“刘关张三兄弟”

图6 人工智能应用案例

师:解决了听不清听不懂的问题之后,接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也就是小度机器人更智能的另一个原因是什么?

生:脑子比较发达,会思考。

师:小度机器人背后有着强大的百度大脑,它和人脑很相似,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分工。可把它们比作“刘关张三兄弟”(如图5),缺一不可。刘备负责算法,关羽负责算力,张飞负责数据。刘备有谋略,运筹帷幄,要有一个好脑子。百度大脑模拟了人脑无数个神经元构成的网状结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了人脑方便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结构图——知识图谱。关羽有着过五关、斩六将的战斗力,负责计算能力。其背后靠的是百度自主研发的智能芯片——昆仑以及基于GPU的数十万台服务器。张飞负责招兵买马,从物联网、云平台以及百度自有的搜索引擎来收集数据,形成“千军万马”——大数据。

图7 暗线教学设计

练习:呈现四个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如上页图6),让学生来回答“刘关张三兄弟”(算法、算力、数据)哪个兄弟出力最多?(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小天机器人不够智能的原因,引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小天机器人和小度机器人的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小度机器人的技术优势(解决了小天机器人不够智能的问题)。通过举例和类比说明,学生能够理解自然语言理解和百度大脑两个重要技术原理,并熟悉人工智能应用的基本过程和实现原理。通过即时练习的反馈,了解学生对人工智能应用的基本过程和实现原理的掌握情况。

环节四:总结人工智能

师:通过对两个机器人的分析,我们对人工智能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用思维导图(如图7)一起梳理一下吧。(学生总结回顾)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体验活动出发,以思维导图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应的技术支撑环境,并为后面反思人工智能环节做铺垫。

环节五:反思人工智能

师:未来我们将进入强人工智能阶段,比人更聪明的机器人会出现。那么同学们是悲观的呢,还是乐观的呢?该如何看待身边的人工智能?看完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人工智能》电影简介之后,相信每位同学都会有不同的思考。(学生发表自己对未来人工智能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的一系列道德、伦理、隐私、安全等问题,理性地看待人工智能技术,担负起信息社会责任。

● 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中,模块教学建议是“在一定的情境和任务中学习”,即设置真实的情境来让学生体验与参与,让学生在具身性中产生生成性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脑”“手”“心”并用。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继承前人知识,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更重要的是要建构新的个人知识体系。学习应以“我”为主,即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开展学习。在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今天,教学应该围绕两个中心来组织——个人意义建构和问题解决,选择那些对个人意义建构和问题解决有帮助的信息与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设计了两个主线(明线和暗线),从学生的认知特征出发设置了明线:初识人工智能—了解人工智能—分析人工智能—总结人工智能—反思人工智能;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出发设置了暗线:弱人工智能阶段—通用人工智能阶段(AI生态)—强人工智能阶段(如上页图7)。根据两条线来搭建学生认知支架,明晰概念(人工智能AI、图灵测试、自然语言理解、百度大脑等),侧重应用(智能家居百度小度机器人、百度AI开放平台等),以“点”(自然语言理解、人工神经网络、知识图谱、算法、算力、数据等)深入,以“面”(AI生态: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归类,“点”“面”结合,引发学生意义建构。

当然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没有学生具体的动手实践,学生动了“脑”和“心”,没有动“手”;小组合作讨论的时候,没有明确的分工以及讨论的规则,没有为以后的“小组项目学习”做铺垫;等等。

本节课是笔者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科大概念所设计的课例。主题《走近人工智能》中的“近”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所处的时代人工智能的浪潮已扑面而来,从宏观上对人工智能有整体的认识,并为后面的项目学习做铺垫;二是拉近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距离,通过调适国家课程,创生出新的教育经验。通过本课例的呈现,笔者“抛砖引玉”,以期引发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点 评

本次赛课的主题是“人工智能”,针对的是2017年新课标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的内容要求。由于新教材尚未出版,所以没有可参照的依据。课题的开放性比较大,也为各位参赛的老师留下了发挥的空间。马老师的《走近人工智能》一课比较突出,可圈可点。一是设计思路清晰,以人工智能应用为主线,基本上诠释了人工智能概念、图灵测试、发展历程、技术原理、伦理道德等知识点。本节课涉及人工智能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他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专业素养。二是课堂活动丰富,以学生日常的情境为核心,通过对比智能玩伴小天机器人和智能家居小度机器人,来感受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理解和算法、算力、数据方面的进步,在人工智能应用情境中熟悉智能技术应用的基本过程和实现原理。从学生角度来看,本节课非常引人入胜,学生参与度很高。应该说,本节课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体验人工智能应用中,思考人工智能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三是技术手段新颖,简单实用且价格亲民的两个机器人、手机投屏、百度AI开放平台等技术应用,为教学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也体现了教师灵活运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的强大实力。

从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大概念角度来观察这节课,信息意识(数据)、计算思维(实现原理)、信息社会责任(思考人工智能影响)都有所体现。如果在教学环节中加入学生动手实践,体现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这节课就会上得更完美了,当然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会在后面的项目学习中有所偏重。总结汇成一句话:上好人工智能模块的第一课非常不容易。

(点评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长 孙然海南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长 周广芸)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1771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