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学习心得 > 正文

钱易:教育是我一生钟情的事业

作者:teacher 来源: 日期:2019/6/22 16:43:33 人气:804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钱易:教育是我一生钟情的事业

作为一位教师,不仅仅要丰厚的底蕴,渊博的学识,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同时更要有对学生的真情关怀。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从大师的身上获得启示,以大师为榜样,将我们的青春和热情都能融入到爱的事业里,让我们的生命也幻化出最绚丽的色彩。

看人物

钱易,女,生于 1936年,江苏无锡人,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之女。现任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2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卫生工程专业本科; 1957年进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进行研究生学习; 1959年硕士毕业以后留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清华大学当时唯一的工程院女院士。

她研究提出的大学绿色教育理念,创建大学绿色教育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环境科学与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优秀工程教育奖等。

从教近 60年来,她始终坚持以生为本,耄耋之年仍坚守教书育人一线,每次讲课坚持一站到底。她简朴、亲和、谦逊、有活力,不仅注重传授学生知识,更注重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钱奶奶”, 2015年获得“寻找最美教师公益活动”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2017年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三获清华大学研究生“良师益友”奖。

品师德

“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钱氏家训》中的治国理念钱易没有忘记,面对国内环境污染的现状,深感肩上的责任,她一生苦心钻研,四处奔走,传播人类必须善待自然的真知和良方;她精心培育一代代清华的学子,共同实现处处青山绿水的梦想。她不是普通的教师,她是“潜心研究、心怀天下”的教师,她是“享受讲台、钟情教育的教师”、她更一位是“治学严谨、厚德载物的大师”。

她是潜心研究、心怀天下的教师

(一)结缘环保,逐梦清华

钱易天资聪颖,勤奋好学, 1952年进入上海同济大学学习上下水道专业。毕业时她曾志愿到祖国大西北建功立业,没想到自己出色的毕业设计、标准的普通话和自信的答辩,受到蜚声全国的环境工程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卫生工程硕士、清华大学陶葆楷教授的欣赏,陶教授真诚希望她报考清华大学研究生。不久,她果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

(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1. 良师引领,恩重如山

1957 年的大年初一,她冒着凛冽的寒风和飘舞的雪花来到北京,成为陶葆楷教授的研究生, 1959年,钱易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成为陶先生身边的助手,开始致力于贯串她一生的环境保护和高等教育事业。

陶葆楷先生不仅把钱易领进环保事业的大门,更是想法设法给她创造学习的条件和机会。陶先生把钱易提交的论文,大到专业问题、小到标点符号,写满了批注。为了让钱易增长见识,了解真正的社会问题,陶先生每次参加关于给水排水的会议时都会带上她,并在会议后和钱易探讨会议内容询问想法,使钱易受益匪浅。钱易曾说“陶先生是我研究生时的导师,他教我学问,教我做人,没有陶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每每提及恩师陶葆楷,钱易的眼睛里都闪着光,言语中满满的是对恩师的感谢和敬仰。

2. 只争朝夕,追逐梦想

钱易一直潜心环保研究,却不料“文革”打破了她专于事业的梦想,她被遣送到江西鄱( pó)阳湖畔的鲤鱼洲农场开荒种地,插秧割稻成了“必修课”,而以前学习的知识不得不丢弃。“文革”后,为夺回失去的时间,钱易以更加紧迫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专业工作,她针对中国水污染状况严重、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现实,致力于研究开发高效低耗的废水处理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与城市废水净化两大领域里没日没夜地工作。

3. 立足国内,走向国际

“六五”期间, “七五 ”期间,“八五”期间,钱易不断取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科技成果方面的奖项。 1981年,她翻译出版了《实用废水处理系统》, 1987年又出版了专著《水污染及其防治》。

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钱易又致力于在实践中推广先进的环保技术,实行 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预防污染。她曾与人合作完成多部相关著作,并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她提出的各项治理方法和同事研究的科研成果,填补了中国在这一关键技术上的空白,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以上两段配视频《大家钱易》)

这期间,钱易曾多次出国进修或工作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国际环境工程大会的会议厅,她作为大会主持人,聆听各国环境保护学者的呼吁和建议,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她常说: “为保护人类唯一的家园 ——地球而献身,是责任也是光荣 ”。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钱易教授在她钟爱痴迷的环保事业上,执着地钻研。翻开钱易的工作日历,人们都会惊讶,她一个人怎么能撑起这么多工作,跟常人比,她的生命焕发出了惊人的能量!

