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网络教研 > 正文

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的研究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10/19 16:45:03 人气:29 加入收藏 评论:0 标签:

一、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在最近的50年里,人类的知识系统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数量越来越多;二是知识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继文字和印刷术以来的第三次信息革命。建立在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教育,与传统的工业化教育模式完全不同,是一种崭新的信息化的教育模式。

网络技术实现了信息资源的超时空传播,网络技术将会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甚至教学体制的根本变革。网络技术有如此重大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使用网络技术,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就是非常迫切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和教育变革的背景下,我们借鉴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了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

二、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的定义及内涵

(一)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定义

根据我们对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对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定义如下:

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选定一个主题,并在此主题下把原先独立的各学科重新整合,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主题进行教学和探究的方法论体系。

(二)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的内涵

1、教学技术平台趋向网络化

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的教学技术平台是互联网技术。教学技术网络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2、教育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

在该教学模式下,教育将深刻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职能,成为人全面和终生成长的助手,成为信息社会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无微不至的“教练”和指导者。

3、教育内容向纵深扩展

原来只教书本上的知识技能,现在要教书本外的知识技能;原来只教知识技能,现在要教如何生存、如何关心、如何负责、如何选择、如何自我发展;原来只教既定的知识技能,现在要教获得与拓展这些知识技能的方法;原来只教学习者自己以外的知识技能,现在要教学习者认识和掌握自己,要把学习者自己作为知识对象。

4、教育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摆脱了工业化目的的羁绊,教育资源无处不有,教育形式不拘一格。尤其是互连网上衍生出各种合作方式的、互动的、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将的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5、教育时空空前开放

“信息爆炸”最直接的后果,是时空的裂变。时空裂变给传统的封闭的工业化教育系统带来猛烈的冲击,导致教育时空的开放。在校园、在教室里进行的,由学校的教育计划、课程表和上下课钟声决定的教育,不再使教育的唯一形式。教育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在学习者的成长中。

6、教学关系在师生共同发展中重建

首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所有的教师,要当学生,当一辈子学生,要重新学习,终生学习;其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都必须当教师,当一辈子教师,你不当自己的教师,就不能指望别人来教会你。这两方面加起来,就打破了固定不变的教学关系,建立了相对的边界不明的教学关系。

7、关注课程的系统整合

整合(integration)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的过程。” 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将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中“各学科的整合”理解为将与主题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整合首先要求教师发现分科课程内容与所确定主题间的联系,即与主题所具有的内在关联或共同性。

8、评价标准和方法多元化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育的职能变为为学习服务,帮助学习者进行快速改变。由于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变化,以及学生主体个性的复杂性,要求教学评价必须多元化。因此,在实施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应从多纬度、多层次、多时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合理、综合的评价。

三、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有着丰厚的理论基础,这种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人才培养、知识经济、教学科学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需要。

(一)哲学基础

1、信息技术是导致人类社会实现第三次飞跃的决定性因素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一条规律: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利用水平决定生产工具的制造水平,而生产工具的制造水平则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能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因素是最革命的因素。信息和信息技术(即如何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而加以利用的技术)由于能导致第三代生产工具(智能工具计算机)的诞生,使生产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导致人类社会的新飞跃。可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是人类社会跃进的杠杆,是推进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革命因素。

(二)教育科学基础

1、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学的信息理论基础是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学主要涉及教育传播的方式、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和教育传播在教学中的应用几个方面的内容。在教育传播学中把教学看成是信息的传播过程。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这四种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有着深刻的影响。教育技术学的技术哲学基础是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的学习理论,发展了早期认知学习论中已有的关于“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仰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

3、维果斯基(L.S.Vygotsky)的社会学习理论。

四、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及操作程序

(一)设计原则

第一,本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技术学、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它更加强调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在实践中的运用。

第二,本教学模式反映网络时代先进的教学思想,特别是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第三,本教学模式注重对网络技术的使用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其信息能力;利用合作讨论和信息分享,克服探究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利用网络设置合作学习的情境,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

第四,本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能参与到教学中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教师则不仅要为学生讲知识,还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

第五,本教学模式努力避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性格和能力的差异而造成的,在学习上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情况。更加突出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优势,同时也有利于能力相对差的学生的提高。

第六,本教学模式应具有非线性的结构,没有规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进程的唯一性,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而灵活运用。可以以“讲”为主,可以以“学”为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可运用不同的方法。

(二)操作程序

1、教学设计

包括学习环境(网络)分析;学生特征分析;教师特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策略设计;创设情景;系统综合与编写教案。

2、教学实施(探究活动)

包括提出修正问题;收集资料(网络);自主\探究\协商学习;形成学习成果。

3、教学评价

包括多元评价;教学反思;成果展示。

总之,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的设计的目无非是想表达这样的教育哲学理念:教育活动有内在的规律性,学生是发展中的生命体,知识是学习者积极的建构,我们不能以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要善于掌握、运用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奠基。

