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卓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公报

作者: 来源: 日期:2019/4/11 19:44:51 人气:52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何晓文校长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09年度特色高中研究专项课题“卓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HA093072)。课题组主要成员:李志聪、蒋建国、袁军、邹淑君、施洪亮、娄维义、戚业国、周敬山、邓睿。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深入分析影响当前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重要挑战,梳理和总结学校的办学特色、实践经验、存在问题,探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转型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方法。
   2.以学校长期实施并深受学生欢迎的“六个百分百”素质教育育人模式为基础,研究形成学校卓越教育的核心理念,探索立足民族教育发展、体现“三个面向”的卓越教育的基本框架。根据卓越教育的目标要求构建卓越教育体系,形成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3.将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学生、交流合作作为学校中长期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以卓越的领导与管理、卓越的课程与教学、卓越的教师与学生、卓越的交流与合作为着力点,推进卓越教育特色学校建设。
   4.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完善卓越教育的内涵和实施框架,推动“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享受事业成功的幸福,使学校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美誉特色鲜明的一流名校”的卓越教育实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课题核心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有益成果和实践经验,阐明学校特色建设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卓越教育研究奠定基础。
   (2)历史研究法
   通过对华东师大二附中办学历史的回顾与反思,系统梳理学校的办学经验和面临的挑战,结合文献研究成果,对“六个百分百”素质教育育人模式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进而探析卓越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
   (3)调查研究法
   主要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个部分。首先对师生进行访谈,广泛听取他们对与学校特色发展的意见,了解他们对学校提炼的特色发展的认同度;其次,对学校教师、在读学生、毕业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学校特色的认识与期待;再次,在访谈和问卷的基础上,对学校特色发展内涵进行补充完善。
   (4)行动研究法
   制订学校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卓越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方案,开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整合部门设置,以卓越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指导四个主要方面的改革实践,并通过成立“卓越学院”等教育教学实践推动特色学校建设。
   二、结论与对策
   (一)主要结论
   1.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面临重要挑战
   当前普通高中教育面临发展抉择。在经历了重点高中、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等发展阶段之后,摆在领先高中面前的中长期改革发展任务是如何回应国家、社会和个人对高中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突破高位发展瓶颈,确立未来发展方向。
   影响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工业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具有的一定现实合理性,使普通高中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面临突破“瓶颈”。与工业文明发展相适应,并参照工业化生产模式形成的“教育工业化”现象,如教育的标准化、规模化、同质化等,凸显了学校教育的“制造业模式”特点,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教育工业化”降低了生均教育成本,为扩大教育规模和增加教育机会提供了可能,对于普及基础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具有典型“工业化”特征的学校教育已越来越不适应21世纪对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工具理性主义的冲击,价值理性的弱化乃至缺位,造成的“知识中心主义”、“技术中心主义”等,有可能进一步导致主体的客体化、物化,影响了教育的创造性和丰富性。应试教育桎梏酷烈,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步履维艰,导致素质教育常常“有名无实”。
   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包括普通高中在内的各类教育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为普通高中特色化发展带来严重挑战。“谁赢得高中,谁就赢得人才”。许多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并努力提升高中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价值,将高中教育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整体上还缺乏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在教育路径多元化探索中,受教育者正越来越多地自主选择“更好的教育”,主要表现为出国留学已“蔚然成风”,“居家上学”或“上山求学”也引起诸多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前社会的教育自觉——根据自身对教育价值的选择和学生的成长特点,努力为孩子提供适应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这进一步凸显出教育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第三,教育信息化浪潮涌动,使学校教育面临新的抉择,给高中教育带来新的挑战。首先,当前学校还缺乏对教育信息化的全面认识和长程实证研究。主要表现是:对教育信息化倡导者众,整体反思者少;对教育信息化的积极作用和相关优势谈论者多,而对存在的风险及规避风险的针对性研究少;对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和基本投入多,对带来的教学模式和育人模式变革关注少;对教育信息化的盲目崇拜、对信息技术的过度运用,与对教育信息化的盲目抵制、对信息技术的简单排斥并存。其次,对信息技术资源和其他资源关系的认识不足,如果缺乏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观照,将现代教育技术仅仅作为“教育工业化”的新手段和应试教育的得力工具,则教育信息化将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和不良效果。