(三)肩负使命,不忘初心

钱易说, “我们做环境事业的人,有点像堂吉诃德,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虽然可能一生中都没有办法看到目标实现,依旧不改初心。 ”她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1. 开设新课,跨科整合

1994 年,钱易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然而,“院士”这个荣誉所带来的是更大的责任。钱易的工作逐渐繁重起来——她曾兼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钱易为普及环保理念于 1998年创建的全校选修课,由于她在 1992年有机会旁听了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觉得可持续发展不应该只是环境人的责任,应该向全社会普及。回清华后,钱易就四处宣传,并在学校支持下撰写提纲、编印教材,终于在 1998年开出了这门课。

钱易教授的这门课,是全院跨学科的课,她说,“跨学科交叉研究是研究中心的一大优势,我们将利用好这一优势,实现工科、理科、文科和艺术学科等不同领域之间的有机整合,建构完整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探讨生态文明的建设途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决策贡献力量。”正是这样站位高,理念先的课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走进钱教授的课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后来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成为了环境学院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带领学生进入这个学科领域的引导课。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使学生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环境保护的现状与资源利用的情况,钱教授的责任感和求索精神更让学生们第一次明白了“热爱我环境、光大我事业 ”这十个字所背负的使命。

2. 尽心尽力,如蚕吐丝

钱易教授一边授课,一边搞研究,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积极倡导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贡献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6 4 16日,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成立,钱易出任中心主任。有人不理解,说钱教授年事已高,干吗还自己找事做,她的学生这样回答: “钱老师像一只春蚕,愿为环保事业吐尽丝。 ”是啊,钱易教授就像一只春蚕,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上了,为此,吐尽了一生的精力。

二、她是享受讲台、钟情教育的教师

2015 年,钱易教授荣获全国 “最美教师 ”的光荣称号。颁奖典礼现场,当主持人问及无锡钱家 “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 ”对她有着怎样的影响时,钱易回答: “我想最大的影响,是我们都把做教师作为一个非常享受的职业。

(一)躬耕讲台,幸福享受

听到别人介绍自己是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清华大学第一位女院士时,钱易总是摆摆手,拒绝这些“高帽”。(插入视频《开讲啦》一段视频)

钱易教授最享受的是与学生相处,因为在学生身上看到的都是新的希望,感受到的都是新的力量,没有什么比跟学生在一起更快乐。 钱易的学术活动、社会活动和科研工作异常繁忙,但她一直在坚持的,是为清华本科生上课,而且不辞辛苦,一直站立讲授,甚至在一些活动中做演讲时也是一样。

有一次,她给青年学生作演讲,主持人准备椅子,她拒绝了。讲了一个多小时,主持人怕她身体吃不消,就搬来凳子。有人提问,她又会不自觉站起身来回答。讲台上的钱易一头华发,身着浅素色绸衫,金丝边眼镜后的双眸充满睿智和笑意。 在学生会、绿色协会等组织的报告中,常常能见到她活跃的身影,听到她和善的声音。 从青丝到白发,她是几代清华人的记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如今耄耋之年的钱教授依旧奋战在教学一线,依然亲登讲台,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公共选修课、新生研讨课,还坚持在《生态文明十五讲》课堂上给 300多名清华学子讲课。她瘦小身材,却被尊称为 “大先生 ”。很多人不解她为何如此辛劳,钱易的回答很简单: “教师是我一生钟情的事业,也是我唯一的职业。

她的回答是朴素的,是真诚的。对于教师这一事业的钟情与热爱,就这样伴随了钱易教授的一生。

(二)扶持青年,培育英才

1. 着眼未来,盼后生可“慰”

钱易教授,目光长远,她着眼于中国未来的发展,着眼于青年明天的成长。

1957 年留校任教以来,不论 修改论文、指导实验还是开公选课,只要是学生的事,钱易总是亲力亲为。 经她培养起来的学生数不胜数,很多已经成长为环境工程科学领域的中流砥柱。(插入《新闻联播》中一段视频)

钱易十分关心学生们的生活,经常慷慨解囊,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一位学生的父亲因车祸去世,生活十分困难,情绪低落,甚至想到了退学。钱易得知情况后,一方面对他的生活给予关照,一方面鼓励和帮助他克服困难,继续学习。

钱易关怀学生,经常有学生在人生的路口得到她的指点。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2013级的一名博士生叫孔茗,她决定博士毕业后去青海支教,但这一做法却受到了周围人的反对,连去校医院体检的时候都被问 “都已经快博士毕业了怎么还想去支教? ”钱易深知做一名教师、全身心投身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十分支持她的决定,这一支持给了孔茗极大的力量,她从心底里感激这位人生的导师。

钱易教授总是叮嘱学生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她从不直言自己的爱国热情,爱国的责任已渗透进一言一行中。她常说: “国内的舞台太大,需要的人太多了,兴趣爱好要跟着国家的需要 ……岗位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自己怎么努力。