五、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的实施

对本教学模式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使用。这里提供的只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活动程序,而非唯一的程序。

1、学生的选择

我们认为该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具有一定信息能力的学生(如高一学生)。

2、预学习活动的设计内容

一是预学习活动,包括启动阶段和准备阶段。二是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建立联系,将要完成的任务列表。

3、课堂教学

包括收集信息活动;加工信息活动和发布成果活动。

4、教学过程的监管与评价。

六、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或单一的教学评价无论在评价目的、评价功能、评价类型、评价方法、评价过程和评价对象方面都难以对新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建立与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评价就成为必须的任务。

(一)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原则

1、主题整体认识评价原则

应用网络技术是手段,总整体上把握和认识所探究的主题并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才是核心。因此,该项原则要求判断教师和学生对整体意识、中心问题和具体问题关系的厘定和把握程度。具体就是这项任务要求考察教师和学生如何将此三者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方式统整起来,以及三者之间所形成的逻辑关联;同时,判断教师和学生对主题整体的认识程度。

2、自我评价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认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在遇到对自己有意义的、恰当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自我-主动的学习,即人有自主学习的潜能和倾向。人的这种自主性,使人的自我评价成为可能。此外,由于网络学习的超时空性、学习者的自主性,使网络环境下的自我评价成为必然。自我评价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学生可借助于网络技术和环境在任何时候进行自我评价测验。自我评价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学生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创造了积极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课堂活动的主动参性,有效地避免盲目自信和过度自卑。

3、定性评价原则

新的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对能力的评判,而不是量化的成绩。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习过程更具个性,学业评价就是根据主题探究课程标准,评价学生的能力。因此,这项原则的核心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认证。评价不仅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如何发生的”和“为什么发生”的问题。定性评价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在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进步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协商解决的办法。

4、动态促进评价原则

传统教育评价模式的主要弊端是单一、僵化,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学习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发展过程,是由若干环节组成的周期。通常一个周期要经过学习准备、学习过程、学习评价和维持与调整几个阶段,然后再进入下一个周期,如此往复。

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将学生作为一个进步的、发展的、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命体来加以评价并试图促进其生命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方法

1、动态综合式学生个人主页评价法

该评价方法是学生在主题探究过程中,对自认为有价值的经验、情感、态度、方法、概念、思想、作品等以网络主页的形式在网站上定期发布,以表现自己成长经历的评价方法。

2、档案袋评价法(portfolio assessment)

又称文件夹评价法,其要旨是学生以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自我评价,要求其将自己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收进自己的档案袋中。“学习文件夹用于存放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学习成果。如,文章、美术作品、文学作品、返回来的试卷、调查记录、报纸剪接、照片、会议记录、等等。把这些学习记录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文档,用于对学习的回顾以及自我评价和包括课程在内的外部评价。因此,学习文件夹既是物品、又是一种思想方法、还是一种做法。”

3、电子文件夹评价法

该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在有关课程学习期间所做的所有工作总结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并进一步制作成个人和课题组的网上学习主页(包括学习计划、学年论文、学习体会、读书笔记、调查报告、Powerpoint演示文稿、Flash动画和资料库等),反映在某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取得的进步,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4、学习契约评价法

该评价方法是以类似契约的形式来约定学习者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程度的评价方法。

5、表格评价法

七、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的研究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结论

第一,在集前人的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的定义、模型和评价原则并在教学中应用。将网络技术、主题探究和教学模式三者有机结合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具有独创性。

第二,很好地把网络技术融入现有的教学之中,使如何有效的使用网络技术及如何发挥网络的信息资源优势得以解决。

第三,使学生能很好地面对同一网络资源,解决不同的学科问题。

第四,在主题探究中,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则更富有意义和更加相关;使条块分割的不同学科最终有机地与主题联结起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第五,前后一致的相关内容可以使学生保持兴趣,使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因不同学科的联结进一步降低。

第六,当学生以一种哲学的、数值的和创造性的方式学习并处理某一事实或概念时,课程内容的整合鼓励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第七,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对我国推行的“综合考试”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革有着广泛的利用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一,基于网络技术的主题教学模式对事实性教学内容类型有比较好的效果,而对概念性、过程性和原理性的教学内容类型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

第二,对于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的意义建构,如何进行分析评价,能否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及其理论,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按照教育技术评价分类的方法,教学评价对象包括面向学习资源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和面向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本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只涉及对学生的评价,而未涉及对学习资源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

第三,目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网络伦理道德的建设、网络信息价值的判断、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及安全问题。

第四,在人网结合的过程中师生情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仍需作深入的研究。

    本文网址:http://www.gzxxjs.cn/show.asp?id=1075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