   2.卓越教育的核心理念和体系建设
   (1)卓越教育的核心理念
   第一,“卓然独立,越而胜己”。将“卓越”定位为学校追求的文化精神及形成的文化特质,可用八个字来诠释——“卓然独立,越而胜己”。“卓然独立”表现为“志向不狭窄”、“人格不依附”、“思维不趋同”、“言行不虚浮”,“越而胜己”表现为“自我日清晰”、“反思成习惯”、“人生会选择”、“发展能自觉”。
  第二,“发现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在既有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激活、发展自身“潜能”,使不同个性、不同天赋、不同基础、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现和发展,将“卓然独立,越而胜己”的追求从个体扩展到全体,实现个体卓越与群体卓越的统一。
  第三,为卓越人才的终身发展奠基。以终身教育的宏观视野和教育理念审视普通高中教育,明确普通高中学校教育的价值和使命,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的阐释,深化“六个百分百”育人模式的实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卓越教育的体系建设
   围绕华东师大二附中“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享受事业成功的幸福,使学校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美誉特色鲜明的一流名校”的卓越教育目标,从卓越的领导与管理、卓越的课程与教学、卓越的教师与学生、卓越的交流与合作四个方面构建卓越教育体系。
   3.卓越的领导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1)卓越领导的核心目标是担当和践履文化使命、发展使命、谋划使命、创新使命等四大使命。应提升卓越教育领导力,具有“超前”的文化意识,注重凸显学校文化价值观,发挥学校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稳定等功能,着力传承和弘扬“追求卓越、崇尚创新”学校文化。在发展使命、谋划使命、创新使命中,要注重紧紧抓住青少年学生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素养培育的关键时期,提高基础性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为此,学校在实践中注重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打造卓越的实验班级,构建创新特色课程体系,探索双导师培养模式,在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基础上,为具有创新勇气、具备扎实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2)卓越管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和“教师是学校第一资源”理念,将“服务”作为管理的核心内涵。在研究和实践中,学校管理对理论认识发生的重大转变是从“管理”转向“服务”,即“管理”不应成为学校教育的目的,而仅仅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学校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服务”,服务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其次,通过机构改革,实现从“监管”到“服务”的职能转型。创建“学生发展中心”承担指导、服务和研究三大职能,同时以卓越教育特色学校建设为目标,对部门设置进行重新规划,设立“教师发展处”、“课程教学处”、“行政服务部”和“国际部”,提升教育服务效能。
   4.卓越的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1)卓越课程建设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保持理科、科技特色,以国际视野、民族情怀、科学思维和发展需求加以规划,构建有利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卓越课程体系。卓越课程注重社会性与生命性的统一、共同性与专属性的相融、稳定性与开放性的结合。卓越课程体系包含基础层、模块层、专题层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包含国家(社会)、学校、个体(包括教师与学生)三类主体的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基础层课程主要由国家规定的核心基础课程构成,也包括学校独有的凸显学校育人理念和教育理想的基本课程(如“六个百分百”指导课程),它以必修的形态存在于课程体系中。模块层课程是在核心基础层上拓展、组合、建构形成,更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发展目标的差异,主要以选修的形态存在。专题层课程是在模块课程基础上指向更具体、任务更清晰的专题研修课程。
   (2)卓越教学强调从有效教学向卓越教学转变,从规模化、规范化、同质化教学向个性化、多元化、特色化教学转变。卓越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包括:注重教学的实用价值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提升每一门学科的育人价值;倡导研究型教学,促进和鼓励批判而开放的教学局面的形成;营造创造性学习文化,重视营造网络学习、交流学习、研究性学习、陶冶性学习等创造性学习环境。
   5.卓越的教师与学生的研究与实践
   (1)卓越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机制,建设一支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一流的学术型、创新型、专家型教师队伍。调研和实践发现,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原因包括:教师对自身的期望与价值追求;专业发展缺乏完善的专业阶梯;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跟不上现实需要。对此,学校坚持实践导向、内在需要导向,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以“追求卓越,崇尚创新”的学校文化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建立个人发展阶梯,建立保障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升期望、拓展视野,利用海外培训打造国际水准的教师团队,推动教师专业交流,在分享中激励教师不断提升和进步。
   (2)卓越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符合当代高中学生德行人格发展需要的、发挥二附中优秀德育传统和特色的学校育德活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创新精神、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具有“大志、大气、大德、大雅”气质等德行人格素养的优秀人才。坚持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通过发现潜能,在自我超越中追求卓越。赋予每个学生以发展“特权”,包括确定发展方向的自主权、课程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权、要求学校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的发言权等。为学生提供发现和发展潜能的“舞台”,通过“六个百分百”学习和实践活动,使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教学有机融为一体。