2. 目光长远,望后继有人

对系里的青年教师,钱易也总会尽心尽力扶持帮助。她希望尽快搭建起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让钟情一生的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下去。为此,无论讲课还是编制教材,钱易总是亲自指导青年教师。她相信年轻教师会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好,一棒一棒地接下去。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获得者黄霞曾经感慨: “钱老师说 ‘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 ’,她总是提醒我们, ‘好好教书就是教师的天职 ’。

钱易在她所热爱的讲台上,辛勤耕耘,默默付出,带过一批又一批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她的悉心教育下,学生们有的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有的扎根环境专业做成了上市公司,有的在环保最前线默默奉献。

她说 “当老师最重要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无论时代怎么变迁,钱易始终认为,好老师的标准恒定不变:正直为人、勤奋治学、多作贡献。如今的她,把满腔的热情都投入到了绿色中国的建设上。

60 年的光阴,一届又一届的环境人在老师们的严格要求下成长为环境领域的中流砥柱,而踏上教师行业的学生们又以身作则,将严谨踏实的治学精神传递给年轻的学子,也用爱心与呵护陪伴他们一路高飞。无论光阴如何变幻, 热爱我环境,光大我事业 ”—— 这十个字总会让环境学子们肃然起敬、坚定前行,继续着钱易教授一生的追求和梦想。

三、她是治学严谨、厚德载物的大师

钱易教授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地位,或许都会以为她是一个有距离感的严肃教师。那么她的学生是如何评价她的呢?

她曾经的学生林楚佩笑着说道:“之前总觉得钱易老师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地位,应该是一个有距离感的严肃老师。但第一次见到讲台上笑盈盈的她,那些刻板印象一下子烟消云散,她真的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老师。”

(一)平易谦逊,和蔼可亲

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 “学术人生 ”,钱易感叹道: “我的一生,谈不上任何的成绩,够不上大师的帽子。但有一点,我觉得非常有收获,就是当了一辈子教师,将近 60年,很享受。”因为享受,所以更加热爱,清华的学生也都喜欢她,说这位老人“如同和风细雨”,说她话语始终温和,面容始终慈祥,态度始终谦虚。

她从来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希望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去做研究。每逢学生组织学术交流会或者是学生要做学术报告,她都会尽量赶来,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并与同学们一起讨论。 谦和民主 的态度使同学们都愿意与她交流,只要是学生组织邀请钱易做报告,如果时间允许,她基本有求必应。

虽然喜欢她课的学生很多很多,她培养的学生数不胜数,而且有些已经成为环保事业的中流砥柱,她却总是说, “千万不要把学生的成就看成一个老师的成果。他不是我一个人的学生,他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我不过是在某一个阶段跟他接触多一些。我做的不够的地方,其他老师都在那做。”

钱易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和青年教师能慷慨解囊帮助,她自己却一直非常朴素节约,她经常步行到系馆或者是教学楼,手里拎着一个包,身材瘦小,不认识的人很难想像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这样谦和温暖的老师,怎能不让清华的学生喜欢她呢?这样朴素博学的教师,谁能说不是最美的呢?

(二)坚持原则, 至诚做人

这位和蔼可亲谦和民主的钱教授,在学术研究和工作中,严格要求和原则性却是出了名的。每次会议发言和学术报告她都亲自拟稿,认真准备,从不让别人代劳;虽事务繁忙,对于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她都会认真提建议和修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没有全程参与的研究,学生论文在发表时一律不署自己的名。后来学校规定,学生必须至少有一篇与导师共同署名的文章发表,她才勉强同意署名一篇。

在钱易心中, “为人治学其道一也 ”。 “诚实不做坏事,做最真实的人 ”,这是钱易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做学生,首先要真诚,能为国为民做贡献,能与周围人合作包容、和谐相处。再其次,才能谈学问。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的 “四为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大概是钱老师对学生最大的期盼了。

钱易教授如今已是 82岁高龄,然而她依然精神矍铄地站立在讲台之上,有人问,讲台的魅力到底在哪,她是这样说的(插入“开讲啦”中一段视频)

点滴言行,成就大师风范。在钱易心底,最大的希望有三:一是绿水青山,二是学生成才,三是自己培育的学生都能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担当者。

相信,钱易教授的希望都能够在不久的未来变成现实,绿水青山将是中国版图上最美的风景,而她这位清华大学最美的教师,可亲可敬的“钱奶奶”也必将永远是万千学子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各位老师,教师是一个神圣而美好的职业,作为教师,我们都有着神圣的使命。我们虽不能成为钱易教授这样的大师,却也一样可以在自己的事业中实现价值,可以“为往事继绝学”,可以尽情享受三尺讲台的幸福与快乐。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再见!

谈感受

钱易,这位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的第一位女院士,一生肩负使命,享受讲台,为后生可“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大师的人格魅力。虽然我们都是平凡的教师,但是我们也同样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我们也同样可以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1728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