   6.卓越的交流与合作的研究与实践
   (1)在合作交流中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树立基于平等合作的学校发展观,进一步推动联合体式发展。二附中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先后与几十所国内外中学(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校的关系,形成了发展共同体、办学联合体、姐妹(友好)学校、对口援助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发展联合体关系。
   (2)建设“中西合璧”的特色化国际课程。一是注重充分引导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二是凸显课程的现代性,培养学生的现代素养。三是注重探究性,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四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中西合璧”的课程模式中,“中”是指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有着中国教育优势的国家课程,采用上海市统编教材和课程标准,目的是让学生接受扎实的基础教育。“西”是指Literature、Science、Social science等借鉴国际课程理念的外教课程,由有资质有经验的外教授课,采用原版教材。特色课程中的社会实践课、选修课、社团活动课围绕着IB课程的核心课程CAS(Creativity、Action、Service)理念而展开,指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身体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二)对策建议
   1.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应“立足民族性,体现世界性”
   教育的民族化问题,是普通高中教育需要着力思考并加以深入探索的重要问题。教育的民族化需要放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历史方位中进行探讨,因为教育的民族化不是倡导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盲目排外,而是以中华民族自身的教育发展为立足点,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着力点,以教育的国际发展水平为参照,促进中华民族自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的民族化问题,既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人才培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坚持正确的课程价值导向,探索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学生的“中国心”、“民族魂”,是对教育民族化的价值追求。
   教育国际化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学校应积极参与教育的国际合作和平等竞争。国际经合组织(OECD)2009年和2012年的PISA测试,促进了中外基础教育的双向交流,既使中国更深入地认识其他国家基础教育的特色,又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被世界所了解。尽管仍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反思和改进,但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中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共识。
   2.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应创新育人模式
   特色高中建设应形成校本特色的具有鲜明风格的素质教育育人模式。
   一是研究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现实基础和必要条件,落实国家关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分析学校在教育改革中形成的、在国内外竞争中得到检验和认可的成功经验和资源条件,探讨构建育人模式的现实可能性。
   二是研究学校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探索构建育人模式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探析从“人才培养模式”向“育人模式”转变的内在机理,凝练育人模式的基本内涵,分析育人模式涵盖的德智体美等学习领域范畴,形成育人模式的内容架构,甄选优势育人载体,进行育人价值和功能分析,注重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
   三是研究育人模式如何“落地”实施,并在教学实践中优化完善。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整合优化基础课程,同时按照育人理念将育人模式的内容有机纳入学校课程教学计划,与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相融合,形成学校制度,在推进实施、跟进评价后与理论互动,对育人模式加以完善,形成学校特色建设最有力的教育教学支撑。
   3.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建设应创设促进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是制订学校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将特色学校建设纳入中长期发展目标。在全体师生、社会(社区)、政府之间形成共识,为特色学校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促进开展系统科学的、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是发挥学校科研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如为促进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卓越教育研究所”,挂靠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以学校特级、首席教师为骨干力量,全力开展卓越教育研究。“卓越教育”研究攻关组在叶澜教授的指导下,挖掘和发挥二附中团队的智慧,诠释定位学校追求的文化精神及形成的文化特质,使卓越教育的内涵、目标、方法得以明晰化且具可操作性,提高了卓越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积极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特色学校,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学校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坚持“行政管理,教师第一;教育教学管理,学生发展第一”理念,在“人本管理、长效管理、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对学校部门设置进行重新规划,推进管理模式转型,激发现代学校的服务效能。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1596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